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樓塔古鎮,探人文古跡
日期:2016/12/14 18:37:19   編輯:古代建築史 樓塔鎮歷史悠久,地處蕭山、富陽、諸暨三市要沖。樓塔古稱“仙巖”,因東晉名士許詢在此隱居,傳說羽化成仙而得名。境內風光旖旎,山幽澗碧、松竹修茂、四季翠綠。唐代詩人王勃曾在仙巖題詩,曰:巍巍怪石立溪濱,曾有隱征下釣花,東有祠堂西有寺,清風巖下百花香。
樓塔自唐末形成集鎮,迄今已有1100多年歷史。五代十國時期,錢镠命樓晉守黃嶺,見州口溪沿岸山明水秀,有田可耕,有薪可樵,就在州口溪南的沙丘上肇基發族,形成村落,發展成集鎮,名為樓家塔(塔是土丘的意思),簡稱樓塔。
本期,我們將走進樓塔,追尋一代名醫樓英的印記,感受樓塔古鎮的人文魅力。
樓英村,一代名醫故裡
清澈的洲口溪自樓塔鎮北面蜿蜒東去,那裡就是樓英村了。2005年,樓塔鎮的三個自然村,樓一村、樓四村、林場村正式合並,經廣泛地征求意見,大家一致推薦,新成立的村莊命名為樓英村,由此紀念元末明初一代醫學大師樓英。
樓英,生活在600多年前的明朝,蕭山樓塔人。樓英是他的筆名,真名叫做樓公爽,字全善,號全齋。樓家三代都從醫醫,樓英十歲就可明通醫理,開始給鄉親們診脈治病。沒過幾年,他的名氣就傳遍了四方。各地的病人都紛紛慕名前來求醫,他很快成為了元末明初的一位江南名醫。洪武年間,太祖朱元璋患病,樓英被推薦去為朱元樟看病,樓英也因此當上了太醫院的太醫。朱元璋去世後,樓英辭去了官位,回到家鄉,為家鄉的老百姓看病,還寫了一本叫《醫學綱目》的著作,比後來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年》要早上好幾十年。在樓塔,樓英濟世救人,著書立說的故事,流傳了一代又一代,鎮上的的人都稱他為“神仙太公”。
樓英村整個村落格局保存完好。境內群山環繞,街巷縱橫交錯,保存著大量的鄉土建築,裝飾工藝精美,四處可見成片的馬頭牆和黑瓦,七彎八拐串聯在一起的牆門和院落,大小弄堂全都有鵝卵石鋪成,幾個富麗堂皇的祠堂點綴在古色古香的村落中。村外有大河,村內有小溪,整村與自然山水和田園風光融為一體,構成一個自成體系、自給自足、自得其樂的小天地。
最為難得的是,樓英村鄉土建築內基本都有居民,是杭州鄉土村落中為數不多的遺存。探訪中,筆者路過一間有270多年歷史的老屋,正廳前面有口小井。村裡人說,這是100多年的一位太婆的嫁妝。小腳老太太走路不方便,家底殷實的娘家人就給筆者這位太婆(當時的小姐)在正廳門前打了一口井,方便她的起居。這樣具有生活氣息的老故事,在樓英村古老的宅院裡,幾乎家家都有。
在樓英祠堂裡品味“細十番”
在樓塔鎮樓家塔村下祠弄,建有氣勢宏偉的樓氏宗祠和樓英祠堂。樓英祠堂,原名務本堂,又稱下祠堂,是仙巖樓氏東派的祖廟。該祠堂三進三間,格局與中祠堂相同。寢堂牆壁嵌晚清重修碑記一通。據工作人員介紹,樓英祠堂原建於清聖祖康熙九年(1670),重建於清德宗光緒二十九年(1903)。
今天我們看到的樓英祠堂的基本格局,是民國十七年(1928年)重建後的樣子,曾在1939年時曾遭日軍轟炸,祠堂的第一進看樓已經被毀。1986,當地樓氏裔孫集資修繕,並改名樓英紀念堂,以紀念明代醫學家樓英。
如今,樓英祠堂內還修建了老年活動室,不少老人在活動室內吹奏樓塔獨有的“細十番”。細十番是樓塔民間樂曲,曲調高揚、清麗、悠揚悅耳。細十番在樓塔已經有600多年歷史了。
在老底子的時候,樓塔的民間藝人們邊走邊吹,邊走邊拉、走街串巷,把這種高雅音樂傳遞給村民們。據吹奏的老人介紹,樂曲的內涵主要是歌頌大禹治水的功績以及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細十番的演奏,有行姿和坐姿兩種,行姿演奏人員以仿古士大夫的風度,以書生的雅氣隨著音樂的節奏,踏著四方步,徐緩進行。
樓塔雪環村是水浒中的還道村嗎
2013年,浙江省的《水浒》研究專家提出了雪環村就是水浒傳作者施耐庵描述的還道村的觀點。
為什麼這麼說呢?筆者查閱資料後發現,從東站坐公交728、738路至樓塔公交站,向西百米可看州口古橋及大溪,而在《水浒傳》中有多處大溪名稱。州口古橋邊上的大溪為錢塘江支流,別名永興河。大溪上架有州口大橋,大橋始於唐。當年錢鏐欲在此設洲,而橋近雪環溪口,故名州口橋。
沿大溪向西就是樓英墓了。樓英是元末明初著名醫生,卒於1401年。神醫樓英很似《水浒》中的神醫安道全。樓英查閱父子曾給二位明朝皇帝看病,安道全也給仁宗皇帝看過病。《水浒傳》66回中安道全給宋江治好發背。樓英和施耐庵也是同代人,二人都到過鳳凰塢,所以施氏或以樓英為安道全。
當年宋江在還道村村口被官兵封住,逃入廟中受到九天玄女保護,並受天書三卷。而樓英墓向西500米就是小村塢廟,該廟是樓塔48村的祖廟,經數百年的風雨,今風貌依舊,香火旺盛。現在廟中還建有黑臉宋老相公及土地、財神、紫母等神像。或許,水浒傳中的玄女之廟正是此廟。
出玄女廟們走山腳旁“龜背老街”。宋江是在青衣女子引領下走上此路的。此路從廟後開始直至玄女殿,長約二裡,寬約4米,用塊石鋪成,遺跡尚在。宋江從此石子路去九天玄女殿見娘娘。而龜背路東段呈7字形,用卵石鋪成,似烏龜之背,故名。
從小村塢廟行1裡至青石橋,可聽到澗水聲。水浒傳中描述青石橋旁水聲從不間斷,水向洞橋流去,500年後依然如此。青石橋長約5米,寬1.2米,解放後拆除,今為水泥橋。
從青石橋(清河堰橋)西行300米就有玄女殿,後稱水寇廟,太平天國時毀,今移至山腳稱橋頭小土地廟,此廟旁本是玄女娘娘殿,清代廢,今一半已成農房。
從小土地廟西行300米至趙家新廟,該廟始於民國,供奉趙家古代傳說中的36個強盜。36個強盜最終成了政府的武官,據說就是水浒36個英雄。此處有趙家36個強盜的故事,例如李逵和山腳老虎戴宗太保的傳說。在雪環村內的文化涼亭,還可以看雪環大山和環還道路、施羅塢及山腰摩崖石刻。傳施耐庵、羅貫中曾到此小住,故名施羅塢。高山腰有摩崖石刻,但看不懂文字內容。
不管雪環村是不是水浒中宋江大哥住過的還道村,這一路的小橋流水、山中廟宇都值得大家去看一看,許是條不錯的踏青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