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江漢關:一棟建築講述150年對外開放史

江漢關:一棟建築講述150年對外開放史

日期:2016/12/15 0:43:40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從被動設關卡到主動促開放,一棟建築講述150年對外開放史

  午後,生在江漢路、長在江漢路的熊爺爺,照例拉著老伴在江漢關附近散步。“70年了,江漢關成了武漢的一個象征,一天聽不到鐘聲都不習慣”,熊爺爺說:“但我上一次進江漢關,還是在‘文革’時期;如果以後變成了博物館,免費向老百姓開放,那樣更好。”

武漢 江漢關

  武漢抗戰史專家吳明堂認為,江漢關是武漢對外開放歷史的重要見證者,其背後有輝煌,也有屈辱和辛酸。


武漢 江漢關 

  1862年江漢關設立:遏制列強剝削

  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漢口被辟為對外通商口岸。1861年3月,英國駐華使館參贊巴夏禮來漢與湖廣總督官文會商漢口開港事宜,他見官文毫無外事、外貿經驗,對他的建議一般言聽計從,便提出今後貨物出入口,稅課俱在上海、鎮江完納,九江、漢口概不征收。這實際上是剝奪了漢口地方當局管理本地外貿的權力,為外商偷稅漏稅、走私貨物、販運違禁物品開了方便之門。

  眼看走私猖獗,稅款大量流失,官文與江西巡撫毓科都按捺不住,一再要求在漢口、九江設關稽查收稅。1862年1月1日,江漢關正式設立,關務由漢黃德道管理。

  1930年岳州業務並入江漢關:漢口貿易繁盛

  1930年,因岳州口岸貿易縮減,原岳州分關事務由江漢關辦理;1937年,長沙關撤銷,所有未了事務及人員由江漢關辦理。

  由於漢口為華中重地,對外貿易異常興盛,1865~1931年,江漢關的間接貿易額有42年居中國四大口岸第二位,有18年居第三位,只有7年居第四位。1931年後,由於大水等因素,江漢關的間接貿易額未能重振往日的雄風。

  1956武漢關撤銷:“文革”一度被封“反帝大樓”

  1956年,由於當時我國對外貿易形勢發生變化,武漢關於5月1日奉令對外公告撤銷。“文革”期間,紅衛兵視江漢關大樓為帝國主義壓迫剝削中國人民的工具,稱其為“反帝大樓”。江漢關大鐘報時曲由初奏《威斯敏斯特》改為《東方紅》。

  1980年武漢關復關:促進對外貿易

  1980年4月26日,武漢海關恢復設置,促進了武漢口岸對外貿易的順利發展,關稅征收額也有了大幅度增加。1979年,湖北省出口總值為2億美元,1983年為4億多美元,1988年為14.8億美元,1997年為32.07億美元,1998年為28.32億美元,1999年為26.81億美元。1984年,武漢海關征收關稅1666萬元,相當於1981年的6.5倍,比1983年增加2.3倍。1985年,武漢海關征收稅款11330萬元,比1981年至1984年稅收總和還增加6000多萬元。1988年征收關稅1.01億元,首次突破1億元,1997年關稅征收4.62億元,1999年征收關稅4.81億元,2001年征收關稅5.63億元。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