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用促保,走出文化遺產保護新路
日期:2016/12/14 9:48:01   編輯:古代建築史“泰山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受到了國家和省市各級政府和文物主管部門的高度重視,在保護和傳承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尤其是在以保護為基礎、加強合理利用、再以用促保方面,探索出一條以用促保、以用利保、以用傳承的新路子,實現了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的和諧共贏。”省文物局局長謝治秀日前接受采訪時介紹說。
文化遺產保護成績顯著
泰山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歷來是我省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重點,省市各級政府和文物管理部門把遺產安全當作“生命線工程”來抓。泰安市明確提出了“愛護遺產、傳承遺產、享受遺產”的宗旨和“把泰山建成世界知名遺產地”的工作目標,在文化遺產資源的保護和傳承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
建立健全文物保護機構,文物有人管,工作有人干。為了便於泰山的集中統一管理,泰山風景名勝區黨工委、管委會升格為副廳級單位,為泰安市委、市政府的派出機構。直接與遺產資源保護有關的工作部門和單位有:泰山景區文物宗教局、泰山行政執法局、泰山景區安全管理辦公室、泰山景區公安分局、泰山景區消防大隊和博物館、文物店、考古研究所、泰山研究院等,同時在文物較為集中的管理區內設立了23個文物管理所,條塊結合,以塊為主,各司其職,責任共擔,多管齊下,確保安全。
加強文物安全基礎設施建設,實施人防、物防、技防相結合。投資3022萬元建成了泰山景區全履蓋的電子監控系統,24小時有人值班。古建築文物保護單位全部安裝了煙感報警裝置和避雷設施,並配備了充足的水源和配套的消防水泵、消防栓以及干粉滅火器,一旦發現問題,即可“一分鐘快速反應”,把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鑒於泰山景區文化遺產眾多,地形地貌復雜,為了進一步提高現場的處置能力和質量,又投資200萬元購置了一台具有現場通訊、泰山地形地貌電子沙盤、GPS定位、現場視頻傳送和與“數字泰山”總監控室聯網等多功能的消防指揮車。岱廟古建築群既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時又是泰安市博物館所在地,為安全防控工作的重中之重,為此在做好岱廟本體和館藏文物保護同時,啟動了岱廟周邊環境的整治工程,逐步拆除與岱廟景觀不協調的建築,使岱廟真正成為泰安城內一顆亮麗的明珠。
根據“修舊如舊”的原則,加大對文物保護修復的力度。常規維修年年做,重大文物保護維修工程則慎之又慎,聘請清華大學文化遺產保護研究所、敦煌研究院、山東省文物科技保護中心等編制保護方案,報國家、省文物主管部門批准後再予實施。在文物保護維修方面,引進世界遺產“文化景觀”的理念,既重視文物本體的保護維修,也重視周邊景觀的協調,以期達到“天人合一”的效果。
重視文物本體科技保護的研究,為遺產的有效傳承奠定基礎。泰山經石峪為北朝刻經,具有極高的文物、宗教和書法藝術價值,享有“大字鼻祖”、“榜書之宗”的美譽,200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受地理位置、氣候等因素影響,經石峪摩崖刻經的風化開裂、脫落等問題日趨嚴重,雖然采取了截流、圍欄等謹慎性保護措施,但效果並不明顯,為了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泰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與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聯合攻關,現已取得階段性成果,為下一步制定科學保護方案提供了依據。岱廟天贶殿壁畫,為“山東寺廟僅存的巨幅壁畫傑作”,現代著名美術史專家、原南京藝術學院教授俞劍華認為:這是一幅“精美偉大的壁畫,在美術史、繪畫史、壁畫史上均有它的地位”。但是,由於清代康熙年間地震及後來諸多因素的影響,壁畫空鼓、脫落。泰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聘請全國頂級壁畫保護研究機構——敦煌研究院在做好前期科研的前提下,編制了保護方案,現已呈報國家文物主管部門。
保護和利用和諧共贏
自1998年以來,省、市先後投入巨資對泰山上下的文物古跡,連續實施保護維修及恢復工程,逐步恢復了岱廟原有風貌、恢復了泰山盤道及三陽觀、五賢祠、竹林寺、玉泉寺、靈應宮等古建築群,對一大批刻石進行了保護,另外還進行了石刻文物、古樹名木保護工程和遺產地周邊環境的整治。
通過文物保護工程的實施,增加了旅游景點,豐富了旅游內涵,拓展了旅游外延,使泰山年旅游人數和旅游收入逐年提高,近年來均以兩位數的速度增長,2011年進山進景點游客達到459.36萬人次,各項收入達到8.31億元。
反過來,一方面旅游發展的資源需求凸顯文物保護的價值,進一步推動了文物保護工程的實施,並在維修保護文物本體的同時,拓展到歷史文化風貌的恢復和周邊環境整治提升。另一方面,旅游收入的增長,又為文化遺產保護提供了充足的資金,反哺文物事業發展。自2005以來,泰山每年用於文物保護的經費都多達千萬元以上。以“誰使用受益,誰保護維修”的原則,一大批各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得到了很好的保護。
旅游與文化的結合發展,不僅更加彰顯了文化的獨特魅力與核心競爭力,也為更好促進文化遺產傳承提供了更加充足的物質保證,為推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奠定了更加堅實的經濟基礎。
成果惠及大眾
泰山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的和諧共贏,不僅成為文物事業不斷繁榮發展的不竭動力,而且在傳承和弘揚優秀歷史文化、共建民族精神家園,並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提供資源支撐等方面的作用,也得到進一步的彰顯。
泰山文化遺產資源得到有效保護,成為當地城市和地區的名片和窗口,成為社會公眾觀光旅游的目的地和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資源。文物資源作為發展地方經濟和第三產業不可或缺的支柱性資源,對於經濟、社會的拉動力已經得到毋庸置疑的證明。
文物資源還在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提高發展質量等方面發揮巨大作用。泰安城便因泰山而得名,因泰山而建城,城市的整體發展依托悠久的歷史文化積澱,形成一條自泰安古城東南隅的蒿裡山、社首山經泰安古城而達岱頂的厚土大德——人間鬧市——天堂仙境的歷史文化軸線。社首山為古代帝王禅地之所,蒿裡山為億萬炎黃子孫“魂歸蒿山”的落葉歸根之地,歷史文化遺存得到很好保護;古泰安城內的靈應宮進行了修復;通天街恢復了歷史文化環境風貌;“東岳神府”岱廟古建築群為泰安市博物館駐地,也是泰山文化景觀的重要典型和代表。由此北至“岱宗坊”是為山門,經一天門(紅門)、二天門(中天門)、三天門(南天門)、天街直達玉皇頂,文物古建最為集中,它既是一條帝王的登封御道,也是人民大眾朝山進香的坦途,同時又是一條石刻書法長廊和泰山精神的物質載體,游人從此登山鑒賞,猶如閱讀一幅中華文化的歷史長卷。
同時,泰山文化遺產保護還傳承和弘揚中華文明等方面具有顯著的社會效益。依托岱廟設立的泰安市博物館,始終把發揮社會效益放在首位,除設有漢代畫像石、歷代碑刻、文物精品等固定的陳列展覽外,還適時舉辦一系列臨時性展覽和開展與弘揚歷史文化有關的活動。愛國將軍馮玉祥生前曾兩次寓居泰山,去世後又葬於泰山。泰山管理部門經過多年的努力,征集到了一大批與馮玉祥有關的文物,利用當年馮玉祥所建的“辛亥革命灤州起義烈士紀念祠”辟建為“馮玉祥泰山紀念館”,免費對外開放,現已成為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