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為大家集齊了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十大妖獸

為大家集齊了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十大妖獸

日期:2016/12/14 22:01:42      編輯:古代建築史
概述:說起神獸,你會想到那些?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獸各有特點且妙趣橫生,今天小編就收集了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十大妖獸給大家看看,想知道是那些妖獸麼,下文將一一為您呈現。 

月出皎兮,勞心悄兮;有意變化,君莫笑兮——狐仙   九尾狐,最早是出現在《山海經》。“青丘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嬰兒,能食人,食者不蠱。”(《山海經·南山經》),“青丘國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山海經·海外東經》。狐,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一直是一個亦正亦邪的形象(按照正規說法,狐,狸是兩種動物,只是人們叫習慣了,統稱狐狸,而只有狐有仙氣,狸似乎只是是俗物)。《山海經》中的九尾狐,乃是一個能“食人”的妖獸。到後來的漢代石刻畫像及磚畫中,常有九尾狐與白兔、蟾蜍、三足烏之屬列於西王母座旁,以示祯祥,九尾狐則象征子孫繁息(見《白虎通德論·封禅篇》)。“食人”之傳漸隱,“為瑞”之說漸漸出現。但同樣是東漢的《說文解字》中,解狐為“祆獸也,鬼所乘之。”

貴主還宮,洞庭凝碧;柳生不在,誰會此意?——龍女   龍女,漢族神話中龍王的女兒。 據唐朝李朝威的《柳毅傳》和漢族民間傳說:唐朝儀鳳年間,書生柳毅從長安赴考落第回南方,途經陝西泾河北岸,路遇一年輕美貌的少女在河邊牧羊,滿面愁容,翹首南望,哀哀哭泣。經問明緣由,才得知她是洞庭龍君之女龍女三娘,嫁給泾河龍王的次子為妻。龍女在泾河龍宮備受欺凌,還被趕出宮外到荒郊牧羊,風餐露宿,受盡折磨。得知龍女的不幸遭遇。柳毅不覺義憤填膺,決意轉道岳陽為龍女傳遞家書。柳毅一路奔波至洞庭,在洞庭湖邊找到了龍女所說的桔井,在井旁的一株社桔樹上,用龍女的金钗連叩三下,驚動了巡海夜叉出迎,送他從桔井下到“台閣相向,門戶千萬,奇草珍木,無所不有”的洞庭龍宮。得知龍女在泾河受辱被欺,龍王不禁老淚縱橫,衩囚禁在洞庭的龍王小弟錢塘君得知其情況後十分憤怒,掙開鎖鏈,化為赤龍,直奔泾河,殺死了泾陽君全家,接回了龍女。龍女得救,深慕柳毅,願意以身相許。可是正直善良的柳毅卻堅持“君子喻義不喻利”,便婉言謝絕,只身回家。龍女便更加敬重他,追隨不捨,幾經周折,終於與柳毅結成美滿夫妻。 另外,觀音菩薩身邊的女童龍女,是“二十諸天”中第十九天之婆竭羅龍(Sagara-nagaraja)的女兒,聰明伶俐,八歲時偶聽文殊菩薩在龍宮說“法華經”,豁然覺悟,通達佛法,發菩提心,逐去靈鹫山禮拜佛陀,以龍身成就佛道。

雲路萬裡,百邪不侵;西域來此,建旗羽林——辟邪   邪南方人稱貔貅又名天祿。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一種神獸,龍頭、馬身、麟腳,形狀似獅子,毛色灰白,會飛。貔貅凶猛威武,它在天上負責的巡視工作,阻止妖魔鬼怪、瘟疫疾病擾亂天庭。古時候人們也常用貔貅來作為軍隊的稱呼。它有嘴無肛門,能吞萬物而從不洩,可招財聚寶,只進不出,神通特異。據說貔貅是龍王的九太子,它的主食竟然是金銀珠寶,自然渾身寶氣,跟其它也是吉祥獸的三腳蟾蜍等比起來稱頭多了,因此深得玉皇大帝與龍王的寵愛,不過,吃多了總會拉肚子,所以有一天可能因為忍不住而隨地便溺,惹玉皇大帝生氣了,一巴掌打下去,結果打到屁股,屁眼就被封了起來,從此,金銀珠寶只能進不能出。這個典故傳開來之後,貔貅就被視為招財進寶的祥獸了。很多中國人配戴貔貅的玉制品正因此典故。

君貌猙獰,君心公正;青林黑塞,唯君所命——判官   判官位於酆都天子殿中,負責審判來到冥府的幽魂。閻羅王殿裡文武四大判官分屬賞善司、罰惡司、陰律司、查察司。現在有人把陰律司視為催命判官崔畔,是把原來在陰陽界的崔畔搬到這裡來了,最著名的四大判官為:賞善司、罰惡司、查察司、崔判官。 前三位均為職位名,不可考。但最後一位崔判官,卻是十分的出名。在《西游記》及各地的傳說中,均有出現。相傳崔判官名珏,乃隋唐間人。唐貞觀七年(633)入仕,為潞州長子縣令。據說能“晝理陽間事,夜斷陰府冤,發摘人鬼,勝似神明。” 民間有許多崔珏斷案的傳說,其中以“明斷惡虎傷人案”的故事流傳最廣。故事說:長子縣西南與沁水交界處有一大山,名叫雕黃嶺,舊時常有猛獸出沒。一日,某樵夫上山砍柴被猛虎吃掉,其寡母痛不欲生,上堂喊冤,崔珏即刻發牌,差衙役孟憲持符牒上山拘虎。憲在山神廟前將符牒誦讀後供在神案,隨即有一虎從廟後竄出,銜符至憲前,任其用鐵鏈綁縛。惡虎被拘至縣衙,珏立刻升堂訊。堂上,珏歷數惡虎傷人之罪,惡虎連連點頭。最後判決:“啖食人命,罪當不赦。”虎便觸階而死。崔珏死後,百姓在多處立廟祭祀。

都江堰下,千古英風。二郎在此,波瀾不驚——二郎   民間所傳關於二郎之神話很多,一種說法是李冰之子。 秦滅蜀,秦王命李冰為蜀郡守,二郎亦偕其父同至蜀。時蜀地多水患,二郎奉父命往尋洪水禍源,思有以治之。二郎跋山涉水,自秋徂冬,從冬及春,杳無消息。一日入山林,遇猛虎,二郎射虎死,方割取虎頭。七獵人出,二郎舉虎頭示之,七人鹹驚。乃求共往偵水患,二郎允之。逐同至灌縣城邊一小河,聞茅屋內有哭聲,觇之,乃老妪哀其幼孫將往祭水怪孽龍者,知洪水患害,乃在於斯耳。遂與七人同往白父,李冰授以擒孽龍之法,眾人依計而行。至祭日,二郎持三尖兩刃刀,與七友同入江神廟,伏神座後。頃之,孽龍隨風雨入廟攫祭物。二郎率七友遽出,齊戰孽龍,龍不支,竄出廟。四山鑼鼓喧天,人聲如潮。龍懼入水,二郎與七友亦俱入水;龍上岸,亦俱上岸。遂擒孽龍。二郎與七友斗疲,暫憩於王婆巖下,而置龍於河中。河有龍洞,通崇慶州河,孽龍乃伺機逃。二郎以三尖兩刃刀置河上,傾耳近柄而聽之,驚曰:“龍遁矣!”乃與七友急往覓龍,終復擒之於新津縣童子堰。方返至王婆巖,遇前日茅屋泣孫老妪,持鐵鎖鏈來謝贈之。二郎即以此鎖鏈鎖孽龍,系之於伏龍觀石柱下水深潭中,後遂無水患。

百箭攢心,心尤未死;毅魄歸來,兩狼泣下——楊七郎   七郎因替五哥打抱不平,失手打死潘豹,使向來和楊家不合的潘仁美在痛失愛子之後,更與楊家勢不兩立,七郎也因此成為階下囚,後來雖成功逃獄,卻遭潘仁美手下追殺,負傷逃到杜金娥的山寨。金娥對七郎一見傾心,硬將七郎犟留於山寨,七郎卻一心急著返家,金娥七擒七縱,七郎這才明白金娥對自己的心意,於是和她私訂終身,約定返家後必定回來迎娶。誰料七郎趕回家中,楊家將已奉聖旨赴金沙灘一役,並身陷敵陣,七郎負傷前往聯系救兵卻遭捉拿,雖然,七郎全力抵抗,終於寡不敵眾,遭萬箭穿心;然而潘仁美仍不罷休,命人將七郎剝皮,將鮮血淋漓的七郎綁在荒山野嶺,任風吹雨打,讓他在劇痛攻心之下,咽下最後一口氣……

干戚之舞,猛志常在。胸腹代首,天刑何有於我哉——刑天   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人物。又稱刑天。據《山海經·海外西經》記載:“刑天與天帝爭神,帝斷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刑天以乳為目,以臍為口,操干戚以舞。”因此,刑天常被後人稱頌為不屈的英雄。東晉詩人陶淵明《讀山海經》詩:“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即詠此事,借寓抱負。

老魚跳浪,瘦蛟婆娑;巡行不已,盡職盡責——夜叉   夜叉最早來源於古印度神話,在其中是指類半神,財神俱毗羅的侍從,守護其在吉羅娑山的園林和山中的財富。據《毗濕奴往世書》所述,夜叉與羅剎同時為生主補羅底耶所生,或生於大梵天的腳掌,雙方通常相互敵對。佛教所說,“夜叉”為北天王毗沙門的眷屬,為天龍八部眾之一。其形象有時被描述為美貌健壯的青年,有時又被描述為腹部下垂的侏儒。《維摩诘所說經·佛國品·注》:“[夜叉]有三種,一在地,二在虛空,三天夜叉也。地夜叉但以財施,故不能飛空,天夜叉以車馬施,故能飛行。”
曾於法華領大車,剪尾跑蹄皈我佛:南無阿彌陀——牛頭  
牛頭是冥府著名的勾魂使者。鬼城酆都,及各地城隍廟中,均有牛頭馬面的形象。 牛頭來源於佛家。牛頭又叫阿傍,其形為牛頭人身,手持鋼叉,力能排山。據《鐵城泥犁經》說:阿傍為人時,因不孝父母,死後在陰間為牛頭人身,擔任巡邏和搜捕逃跑罪人的衙役。
月出皎兮,勞心悄兮;有意變化,君摸笑兮。——馬面  

馬面也是冥府著名的勾魂使者。鬼城酆都,及各地城隍廟中,均有牛頭馬面的形象。有資料說佛教最初只有牛頭,傳入中國時,由於民間最講對稱、成雙,才又配上了馬面。但也有資料說馬面也稱馬面羅剎,同樣來自佛家。但本人在查閱資料中,並未發現印度神話中有馬面作為冥府差役的說法。密宗中到是有“馬面明王”的形象,但那是密宗佛教中的一位大神,相傳是觀音菩薩的化身,和冥府差役相距甚遠。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