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博羅石灣有座伏波廟

博羅石灣有座伏波廟

日期:2016/12/14 18:40:38      編輯:古代建築史
    博羅石灣有個鐵場村,鐵場村有座伏波廟。據《秦置博羅縣石灣鎮鐵場考古春秋》一書的作者、考古學家楊豪教授所言:“今博羅石灣、鐵場見有‘伏波廟’,其近處石灣湖山見設有‘侯王廟’,這正說明該地居民曾得過路博德所給上述地方恩惠,功勞所致。”

    誠然,楊豪教授認為石灣、鐵場的“伏波廟”與“侯王廟”是為西漢伏波將軍、邳離侯路博德(史稱路伏波)所立,很大原因是因為東漢伏波將軍、新息侯馬援(史稱馬伏波),史籍上沒有記載其到過珠江東岸。可有意思的是,就“物質見證”而言,如今惠陽平潭鎮新圩村的靈湖祖廟裡,祭祀的就是馬伏波。而且,傳說中,“每攻取一縣一郡,即廢止苛政,完繕城郭,興修水利,撫境安民”的馬伏波,當年為了鐵場能通舟楫之利,排除內澇,還特地修了一條水渠,溝通鐵場潭與石灣尾,其名就叫“禮波水”。只是因為“禮”字筆畫太多,後來的人們為了省事,往往簡寫成“裡”。久而久之,“禮波水”就變成“裡波水”了。這也就是今日的石灣不光有一條水叫裡波水,連帶著其附近一個村子也叫做裡波水的緣故。

    很明顯,“伏波”與“禮波”都是馬伏波的治理手段,廢止苛政,完繕城郭,興修水利,撫境安民就是具體的“禮波”。東坡公曾這樣評價新息侯馬伏波:“非新息苦戰,則九郡左衽至今矣。”事實上,“伏波”,維護祖國統一只是馬援正能量的一個方面,馬援班師回朝後,留下大批的士兵和部分將領,這部分被稱為“馬留人”的人群與當地人居住生活在一起,使中原地區的生產技術和中原文化在嶺南得以傳播開來,無疑也是馬伏波的“禮波”功績之一。

    前些日子,筆者想去瞻仰一下“伏波廟”與“侯王廟”,不料兩廟均已毀圮,令人扼腕。倒是鐵場村委會裡的一篇《鐵場禮贊·望海潮》讀來讓人蕩氣回腸:“羅浮初地,奇峰拔起。一潭皓月梅村。稽古貝丘,藏經古寺。戒壇刻石留痕。梅放六坊親。鳳翔千頃秀,歲歲歡欣。天佑湖山,小康典范偉途新。舉賢興埠為民。更以人為本,社保安群。明月沁園,梅花漫道。嶺香又見芳芬。佳木喜逢春。學子推前浪,萬裡鵬鲲。歌舞升平神護,寄望眾兒孫。”真正是:馬革裹屍老益壯,收復南疆披戰袍。禮波水瞻伏波廟,鐵場禮贊望海潮。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