徽州磚雕
日期:2016/12/15 0:31:42   編輯:古代建築史
磚雕(tile carving)是指在青磚上雕刻出人物、山水、花卉等圖案,是古建築雕刻中很重要的一種藝術形式。主要用於裝飾寺塔、墓室、房屋等建築物的構件和牆面。通常也指用青磚雕刻而成的雕塑工藝品。安徽徽州(今安徽歙縣)的磚雕,歷史悠久,雕刻精致,獨具一格,名聞中外。、古代磚雕多以浮雕為主,少數也有線刻的。徽州建築多用青灰色的屋脊和屋頂,雪白的粉牆,水磨青磚的門罩、門樓和飛檐等,門檻和屋腳(升高地面一、二尺)皆用青石或麻石,有的人們也用水磨青磚平鋪,而後用圓頭鉚釘固定在木質門板的表面。象這樣的整體建築,磚雕裝嵌其中,十分和諧協調。徽州磚雕的圖案,有花鳥、人物、戲出、生活場景和吉祥紋飾等。工藝精細,雕刻工整,運線流暢,主題突出,層次分明。 徽州磚雕是徽古建築裝飾藝術的重要部分,遍及城鄉。至今還保存在明、清時的古建築祠堂、大廳、寺廟、書院和民居中。磚雕廣泛地應用門樓、門罩、八字牆、镂窗、民檐、屋頂、屋翎及旌表牌坊、神位龛座等,使建築物典雅、莊重、富有立體效果。“門罩迷藻悅,照壁變雕牆。”是徽州磚雕應用的真實寫照。
起源
磚雕由明代徽州窯匠鮑四首創。相傳鮑四跟父輩學會了燒窯活計,磚瓦生意雖好,但燒磚要花去不少時間和人力,賺不了幾個錢。他看那些徽商會做生意的往往都富了回來,大把大把的錢钿往外掏,眼饞得很,便買了磚窯到淮安去做生意。鮑四幾年生意一做,賺了無數的錢財,竟成了徽州首富。他非常得意,就處處表現自己有錢,在淮安修了鮑四廟,塑了自己的全身像,又揭榜要造一條鮑四街,說自己錢財無數。這時一個手抱長頸瓶,瓶插楊柳枝的中年婦女,來到鮑四面前一個嵇首說:“鮑老板,你別吹牛,世上只有技藝無盡頭,哪有什麼錢財無限。”鮑四聽了漲紅了臉,說:“你會什麼技藝!”中年婦女說:“我會做蓮花”鮑四不信,憑借自已錢多,提出要打賭,自己一步放一個元寶,對方得跟著放一朵蓮花,一決輸贏。那婦人滿口答應,向前走一步,用手往地上一指,地上便現出一朵蓮花,鮑四便跟在後面放上一只元寶。這樣一步一放,半裡路下來,那婦人的蓮花還有,但鮑四的元寶沒有。鮑四只好認輸,淮安人使用地上的元寶在那放蓮花的路面上蓋了街房,起名叫“蓮花街”。鮑四一下身無分文,只得砸了廟 中的自身像,湊了點盤纏,回到徽卅,只得又重操舊業——燒窯。有人告訴他那以蓮花賭元寶的婦女是觀世音,鮑四領悟,“錢財有限,技藝無窮”是神仙教誨,從此一心歸門燒磚,由於對蓮花印象太深,便燒起蓮花磚,漸漸又在磚上刻了花木、蟲魚、人物、樓閣。三年後,鮑四技藝逐漸娴熟,收了幾個門人一心研究磚雕。其時,一些徽商發財致富後,紛紛回故鄉大興土木,修詞堂,建宅第,往往不惜重金。秀麗精美、清新淡雅的磚雕被廣泛應用。從此徽州磚雕發展起來,名揚全國。
特點
磚雕有平雕、浮雕、立體雕刻,題材包括翎毛花卉、龍虎獅象、林園山水、戲劇人物等,具有濃郁的民間色彩。明代磚雕的風格過趨粗擴、推拙而樸素;明末清初,由於富商們對豪華生活的追求,因此清代磚雕的風格漸趨細膩繁復,注重情節和構圖,透雕層次加深。在見方尺余,厚不及寸的磚坯上雕出情節復雜,多層樓空的畫面,從近景到遠景,前後透視,層次分明,最多約有9個層面,令人產生精妙無比的美感。
制作
徽州磚雕的用料與制作極為考究。一般采用經特殊技藝燒制、擲地有聲、色澤純清的青磚為材料,先細磨成坯,在上面勾勒出畫面的部位,鑿出物象的深淺,確定畫面的遠近層次,然後再根據各個部位的輪廓進行精心刻劃,局部“出細”,使事先設計好的圖案—一凸現出來。 磚雕在歙縣、黟縣、婺源、休寧、屯溪諸地隨處可見。古老民居、飼堂、廟宇等建築物上鑲嵌的磚雕,雖經歲月的磨砺,風雨的剝蝕,它們依然是玲玲剔透,耐人尋味。
精品
安徽省博物館藏有《郭子儀上壽》、《百子圖》等,都是徽州磚雕的代表作,表現出高超的技藝。屯溪博物館收藏的藏品,“清代人物門罩磚雕”, 屯溪博物館藏“徽州磚雕”顏色為淡灰色,土質細膩、堅硬,有52塊磚雕拼接而成。磚雕畫面主板內容為三國故事,有三組,從左至右,左邊一組為長坂坡和趙子龍單槍救阿斗,中間為劉備招親,右邊為借東風。畫面雕刻有樓台、亭閣、屋宇、人物,其布局嚴謹,疏密得當,遠近適宜,層次分明,人物神態生動。主板四周有數塊雕刻的花卉、蝙蝠、壽字紋圍繞著,下面左右邊角刻著一對獅子,獅子拱軀、翹尾,兩眼耽視,肥壯有力,富有勇猛的性格,少獅雕刻的活潑可愛。這副磚雕為浮雕,人物、建築、獅子富有立體感,雕刻的線條流暢活潑,雕工精細。雕刻技法娴熟,顯示匠師們在磚雕藝術的卓越才能。歙縣博物館藏有一塊灶神廟磚雕,見方僅尺的磚面上,雕刻著頭戴金盔,身披甲胄、手握鋼锏的圓雕菩薩,據考證這塊精巧絕倫的磚雕花費了1200個匠工,堪稱徽州磚雕藝術的經典作品。
歷史沿革
徽州磚雕是徽州文化中的一部分,體現了古徽州人民的勤勞智慧和藝術才華,是研究徽州文化、經濟、建築史珍貴的資料,史古徽州地域文化的一朵奇葩,中華民族的文化遺產。 20世紀80年代,隨著歙縣古建公司的成立,磚雕作為一種實用裝飾藝術重新恢復了生機。
中國磚雕是由東周瓦當、空心磚和漢代畫像磚發展而來的。漢代畫像磚是墓室預制構件的大型空心磚,它是在濕的泥坯上用印模捺印各種圖像。北宋時形成磚雕,成為墓室壁面的裝飾品。在河南、山西、甘肅等地發掘的北宋墓室,三面牆壁均以磚雕貼砌而成。墓室內的磚雕數量、質量以及所選用的題材,都取決於墓室主人的社會地位。常見的題材有墓室主人夫婦對坐、男僕托盤、侍女執壺等,再現了墓室主人生前的生活情景。金代,墓室磚雕的內容更加豐富,技藝也有所提高。建於大安二年(1210)的山西侯馬董玘堅墓室,在不足4.7m2的面積上,磚雕布滿全室,雕刻有模仿木結構的斗拱、拱眼、藻井、大門、隔扇等,以及屏風、幾凳、花卉、鳥禽、人物、演戲場面等圖案,其中站立在戲台口的生、旦、淨、末、丑等演員運用圓雕技法,形象栩栩如生,是金代磚雕的代表作品。元代,墓室磚雕逐漸衰落。至明代,磚雕由墓室磚雕發展為建築裝飾磚雕。例如,南京明孝陵宮城東西兩側的磚雕八字牆上雕刻大卷草折枝花等浮雕圖案,安徽鳳陽明代中都城址內須彌座上的折枝花和梅花鹿、雲彩、龍等磚雕圖案;同時,安徽、江蘇等地的民間磚雕也有了發展。清代,北京紫禁城宮廷內牆面夾柱的通氣孔也都使用磚雕,镂雕花鳥圖案,牢固而美觀,且利於空氣流通。慈禧太後陵寢隆恩殿及其東西配殿的牆面也用磚雕貼砌而成,有的貼金,輝煌耀目。建於同治年間(1862~1874)太平天國將領李世賢的浙江金華府第,其前庭照壁的磚上雕刻龍、鳳、仙鶴等圖案,風格剛勁粗壯。清代民間磚雕除江蘇、安徽外,在山西、浙江、福建、廣東、北京等地有了很大的發展,它們大多作為官吏、富豪、地主宅院的廳堂、大門、照壁、祠堂、戲台、山牆等建築的裝飾,雕刻精巧,有的陪襯以灰泥雕塑或鑲嵌瓷片,爭奇斗勝,富貴華麗。清代後期,磚雕趨向繁缛細巧,具有繪畫的藝術趣味。
磚雕大多作為建築構件或大門、照壁、牆面的裝飾。由於青磚在選料、成型、燒成等工序上,質量要求較嚴,所以堅實而細膩,適宜雕刻。在藝術上,磚雕遠近均可觀賞,具有完整的效果。在題材上,磚雕以龍鳳呈祥、和合二仙、劉海戲金蟾、三陽開泰、郭子儀作壽、麒麟送子、獅子滾繡球、松柏、蘭花、竹、山茶、菊花、荷花、鯉魚等寓意吉祥和人們所喜聞樂見的內容為主。在雕刻技法上,主要有陰刻(刻劃輪廓,如同繪畫中的勾勒)、壓地隱起的淺浮雕、深浮雕、圓雕、镂雕、減地平雕(陰線刻劃形象輪廓,並在形象輪廓以外的空地鑿低鏟平)等(見雕塑工藝品)。民間磚雕從實用和觀賞的角度出發,形象簡練,風格渾厚,不盲目追求精巧和纖細,以保持建築構件的堅固,能經受日曬和雨淋。
(來源:安徽旅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