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寧海宗祠古風

寧海宗祠古風

日期:2016/12/14 18:39:51      編輯:古代建築史
    自古以來,皇室有家廟,百姓有宗祠。宗祠,顧名思義,是祖先遺存的根基,是同姓同族敬仰的聖地,是供奉祭祀祖先的公屋,是聚會娛樂的場所。宗祠又是家族族人世系綿延的標志,子孫後裔繁衍興旺的象征。宗祠與族人有著千絲萬縷的一脈相承的關系,又有著薪火相傳,生生不息的淵源,記載著歷史的變遷,傳遞著歷史的信息。宗祠又稱祠堂,何謂祠堂,舊時,村裡的學校、私塾一般設在宗祠或廟宇內,名為學堂、課堂。村內凡有大事要事,族長都在宗祠裡進行處理。有名的宗祠還設立堂名,如羅姓的“保敕堂”,以紀念宋仁宗皇帝表彰羅適的敕書。舒姓的“阆風堂”,典出劉倓、舒岳祥讀書過的阆風台。還有金氏的“敦睦堂”、陳氏的“世德堂”、丁氏的“孔安堂”等,堂號制成金字匾額掛於正廳。有的宗祠台門兩旁設立石鼓,祠堂台門前還設置旗桿夾。

    宗祠的由來

    寧海的宗祠,是根據全縣各地村落的建村史和發展史而應運而生的。每個村落村民隨著居住時間的漫長,村莊的擴大,經濟的發展,人口的增多,然後逐漸形成一個同姓的氏族,這個氏族對本族觀念非常強,對自己的祖宗也非常崇敬。每年逢年過節都會有祭祀祖先儀式的意識,都要有相聚一起娛樂活動看戲的需求,因此,就會自然產生要造本族的公屋,選擇在村裡最好最中心的位置,建造最大最別致的設施,以供族民使用,這個公屋就是宗祠。

    寧海的宗祠大多始建於明代,盛於清代。明代前,封建王朝制度規定民間不得立祠,到了明嘉靖才開禁,允許“民間皆可聯宗立祠”。由此,寧海各地的宗祠開始出現。如廟嶺王氏宗祠建於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距今已有459年了。時前,先祖思偕公從鄭公岙遷徙來先居住在嶺腳。廟嶺村原是個海塗墩,叫隔洋。東倉塘未圍堵前,海水直進直出,一直通到此地。自東倉塘圍墾後,過了十年,王氏十三世祖宗淳公然後從嶺腳遷徙到隔洋即廟嶺築廬定居。再過十年,就建造了王氏宗祠,顯然,廟嶺王氏祖先對建造宗祠的重視程度,對村落建設有重大的目標。那時,建造一座宗祠是可想而知的,無論是經濟條件,還是材料運輸都有一定的困難,可是,王氏祖先認為“夫營室必以宗廟為先,氏族於斯必建有宗祠。當備祭之維時,世代子孫可永言孝思”。因此把建宗祠當做是“光耀祖宗,傳承子孫,利在當代,功在千秋”的大事,寧將其它事放一放,也先要把宗祠造起來,所以,經過播遷倍艱,歷盡艱辛,終於在村重要位置,建起了王氏家族氣脈的宗祠,營造出與王氏家族居住環境交相輝映,相得益彰,凸顯出廟嶺古村落的獨特風貌。自此,王氏子孫就可以在自己的宗祠裡祭祀、聚會和娛樂活動了,並且,也感到了有自己宗祠的榮耀和自豪。幾百年來,王氏宗祠雖然歷經風雨滄桑,但至今仍然風貌依舊,俨然壯觀,成為祖宗留下的經世致用寶貴的物質文化遺產。由於地腴而苗茂,宅吉即人榮,如今的廟嶺王氏代代不息、世世相傳,廟嶺村僅王氏家族就有279戶,1590人,呈現著“家代吉昌,氏族興旺”的景象,從而,廟嶺王氏成為出東路一個有靈山秀氣的屈指望族。


    前童大宗祠,是由童氏第六代童釋卿的妻子羅氏主辦的。她不僅是一位賢妻良母,而且是一位理事務“經綜皆有方略”,較男子漢有過之而無不及的女強人,贏得了童氏家族童賢母的美譽尊稱。她率伯禮、伯言、伯誠、伯謙四子建造了前童大宗祠,同時,請正在“石鏡精捨”講學授教的方孝孺,參與宗祠的設計,使前童大宗祠如今還呈現著明代特征的風格。同時,還請方孝孺制定了宗祠祭祀的制度,排定了“敦孝悌、秉忠貞、廣言行、明禮儀、達家邦”十五個字的行第,撰寫了《塔山童氏譜志》序,延續至今,使童氏大宗祠成了西出缑城推望族中宗祠的一大范例,目前,已成為前童鎮旅游開發的一個重要景點。

    在千年古村西岙,有座“四姓宗祠”,這在我縣乃至全市、全省也是不多見的。為何此祠四姓合一呢?西岙位於長街鎮北側方向,三面群山環抱,山谷清幽,風景優美,是個陽宅勝地,此山谷間住著陳、鄭、周、王四大姓。陳氏祖先懷琪於北宋至道鹹平年間(995~1003年),自福建長溪遷入起,已有一千多年了。南宋,這個村就有“父御史、子御史、父子三御史;兄進士、弟進士,兄弟四進士”和“三十六位在京官,三斗三升芝麻官”之說,其中最有名望右丞相兼樞密使葉夢鼎,他原名陳吉甫,是西岙人,六歲出繼上宅村葉氏母族,有官至大理司直樞密院編修、發運使鄭霖,有國子祭酒周成童,有翰林學士王良寵。一個村落有四人同朝為官的為數不多,被南宋度宗皇帝贊譽“盛朝浙左無雙族,大宋江南第一家”,並賜旨其子孫將這四個名人合為一祠,以祀其祖。由此,西岙村建了陳、鄭、周、王“四姓宗祠”,成了寧海一大物質文化寶貴的遺產。

    目前,全縣363個行政村,建宗祠的村就有200余座,宗祠建築已成為古村落風貌的一大亮點。

    宗祠的格局

    宗祠建築的結構格局,大多坐北朝南,依次為台門、戲台、天井、或勾連廊、正廳大堂和東西廂房。台門為二層五開間,戲台有單獨設立或與勾連廊相連,後三大開間二弄為正廳大堂,東西兩側三開間二弄為廂房,台門和廂房為二層,也有的廂房為一層,戲台、勾連廊、正廳大堂為一層,但宗祠整體屋頂的高度基本相平,有似四合院式的格局。

    可是,宗祠的建築格局,建造工藝、藝術特色別具一格。因為宗祠是一座綜合性公共活動設施,有為演戲用的戲台、有供觀眾看戲的勾連廊、正廳大堂和兩廂房、有在正廳大堂壁內專設陳放祖宗靈位的龛閣等。每年清明、冬至都要在宗祠內舉行祭祀活動;族人的白事要在宗祠裡辦酒席;到了做戲,宗祠內更是人山人海簇擁在一起觀賞演戲,所以宗祠的建築布局要寬敞,用材要考究,正廳大堂梁柱用的是硬木材料,即烏梓樹、榛樹等,尺寸有一抱至二抱大。戲台、勾連廊的梁柱尺寸次之。尤其是戲台造型別致,工藝精堪,盤築在戲台頂部圓形內凹處的雞籠頂(井藻)部件,專為做戲擴音之用。雞籠頂(藻井)的設置和造型藝術,傳說是魯班師祖發明的,他運用道家“八卦”的原理,結合蜘蛛網和雞籠的結構形狀制造而成。雞籠頂造型藝術既美化了宗祠戲台的木式建築,又解決了做戲演唱的擴音效果。後來對雞籠頂(藻井)又增添了許多神秘色彩,說是祖先進入宗祠的神秘之路,是宗族子孫似蛟龍飛鳳,是莘莘學子早(藻)發翰林等等。由此,寧海有眾多的宗祠戲台設有雞籠頂(藻井)。

    一座宗祠建築是否恢宏、用材是否粗大、工藝質量是否好,是衡量這個家族是否富有和氣魄。在此列舉幾個宗祠類型的建築。如前童大宗祠建築占地1.2畝,總平面布局與以上所述的相似,是一座典型的封閉式的宗祠建築。牆體為錯縫搖斗到頂。正廳通面寬13.5米,通進深8.4米,為穿斗抬梁木架混合結構。正廳大堂柱有32根,比一般宗祠要多,柱中部大,上下略小,為唐式圓鼓形。中柱高5.6米,檐柱高2.6米,柱磉盤為圓形復盒式。岙胡宗祠開始建造規模比較小,後逐步擴大。鹹豐年間,大修宗祠,將前廳三間平房改為五間樓房,到了二十世紀40年代,岙胡宗祠又重新修建,戲台頂與勾連廊建造了三連貫雞籠頂(藻井),寓意是希望族民子孫像雞籠內的蛟龍飛鳳一樣有出息。岙胡宗祠的三連貫雞籠頂(藻井),在全縣屬是首屈一指。

    寧海宗祠古戲台大格局很有程式化,木作藝術和技術是一方匠師最有代表性的傑作,對著觀眾的戲台正面是第一個下功夫的建築設施,它的比例要恰當,構圖要完整,風格要獨特,靈巧翼角“如翚斯飛”,格局形制引人觸目。雞籠頂(藻井)似半球形,四周都有循半徑小木作的筋絡,一圈圈一路路筋絡分明,朝雞籠頂圓心方向騰升旋轉著,精巧華麗,生機勃勃,留在社會民間卻是一座不朽的藝術瑰寶。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