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儋州中和古鎮古街絕藝代代傳(組圖)

儋州中和古鎮古街絕藝代代傳(組圖)

日期:2016/12/16 17:51:44      編輯:古代建築
儋州中和古鎮古街絕藝代代傳

海南周刊:儋州中和古鎮古街絕藝代代傳(組圖)

廖家理發店第三代傳人廖方林手握機械剃刀,正為老者剃頭。

海南周刊:儋州中和古鎮古街絕藝代代傳(組圖)

鑲牙技藝是“鑲牙處”老湯家的絕活。

海南周刊:儋州中和古鎮古街絕藝代代傳(組圖)

復興街上的銀器老工匠。

  儋州中和古鎮,一座千年古城,民國年間瓊西重要的商貿之地。古鎮的騎樓老街,歲月帶走了昔日的繁華,但民間技藝依然代代相傳,訴說著古街昔日的輝煌。

  民國年間,一位名為湯合新的二十來歲小伙子,帶著在租界學來的鑲牙手藝回到中和古鎮,在騎樓老街開起“鑲牙處”,手藝流傳至今已是第四代。

  像這樣老手藝代代相傳的故事,在儋州中和古鎮並不稀奇。

  本版圖片由海南日報記者蘇曉傑攝

  文\海南日報記者李關平 通訊員謝振安

  商號林立復興街

  沿著厚實的石板路一路走過,中和古鎮騎樓老街寧靜而安詳。街道兩旁,騎樓林立,斑駁發黑的牆面上,不時能看到精致的雕花和老商號的浮雕大字。

  腦子裡蹦出的“繁華”兩字,只能以此想象。時光倒流至90年前,中和古鎮騎樓老街是在1920年中和鎮一場動亂和大火後,由當時的民國政府規劃建設起來的,名為“復興街”,近三百棟騎樓就是在此後的十年左右相繼建起的。

  如果時光再倒流到千年前,這裡曾是古儋耳的郡治所在。據《儋縣志》記載:“南北朝大同年間,置崖州地,公署也設於南灘舊州坡。直至隋末(公元618)郡治才遷至高坡(今中和鎮附近)。”

  “中和古鎮曾是古瓊西政治、經濟中心,民國時期雖然遭到破壞,但是依然是西部重要的經濟中心。”學者林冠群先生告訴記者。他就出生在復興街上。

  1920年至抗日戰爭前,得益於當時民族手工業短暫繁榮的大背景,復興街上曾經有過百家商行,經營著各行各業,舟車輻集、商號林立。

  令人驚奇的是,如今騎樓老街洗盡鉛華,甚至漸漸敗落,但是,當年繁華市井上,商賈雲集、門庭若市狀況,從現存的手藝店中依然能找到痕跡,老手藝人的手工技藝代代相傳至今,默默地延續著古街曾經有過的商貿繁華。

  鑲牙絕活代代傳

  在儋州、臨高、昌江一帶,提起中和古鎮老湯家“鑲牙處”,很多人都知曉,甚至會告訴你其口中的哪顆牙就出自該處。

  “聽說這裡鑲牙便宜、耐用、耗時短、舒適,一早我就從昌江坐車過來了。”來自昌江海尾的高妚淑阿婆笑著對海南日報記者說。“便宜”、“耐用”、“耗時短”、“舒適”四個特點,也是歷經近百年歲月洗禮後,民間認為“鑲牙處”金字招牌的魅力所在。

  1920年代,早年外出謀生的湯合新在廣州的法租界內學得一手鑲牙的手藝,回到中和鎮上開辦“鑲牙處”。當時老湯家門口的一塊牌子上鑲著各種材質的假牙供客人選擇,依托中和的市井繁華,老湯家生意興隆,不出十年就蓋起了當時流行的三個鋪面的兩層騎樓。

  “我沒有上過醫科大學,也沒有在哪進修過,但來我們這鑲牙的人都是滿意而歸。”老湯家第三代傳人湯錦成帶著老花鏡正在打磨一顆合金瓷牙,自豪地對記者說。他在老湯家的鋪面裡一待就是68年,門口的“鑲牙處”三個浮雕大字見證了老湯家鑲牙技藝的歷史傳承。

  盡管老湯家的鑲牙機器已經更換了三代,但是鑲牙“絕活”卻沒有變。附近居民告訴記者,經常有來自海口、文昌的人驅車前來。一些大醫院鑲不好的牙,在老湯家做好了,經人介紹過來的外地人也越來越多。

  據記者了解,大醫院鑲一顆瓷牙要數百元,老湯家只需10元到30元不等,上午過來,下午就能滿意而歸,而且經久耐用,對於農村的老百姓是再實惠不過了。

  如今,湯錦成又已將湯家絕活傳給了他的兩個兒子。“兩個兒子如今已經出師了,老祖宗的技藝要有人繼承啊。”湯錦成對記者說。

  鑲牙技藝僅僅是中和古鎮復興街上世代相傳下來的老手藝之一。在這1公裡的騎樓街上,曾經商號林立,畫像店、銀器店、理發店、鐵匠鋪……一應俱全,至今有的仍能找到其痕跡,有的只能存在老街長者的記憶中。

  門庭若市成記憶

  與湯家“鑲牙處”的“熱鬧”相比,復興街上其他老手藝店要沒落許多。

  街尾的“美珍”銀器店裡,第六代傳人李可貞拿著祖輩流傳下來的銅錘獨自敲打著銀器,廖家理發店內的第三代傳人廖方林手握機械剃刀,正在給一位老者剃頭,鐵匠鋪內不時傳出沉悶的敲打聲。

  “美珍”銀器店裡制作出來的銀器,在儋州中北部地區流傳甚廣,兒女滿月,老人過壽,購買“美珍”銀項鏈、銀手镯一度是家境殷實的佐證。“美珍”銀器店也是第一批興建騎樓的店鋪,改革開放後依然生意興隆,李可貞也是最早在復興街上拆掉騎樓建小洋樓的人。

  “老祖宗不但給我們傳下了手藝,而且,留下了‘傳家之寶’。”李可貞說起祖上的光輝歷史滔滔不絕,還向記者展示了“傳家之寶”———錘面光滑的大銅錘、鐵砧、麒麟、龍鳳的模具。

  復興街上曾經有多家銀器店,如今已經轉營他業,李可貞慚愧地告訴記者,老祖宗的手藝到他的下一代恐怕要丟了,“兒子全部都在外面讀書上大學,今後在外謀生,後繼無人啊”。

  附近的李家鐵匠鋪內,第四代傳人李廣球更多時候是在作坊旁邊喝茶,作坊裡生產出來的耕犁、耙、鋤頭等農具被“冷落”在牆角邊。

  “現在光景大不如前了,人們都去買機械生產的農具了。”李廣球感慨,其祖輩在這裡經營鐵匠鋪,生意興旺,民國年間,甚至是改革開放初期,到此打造農具都需要提前預定。

  從興旺發達到走向沒落,歷史的演進猶如大浪淘沙。但是,正如洋浦千年古鹽田留下的曬鹽技藝一樣,歲月沖刷下的中和古鎮、復興街市烙下了時代的痕跡,凝聚著時代的精神記憶。

  在儋州市的發展規劃中,要將中和鎮打造為具有古風古貌的風情小鎮,復興街上的老手藝、老商號有望被賦予新的歷史價值和意義。

  (南海網-海南日報 李關平 謝振安)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