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寧波臨海沈敦五故居 禮耕堂

寧波臨海沈敦五故居 禮耕堂

日期:2016/12/14 18:47:10      編輯:古代建築史

沈敦五故居

    臨海古城之東,崇和門內舊有一條東門直街,1958年拓寬改名回浦路,為臨海的主大街。回浦街後有一條小巷,名賣糖巷,清代名“道堂巷”,民國初稱“邁塘巷”,後稱賣糖巷。賣糖巷中民國時期居住著許多地方名人,如清寧波中營守備張培蘭、台協左營守備張點秋,點秋子為張鏡湖、張鏡潭、張鏡衡、張鏡輝兄弟,孫為共和國少將張崇文(鏡潭子),國會眾議院議員姚桐豫、省參議員張作舟、國民黨中將張炯,但他們這些地方名人的故居,在上世紀90年代全部拆毀改建成住宅小區。而保存完好的文化名人沈敦五先生的故居卻依然存在。沈先生的故居,門牌號北後門是賣糖巷39~41號,南前門為寶城巷29號。那天筆者因尋找名人遺跡而走進其故居。

    來到賣糖巷,從北門進,一進院門,裡面雜居著多戶人家,再順著廊拱門進入廳堂,就是沈先生的故居——禮耕堂。筆者看見在前院道地裡一位婦人正在庭院中撫弄花木,上前去詢問方知是沈先生的女兒沈雪瑛,今年72歲的她給我們介紹這屋子的變遷情況,“此屋現作為臨海招待所職工宿捨,原先還作過臨海縣統戰部辦公室,我父親從1953年騰出住房借與部隊使用,自己遷住中草巷、鄧巷等處居住,直到1981年3月才搬回住到東正間,直到過世。”她指著院中那棵蔥郁的龍柏,說是她父親沈敦五當年親手所植。

    故居系坐北朝南硬山兩披頂五開間,栽廊二層中西房子,民國18年(1929)沈先生親自設計新建,上覆板瓦,西邊前廊開門,一字橫排,中為廳堂,東西各二間,樓上構室,後廊披檐,東西拱門,廊門紙扇額“東壁圖書”,“西園翰墨”,台門題額“和氣致祥,厚德載物。”水門廳,水磨石子作前廊壁,前有庭園,台門裡半邊亭裝飾,結構別致,為臨城所絕有。左右花壇、魚池、中砌假山、池中養魚,後園置花壇、高牆院落,鬧中取靜,在臨城當年為新式漂亮房子,命名“禮耕堂”,沈敦五還將居室命名為“菲室”,名噪一時。今房子保存完好,寶城巷前門已閉,已改走賣糖巷。沈敦五的故居連同西側的園子,約占地一畝余,廳室牆上還保留號稱“鄭半城”的書法名家回浦國文教員鄭庭年的筆跡。今名人已去,但園東種龍柏,西栽羅漢松,卻年年充滿生機,開枝發芽,綠意盎然。

    沈敦五(1899.8.1~1984.3.6),名倫,字敦五,筆名石淵、雪淵、菲室居士、菲室癯叟等。臨海城關賣糖巷人。自小生性穎悟,勤奮好學。民國3年(1914),畢業於城內敬一小學。民國6年,抱著科學救國的理想,立定育人建國的志向,沈敦五考入北京大學攻讀物理系。民國8年,沈敦五在北大積極參加“五四”愛國運動,聲討賣國賊。民國12年7月畢業北京大學,是臨海首位北大畢業生。

    沈敦五熱愛桑梓,勤於教育事業。畢業返裡後,受聘省立第六中學(台州中學)任數理教員兼敬一小學校長,潛心教學理化課程,以育才為已任。並在西鄉下沈祖籍創辦小學,供族中子弟課讀。民國17年8月六中遷葭沚,辭敬一小學校長。民國25年學校遷海門,民國28年初日軍頻擾海門,六中遷往仙居,在此期間均往返臨海至海門間。民國28年(1939)秋,受聘浙江省醫藥專科學校講師,赴天台就職並兼天台中學課程,任教醫專時編《微積概要》和《X光原理》講義,供學生學習。民國30年受同鄉好友英士大學校務委員會主任許紹棣聘,任國立英士大學教授,輾轉麗水、景寧、雲和等處。民國31年(1942)2月,受浙江省教育廳廳長許紹棣邀聘,任省立寧波高級工業職業學校校長。沈敦五將寧波高工由麗水遷到仙居高遷,後遷址臨海大田,民國35年(1946)7月遷回寧波江北,遷回後辭去校長職務,返回六中任教務主任。解放後任振華中學負責人,後調黃巖中學和路橋中學任教。1957年肅反受到政治迫害,於1958年春在路橋中學任教被停職回家,時年已六十歲。1980年予以平反,落實退休。

    沈敦五為人謙誠和善,秉性敦厚,儉樸正直,追求進步。在六中期間,他曾積極支持革命學生投奔解放區,挺身掩護營救一批地下黨員和革命師生。任寧波高工校長時,嘔心瀝血,在抗戰流亡時期,堅持辦學。“肅反”、“反右”運動及“文革”期間,他蒙冤受到誣陷、迫害及冷落。但他處變不驚,襟懷坦蕩,不改其舊。經常寫詩、作畫,在艱難清苦的日子裡尋覓生活和人生的樂趣,追求一種至高的人生境界和完善的道德人格。“文革”結束後,1983年沈老被推選為臨海縣政協委員,他參政、議政,時刻關心海峽兩岸的炎黃子孫,關心祖國統一大業。頻頻函告台灣高層的周至柔、陳良等人,為祖國和平統一傾其心力。

    沈老教學之余,以吟詩作畫自娛,敬求墨寶,索者接踵。回裡後作詩畫以自遣,1975年始有書畫目錄,約計500余幅。其詩既講究音韻並對仗,又明白曉暢,通俗易懂。其中許多詩章是深入淺出地釋義物理的,如科普佳作,有些又曉以書畫技巧和為人處世之道。沈老的書畫藝術始於北大讀書時,參加北大繪畫研究會,課余師從胡佩衡、陳師曾等名畫家學習繪畫、篆刻。其畫風凝渾厚,長於山水,尤擅貓蝶。其青綠山水氣勢雄奇清麗;其貓蝶栩栩如生,尤以工筆見功力。曾在上海、杭州舉辦個人畫展,受到行家稱譽。其國畫作品多散藏海內外親友。新編《臨海市教育志》、《台州歷代書畫篆刻家傳略》均有著錄。著有《菲室詩稿》十三卷(計詩一千四百余首,詞六十首)及《菲室印稿》和遺稿《小巧妙藝》各一冊。其中許多早年詩詞、國畫作品和《高中物理教材稿》均毀於“文革”。1994年5月10日刊行《沈敦五先生逝世十周年紀念詩文集》以資紀念。

推薦閱讀:

長沙雷鋒故居

四川梁林舊居保護完好 陋室完成《中國建築史》

查濟被授予“鄉土建築保護基地”

巢湖古鎮三尋老街何時重見新貌?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