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灣瓦·甲天下——佛山瓦脊的生存狀態
日期:2016/12/14 23:07:18   編輯:古代建築從產業發展的角度看,佛山制造業份額目前在全國排第5位,2014年是1.88萬億元。追溯歷史文化背景,成就佛山“中國制造業重鎮”的基因早已根植於各種傳統行當,例如石灣瓦脊。
佛山石灣也有陶都之稱,獲得“石灣瓦·甲天下”的美譽,而產自石灣的瓦脊,則源遠流長,“唐末時期早有生產,到明清更趨興盛”,相繼出現各種花飾、人物群像。千百年來,工匠藝人賦予了建築以靈動的生命,為後人留下了仰視和回望的身影。石灣瓦脊,不僅僅具有文化價值,更具有商業價值,其制作之繁復體現佛山制造的實力,其內涵之深折射當地之富庶文明,其隨著河道陸路被銷售至珠三角與海外,為當地創造了經濟價值。石灣瓦脊中銘刻著佛山工業文明的基因,代代相傳。
時至今日,古老的佛山瓦脊的生存狀態如何,在哪裡能觀賞到瓦脊,是否還有匠人制作傳統瓦脊?站在“十三五”規劃佛山制造轉型升級的關頭,讓我們回望歷史探尋佛山工業文明的基因,在古老的行當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1走出去,走向世界
何處可覓石灣陶塑瓦脊?作為商品的石灣陶塑瓦脊銷路甚廣,遍及珠三角以及海外地區。
記者通過查閱資料和走訪廣佛地區,發現石灣瓦脊在國內保存比較完好的為佛山祖廟、廣州陳家祠、三水胥江祖廟、德慶悅城龍母祖廟和惠州羅浮山沖虛古觀五處。其中佛山祖廟現存陶塑脊飾13條(均為清代原作,6條安裝於屋脊之上,7條陳列於大院內);廣州陳家祠現存陶塑脊飾11條(均為清代原作);三水胥江祖廟現存8條(其中清代原作2條,其余6條為1991年與1992年重塑);德慶悅城龍母祖廟現存10條(其中清代原作6條,其余4條分別為1985年、1990年、1992年與2005年重塑),惠州羅浮山沖虛古觀現存清代陶塑脊飾1條。
除此之外,南海西樵山雲泉仙館、順德陳氏宗祠、廣州鎮海樓、羅浮山的沖虛古廟、東莞康王廟、高要學宮、肇慶閱江樓等存有瓦脊。
在港澳地區,也可尋覓石灣瓦脊的蹤影,例如澳門觀音堂。澳門觀音堂是澳門著名的三大古剎之一,其建築群遺存的石灣瓦脊有著清晰的工匠名款和年款題記,瓦脊陶塑的吉祥紋樣、戲劇場景、日常生活和花鳥魚蟲等裝飾,也是清代末期嶺南地區風土人情的綜合反映。
在東南亞地區的越南河內、柬埔寨金邊、菲律賓馬尼拉、馬來西亞吉隆坡、新加坡、文萊、印尼、泰國和緬甸等國家和地區的廟宇和古建築物上,都能見到清代石灣窯燒制的陶塑瓦脊。
深谙佛山文化的王女士在南海羅格村接受記者采訪時回憶:“最難忘的是在廣西百色粵東會所邂逅石灣陶塑瓦脊。”那棟建築坐落於廣西百色市解放街39號,康熙年間,廣佛的商人在廣西百色經商,以嶺南大屋的格局興建了粵東會所作為商會地址,運用了來自石灣的瓦脊。後來,這棟建築以及梁上瓦脊見證了歷史的風風雨雨:中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等人於1929年12月11日領導和發動百色起義時總指揮部設於粵東會所,此地也是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軍部舊址。
2練內功,成獨門絕技
歷史上,究竟是怎麼樣的人群和建築消費著石灣陶塑瓦脊?
中國陶瓷藝術大師龐文忠擁有諸多瓦脊作品,例如牽頭完成高3.4米、長31米的廣州番禺寶墨園大型人物瓦脊“群仙賀壽”;參與制作石灣陶師祖廟《群仙賀壽》、《舜帝南巡》、《漢高祖稱帝》等19條瓦脊……龐文忠認為,對祠堂、廟宇的建築加瓦脊裝飾是清代珠江三角洲的風尚,尤其是一些重要的、有代表性的建築物,更講求刻意打扮:“以前的祠堂多,有錢人或者宗族裡喜歡在房屋頂上裝飾瓦脊,以表示莊重和地位。由於以前的建築多為木結構,祠堂、大宅能承受瓦脊的重量,而平常人家則難以承重,所以這就是為什麼今天看來這麼多祠堂廟宇中運用了石灣陶塑瓦脊。”
在諸多石灣瓦脊研究人員看來,暴露陽光雨露之下,經歷過烈火考驗的陶塑顯然比灰塑這種以生石灰、紙筋、稻草、礦物質顏料為制作原料的建築裝飾品更加經久耐用。既然建築裝飾為剛需,那麼更經久耐用的材料就博得好彩。用民間的語來說,這種屋脊才夠“威”。
瓦脊研究者李婉霞發現,石灣陶塑在明清時期達繁榮階段,名家輩出,行會組織日益精細,根據初步統計,共有二十四種行會之多,細分至“花盆行”、“公仔行”等。制作人物的步驟主要有:配土,將曬干的東莞泥土擊成碎塊,跟石灣山砂一起投放水中,溶解為泥漿;踏土,由熟練工人用腳踏搓碾。搓碾完畢後將泥土淘起,置於晾干階級。等待其水分吸干至可塑造時,再次踏搓碾,至適合使用為止;塑造雛形,先將磨壓扁平的泥土卷成泥筒,做出各類人物身體的基本形狀,另搓泥球一個,作為頭部,插入人體兩肩之內,成為公仔雛形;細部刻劃,大致先制作身體,其次到頭部,相繼加上衣飾,最後加釉,入窯燒制。
石灣陶塑瓦脊制作過程,頗費人力物力,是產業規模和制作工藝達到一定水准之後產生的集大成者。
3肯出價,依然能定制
佛山人都知道,瓦脊很貴。同出自一方水土與一塊泥料,假如大缸瓦罐是屬於產業鏈上低附加值的出品,那麼,瓦脊的制作中融入人的智慧與創意,大大提升了產品附加值。
但是究竟歷史上石灣瓦脊售價幾何?記者查閱資料以及尋訪民間知情人士,發現並無跡可尋,佛山市圖書館古籍室資深研究者梁燕說:“沒有相關的素材可以參考,歷史上的石灣制作人,只會埋頭制作,幾乎不留文字。”中國陶瓷藝術大師龐文忠解釋:“瓦脊的價格很難有統一標准,需要論大小粗細高低等區分,即便是同一條瓦脊,大師制作和普通工人制作的價格也相差很大。據我了解,歷史上人們支付瓦脊的價格不一定是以現金,也可能是部分實物交換,也可能是金銀等貴金屬支付,很難換算成現在的紙幣進行考量比較。”
即便今人看來,石灣陶塑瓦脊依然十分昂貴,記者走訪了石灣南風古灶1506古玩街附近,發現石灣陶塑瓦脊至今可以制作,“但條件是你肯出價!”陶觀苑趙女士說。他們的陶藝店經營茶台、公仔等生意,同時,也定制陶塑瓦脊和壁畫等。“制作工期大約為兩至三個月,按照工藝的粗細難度等論價格,最便宜的都要三萬一個方,假如仿造祖廟裡的瓦脊長度粗算起來有十個方,因此定制一條瓦脊都要幾十萬。”
記者獲悉,由於現代建築的興起,這種傳統建築上的裝飾已經少人問津,多年都難得出售一條瓦脊,但是偶爾制作一條瓦脊或者一幅壁畫便是幾十上百萬元。價格昂貴,因為所費人力物力大,瓦脊沒有批量生產,每一條都需量身定做,是獨一無二的原作。而店家也承諾:“燒制了二十多年的陶瓷,瓦脊不會有燒毀之說,但是瑕疵難免,不過可以通過釉色的運用進行修飾遮掩,力求一分錢一分貨。”
4有價值,待發現
雖然如今的石灣陶塑瓦脊已少有運用,但是其中孕育了佛山工業文明的基因,值得佛山人銘記:如今蓬勃發展的石灣陶塑公仔,將“瓦脊”上的人與物請入尋常百姓家,可撫摸賞玩;而佛山經濟支柱產業之一的建陶業,也應時代的發展走向世界,片片瓷磚雖不是為了裝飾屋梁,卻貼上牆面地面,裝飾和美化著千萬家庭。古時的瓦脊,現在的瓷磚,均為實用和
美觀而生!
當全球一體化時代的來臨,當城市鋼筋水泥大廈陷入雷同時,當商品和服務同質化嚴重時,那些銘刻著地方文化特色的老物件再次進入人們的視線,恰如來自陶都宜興的游客高春艷說:“我不會逛商業街,所有的商業街都一樣。但我喜歡嶺南天地,在佛山的日子天天待在那兒,覺得很有味道。”
與嶺南天地距離不遠的白燕街舊廠房,正在政府的政策支持下興建一個10萬平方米的文化產業園區,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建設一條230米的佛山瓦脊長廊。工程參與設計師湯浩寧將一本書籍《瓦脊公仔》贈與記者:“將古老的石灣陶塑瓦脊運用到文創產業中,這就是古建築以及元素的活化。”文/佛山日報記者黃鶴婷圖/佛山日報記者甘建華(除署名外)
名詞解釋
石灣陶塑瓦脊,又叫“花脊”,被廣泛運用於屋宇、廟堂、宮觀等建築的屋脊裝飾上,故稱為“瓦脊”,采用陶塑人物、動物、花卉進行裝飾,體現了嶺南地區漢族民間建築裝飾濃郁的地方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