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掀開千年遼金古城神秘面紗

掀開千年遼金古城神秘面紗

日期:2016/12/14 9:47:54      編輯:古代建築史

    長春4月25日電 記者崔海燕 近日,記者從有關部門,位於白城地區的城四家子古城是國務院公布的第六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座歷史悠久的遼金古城距今已有1000余年歷史。那麼,昔日的古城到底是什麼模樣?它在歷史上扮演了什麼角色?近日,記者隨白城市博物館宋德輝館長一同前往城四家子古城,揭開了古城神秘的面紗。

  古城現狀

  如今,昔日古城的熱鬧景象已經不在,古城甚至沒有為我們留下一個成型的建築,只剩下厚厚的土城牆和遍地的殘瓷碎瓦。“多年來,我們對於古城的保護工作從來沒有松懈過。”白城市文物保護管理所宋明雷所長6月8日下午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目前,古城面對的最大威脅來自繞城而過的洮兒河,由西北而來的洮兒河,多年來,嚴重侵蝕著古城的城牆,目前,部分城牆已經有些傾斜。

城四家子古城遺址

  “古城能被列入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對我們的工作是一種鼓舞。”宋明雷解釋說,古城成為了“國寶”,自然要享受更高級別的待遇,今後,他們將爭取國家和省有關部門更多的財力支持,把古城的保護和研究工作做得更好。

  古城價值

  “城四家子古城出土了大量的文物,由於其有著重要的考古價值,1961年被確定為吉林省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宋德輝介紹說,古城內地上地下的文物極為豐富,從城牆斷面觀察,文化層堆積最厚的地方可達兩米。記者在現場觀察,古城地面上到處是殘磚碎瓦,陶瓷殘片俯拾即是。

  據了解,古城出土最多的就是瓷片,既有千裡迢迢、幾經輾轉來自於中原地區的產品,也有當地燒制的仿定窯白瓷和遼金本土燒制的陶瓷器皿。

  此外,古城中還有數以萬計的唐、宋銅錢和鐵器、銅器,為研究古城提供了可供斷代的實物例證。

  古城歷史

  “城四家子古城位於洮北區德順鄉南4公裡處,相傳這座古城早年因有包、佟、周、張四大姓住在城裡而得名。”隨著宋德輝的介紹,我們仿佛回到了那個遙遠的年代。城四家子古城為遼代建築,金、元、明歷代沿用,從出土的文物判斷,城四家子古城系遼代的泰州,為東北統軍司原駐地,是遼代政權控制北方地區的軍政重鎮。

  泰州於遼天慶六年(公元1116年)被金軍占據,從文獻看泰州城的陷落沒有經過激烈的戰斗。由於這裡土地肥沃,宜於耕種,很快就引起了金太祖的重視,任命金人婆盧火為都統,在泰州城內建立都統衙門管理泰州。婆盧火從今齊齊哈爾及牡丹江一帶將一萬兩千戶人移民到泰州,開墾土地。泰州在金代達到鼎盛時期,城內最多時居住四五萬居民。金承安三年(1 198年)改為金安縣,但它始終是金王朝控制東北及蒙古各部落的中心。

  元朝管轄東北地區的行政機構,主要是遼陽行省。城四家子古城元初屬遼陽行省,後改隸中書省所轄的泰寧路。

  明朝在1389年5月置泰寧、朵顏、福余三衛指揮使司,各領所部以安畜牧。有學者考證,泰寧衛就是當今城四家子古城。泰寧衛是當時黑龍江、松花江、嫩江流域通向科爾沁大草原的交通中樞,對開發東北起著重要的作用。從遼至明的五百年間,這裡一直是方圓數百裡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明代中期以後,古城被棄置,城中建築逐漸被損毀,變成了一片荒蕪的土地。到晚清時,已經被棄置多年的古城,內外逐漸被開辟為耕地。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