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福建大嶝田墘古民居

福建大嶝田墘古民居

日期:2016/12/14 18:47:19      編輯:古代建築史

    雞鳴、犬吠,門前滿是綠油油的青菜,還有小孩子奔跑在古民居的巷子裡,老人們坐在閩南古厝裡閒聊……這裡俨然是五柳先生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

    昨日,導報記者走進了這個“隱藏”海島上數百年的村莊。

    這裡的古民居雖然入圍了閩系紅磚建築申報《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的初選點,但村裡的人們並不知曉,依舊安靜地過著自己的生活。

    保留著祥和的漁家生活

    初春的天空有點陰霾。當導報記者穿過現代的鋼筋水泥建築時,卻看見鋼筋水泥建築的背後是:寧靜的小村莊。

    這裡沒有都市喧囂,沒有高樓林立,有的是紅磚牆的閩南古厝、灶台熬出來的粥,還有穿梭在巷子裡的孩童和家寵,以及古厝門前的綠地和那堆積起來的貝殼。

    這一切都在告訴你,在大嶝田觧還保留著祥和的漁家生活。

    穿梭在這古厝之間,古厝的紅磚紅瓦,還有牆體上嵌刻著的雕花、飛禽走獸等圖案,隨時撲入你眼裡。

    社區裡的古厝坐向、形態等各具特色,不過卻整齊劃一,讓你不需要當地人指點,也能輕易穿梭在村莊裡。

    據田觧社區的鄭姓老人介紹,這些房子絕大部分修建於清朝年間,歷經了一兩百年,也飽經不少戰火,但在改革開放之前,村裡人見房子稍有破損就進行修補,所以直到現在有些房子還保護得比較完整。

    漂洋過海運紅磚蓋大厝

    據田觧的老人回憶,田觧在清朝年間有很多人“下南洋”,到印尼、越南、馬來西亞等地謀生。村裡有傳言說,有人曾在越南開軍工廠發了財,但這些現在都無從考證。

    不過可以確定的是,不少田觧人在南洋賺了錢都回到田觧蓋起房子。在田觧村你還會看見一些二層的紅磚建築,這些古建築都融合了西洋風格。

    “當時磚頭都是從龍海運過來的。”村裡的老人講述說,由於大嶝是海島,很多建築材料都很匮乏,當時蓋房子都要用船運木頭、紅磚以及國外的建材到大嶝碼頭,然後再組織一大堆人到碼頭去扛去挑。

    “當時沒有水泥,全部都是用牡蛎殼燒成灰替代水泥。”村裡的老人說,以前他們蓋房子都是向大海“索取”建築材料,像牡蛎殼等都可以用來建房。

    他們將牡蛎殼燒制成牡蛎殼灰,不僅價格便宜而且質量超過石灰,還給建築的外觀帶來了特殊的質樸美感。

推薦閱讀:

海澱擬投資千萬建設納蘭文化村

淮安斥巨資整改明清古街隱患

新疆為“呵護”文物古建築全面清剿火患

廣州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打造嶺南文化傳承區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