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博羅古墓主為明七品散官
日期:2016/12/14 12:14:32   編輯:古建築保護惠州一工地發現明代“官墓干屍”。秦仲陽 攝
惠州市博羅縣發現明代官墓干屍一事,惠州文史研究權威人士蕭於一昨天到古墓現場考察後,根據墓碑判斷,古墓主人應該是一名明代七品散官。
棺木規格很豪華
記者昨天再度來到博羅明代古墓現場,張氏族人明確告訴記者,當時只是揭開了古墓十幾分鐘,發現棺中古屍與服飾竟然呈現完好模樣後,立即蓋上,重新異地遷葬。如果及時考察,應該還可以得到一些確切的考古信息。
但當地文化部門作出回復稱,按照文物保護法相關規定,對於有主的墳墓,如果只是一般的陪葬物品,就歸其法定繼承人合法繼承,可由後人自行處理。
遠在北京的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趙連賞卻認為,惠州發現的“官墓”具有極高文物研究價值,務必盡快得到保護。他表示,目前在我國出土的明代官服多,但保存完好的明代官服與屍體連在一起的卻比較罕見。
惠州文史研究權威人士蕭於一認真研究了現場發掘的官墓殘缺碑文後表示,博羅自漢代置縣,其歷史比惠州還要早近千年。博羅人才濟濟,歷史最悠久的書香門第要數羅陽張氏家族。
據蕭於一介紹,博羅古墓資源眾多,明代古墓在田野鄉間比較常見。比如在修建惠博大道時,在現博羅體育館附近就一次性地發現了三座明代韓氏古墓。這些古墓不僅有墓志銘,還有一塊極其罕見的奉天敕命碑。
此次被發現的明代張氏古墓厚葬規格確非一般,僅從金絲楠木棺椁來看,墓主家族確實屬於地方大族。因為金絲楠木棺椁幾乎是最高規格的棺木,比如明十三陵的皇家墓葬,乃至慈禧的外椁,用的都是珍貴的金絲楠木。金絲楠木防腐防蛀,可以保持屍體長期不腐爛。不過干屍一旦與空氣接觸,可以說是“見風就化”。蕭於一表示,即便張氏後人匆匆將棺椁重新埋入土中,但再次打開時,干屍和罕見的明代官服恐怕會模樣大變。
墓主兒子或捐納買官
至於古屍主人的身份,目前只能憑墓碑文來分析。蕭於一表示:“墓主人和妻子分別於明代嘉靖三年和嘉靖六年去世,後人選擇在明嘉靖七年為二人立此合葬墓。也就是說,族人們看到的那具完整古屍,距今已有488年。”另據碑文顯示,墓主生於成化四年。經查博羅縣的科舉記錄,此期間並沒有匹配的墓主記載,比如成化十六年中舉的張世昌、成化十九年中舉的張辂和成化二十二年中舉的張津,都不可能是墓主。特別的是,碑文中有“韬晦不仕”的字樣,這證明墓主其實並沒做過官,並非族人所想象的明代官員。
既然沒有做過官,為何棺椁中有“皇明儒”的綢布?蕭於一推斷,墓主或是父憑子貴或祖憑孫貴,被朝廷封以官職。
蕭於一仔細研究了那塊殘缺的墓碑後表示,其從墓碑上辨認出100多個字,其中有一行提到墓主兒子張致雍:“邑生員,恩授七品散官”。張致雍這個人,歷代《博羅縣志》均無記載,之所以能以生員(即通俗所說的秀才)獲得七品散官,途徑只有一個,那就是捐納買官。
據《明史·食貨志二·賦役》記載,捐納事例始於成化年間,生員納入國子監,軍民納糧250石可為正九品散官。正德、嘉靖年間捐官至正七品而止。另外,按照明制“從六品初授承務郎,儒生出身者升授儒林郎,吏員出身者升授宣德郎”。一般而言,中了秀才的人就可稱為儒生,張致雍獲得七品散官後,又可以繼續升授儒林郎。緊接著,他可能又花了一大筆錢,給同樣是秀才出身的父親買了一個和自己一樣的“榮譽稱號”。
因此,蕭於一認為,墓主一家經濟豐渥,是地方土豪,依靠財力獲得官銜以光耀門楣;明代自成化年間可以買官,墓主是極好的實物史料,希望文物保護部門及早介入保護古墓。至於這個明代古墓的墓主姓名依然有待對碑文進一步研究才能確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