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蘇州古鎮地名探源

蘇州古鎮地名探源

日期:2016/12/14 9:39:01      編輯:古代建築史
潘君明
  蘇州古鎮地名探源
  蘇州古鎮地名探源
  蘇州是個具有25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而說到蘇州,就不得不說他所轄的眾多古鎮。這些古鎮與蘇州一樣,均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她是蘇州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特別是這些古鎮的地名,幾乎都帶有精彩的故事和美麗的傳說……
  甪端降臨甪直鎮
  甪直鎮,是江南水鄉的古鎮之一,位於蘇州古城東南面二十公裡處。"甪直",這個鎮名真有點兒怪,有些人甚至不認識這個"甪"字,認為是"角"字寫錯了,其實沒有錯。這個"甪"字真有點兒來頭。
  甪,是傳說中的獸名。《字彙·用部》:"甪,獸名。"它的全稱叫"甪端"。民間傳說,甪端與麒麟一樣,都是神獸。清王士祯《隴蜀馀聞》雲:"角端,產瓦屋山,不傷人,惟食虎豹。山僧恆養之,以資衛護。"甪端的形態比較怪異,頭上長一角,似犀牛,身如獅、背如龍、爪如熊、鱗如魚、尾如牛。它腳步如飛,一天能行一萬八千裡,又懂得四方語言,信息十分靈通,能了解遠方的情況。它很有靈氣,如果皇帝開明,天下太平,就會出現。因而,在北京故宮太和殿兩邊,就放著一對銅鑄的甪端,用來表明皇帝是有道明君。民間也有將甪端置於大門口,或置於大廳案幾上,以示吉祥如意。
  當地老百姓有個關於甪端的民間傳說,大意是在秦始皇年代,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一統天下,四海升平,百姓安寧,甪端就在鹹陽(秦京城)出現了;到了二世秦國滅亡,甪端就離開鹹陽,來到江南水鄉風景優美的地方,即現在的甪直。它認為這裡風光好,很安定,就在此不走了。所以說,甪直的得名與甪端有關。甪端是神獸,是吉祥和象征,以甪端名鎮,祈求他保護百姓的安康,自然是很好的,民眾也非常樂意。現在,在甪直鎮的廣場上,用花崗巖雕塑著一座高六米的甪端,作為鎮的標志,游人走到那裡,總要駐足觀看,並攝影留念。
  那麼,甪直的原名叫什麼呢?有兩個,一叫"甫裡",甫,大也;裡,鄉村居民聚落之處。那裡原是一個無名的小村落,慢慢地發展為小鎮,小鎮稱"甫",也是一種誇大的說法。唐代詩人陸龜蒙,字魯望,吳郡(今蘇州)人,考進士不第,後隱居甫裡,自號"江湖散人",人稱"甫裡先生"。著有《甫裡先生集》。清朝康熙年間,裡人陳維中編有《吳郡甫裡志》,記載甫裡的歷史變遷,描寫甫裡的風俗民情。二叫"六直",因鎮上有三橫三直六條筆直的河流,故而得名。《吳郡甫裡志》雲:"一港界其間,南北通六處"。一港即界浦港,與六條直河相通,也名"六直浦"。
  甪直是個千年古鎮,鎮上名勝古跡甚多,主要有梁朝古剎保聖寺,最盛時有房屋五千余間,號稱"江南第一禅林"。寺內有唐代楊惠之塑的十八羅漢像,"神光閃耀,形貌如生",被譽為"國寶"。有唐代詩人陸龜蒙的遺跡,如甫裡祠、斗鴨池,清風亭等。甪直婦女還保留著江南水鄉婦女的服裝特色,頭扎三角包頭巾,身著大襟布衫,采用三種不同顏色的布料,或青白相間,或黑白相間;腰束作裙,繡有花紋圖案,甚是美麗;腳穿百納繡花鞋,靈活輕巧。婦女們在田野勞作,在碧綠的田野裡,映著她們的身影,好似一幅色彩艷麗的畫圖。
  鎮頭有個花崗巖石牌樓,古樸莊重,正面有錢君匋書寫的"甪直古鎮"四字,有錢仲聯撰寫的楹聯:"古鎮遠名楊,為存羅漢楊家塑;唐詩開晚境,來拜江湖甫裡祠。"背面有集明代詩人高啟詩的聯語:"長橋短橋楊柳,人看旗出酒市;前浦後浦荷花,鷗送船歸釣家。"這兩副聯語,概括了古鎮的特色和名勝風光。
  虎疁避諱浒墅關
  浒墅關是一座著名的歷史古鎮,也是蘇州西北部的一個重鎮。浒墅關約在蘇州城北二十五公裡處,與蘇州距離較近,所以,蘇州人對浒墅關都非常熟悉,在民間流傳著許多浒墅關的故事。
  浒墅關原名"虎疁",這個"虎",不僅與虎丘有關,還與秦始皇有牽連。傳說,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躇躊滿志,巡游天下,這年到了蘇州。他早就聽說吳王阖闾墓葬時,有三千把扁諸、魚腸劍殉葬,這劍為干將所造,鋒利無比,堪稱寶物。秦始皇想得到這些寶劍,就到虎丘去察看地形,以便求劍。當秦始皇踏上虎丘時,猛見一只吊睛白額虎蹲在山上,虎視眈眈,凶威異常。秦始皇遂拔劍刺虎,虎轉頭向西方逃去,秦始皇緊緊追趕,約追了二十五裡許,這裡是一片疁田,虎就不見蹤影了。這個"疁"字,是指火耕之田。《說文·田部》:"疁,燒種也。" 段玉裁注:"謂焚其草木而下種,蓋治山田之法為然。"春秋時期,基本上還是原始耕種,將田裡的野草焚成灰,作為肥料,耕而下種,求得作物生長。東漢袁康、吳平輯錄的《越絕書·外傳記·吳地傳》上也說:"吳北野胥主疁者,吳王女胥主田也,去縣八十裡。"說的就是"疁田"。這樣,"虎"與"疁"結合起來,就叫做"虎疁"了。
  從虎疁演變成"浒墅",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五代十國時,梁太祖封錢镠為吳越王。因"镠"、"疁"同音,古人對此十分忌諱,由此改稱為"浒墅",虎與"浒"正好同音。"浒"者,水邊也,"墅"者,田廬、村捨也;也可解釋為"別墅",即家宅以外的住所。《說文》雲:"郊外也。或從土,古作壄、埜。"《正字通·土部》雲:"後人家廬外立別墅,因借郊野之野加土。墅,或作野。蓋墅借古野字,非野為古墅字也。"從字義上來看,"墅"有田野之義。"浒墅"者,為田墅之地,這與虎疁的意義基本相同。那個時候,浒墅關還是一片荒野,少有人家居住。直至宋太平興國三年(978),人口漸多,房屋有加,才形成集鎮。此後,浒墅逐漸繁榮,舟楫往來,商賈雲集,成為長洲(今蘇州)縣的一個重鎮。
  明代洪武年間,在浒墅設政府機構巡檢司衙門,為設立鈔關的前奏。宣德四年(1429)在浒墅設立巡檢司關,收取關稅。至景泰元年(1450),由朝廷戶部尚書金謙奏請在浒墅正式設立"鈔關",並在水陸交通要道之處,建築關門,派官員嚴格守關,日開夜閉,不能隨意進出。過往的車馬船只,過關時都要交納稅金。《江南通志》上記載:清雍正六年五月初九日,"上谕,高斌將浒墅關現行征收則例據實陳奏,請刊立木榜,令眾商共曉遵依,所奏甚屬可嘉,部議令直省各關將各處現行征收則例徹底清查,據實奏聞……"這段文字說明,浒墅關的稅收直通朝廷,連皇帝都很重視,收稅的規定要立榜公布,使眾商人需依法交納。自此,商人、百姓進出浒墅,要繳納稅金,才能進出,百姓稱為"過關",日久之後,浒墅就喚做"浒墅關"了,一直延用之今。
  "浒"字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不多,一般都用於地名,如江蘇有"浒墅"、"浒浦",江西有"浒灣"等。有人對這個"浒"字比較陌生,讀作"許"。不是嗎,連乾隆皇帝也讀錯了呢!民間傳說:乾隆皇帝下江南,乘著龍船由長江而來,路過浒墅關時,關上旗幟高飄,旗上赫然寫著"浒墅關"三個大字,乾隆立在船頭觀賞風景,他一眼看到了關旗,就說:"噢,"許"墅關到了,離蘇州不遠了。"船上的官員一聽,知道皇上讀了白字,但也不敢聲張,只得跟著說:"是的,許墅關到了。"因為皇帝是金口,他讀了"許墅關",誰人還敢違抗,此後,就一直叫做"許墅關"了。也有的說,乾隆的學問很好,不可能讀白字,因那天風勢較大,吹得關旗飛卷,一個"浒"卷去了一半,將三點水"氵"遮沒了,乾隆沒有看清,才讀成"許"的,這恐怕也有一點道理。
  中國四大民間故事之一《孟姜女》,也與浒墅關有緣。傳說孟姜女是松江府華亭縣(舊屬蘇州)人,她的丈夫萬喜良被秦始皇抓去築萬裡長城,孟姜女千裡尋夫送寒衣,在經過浒墅關時,關官要她繳過關費,她沒有銀兩,關官就要她唱小曲,姜孟女就唱起了《十二月小調》,關官才放她過關。蘇州人稱為"孟姜女過關",這在民間十分流行,幾乎婦幼皆知。後人在孟姜女過關處立了一塊石碑,上書"孟姜女過關處"六個大字。實際上,孟姜女是秦始皇時代人,那時既沒有"浒墅",也沒有"關",這不過是個傳說罷了,但在民間卻很有影響。
  浒墅,有人寫作"浒市"。"墅"與"市"是有區別的,"墅"為田野、村捨,或作別墅解;"市"為集中貿易活動的場所。筆者認為,應作"浒墅"為妥,比較符合原意。也有作"許市"的,出自宋朱長文《吳郡圖經續記》卷下:" 許市,在郡西二十五裡。《圖經》雲:秦皇求吳王劍,白虎蹲於丘上,遂西走二十五裡而失。劍不能得,地裂爲池,因名其地虎疁。蓋此地是也。唐諱虎,錢氏諱镠,故改雲許市。"又:宋楊萬裡《將近許市望見虎丘》詩:"許市人家遠樹前,虎丘山色夕陽邊;石橋分水入別港,茅屋垂楊仍釣船。"兩處都提到"許市"。朱、楊兩個均為宋代人,大概在宋代曾稱過"許市"。
  梅李兩將守梅李
  梅李是一個千年古鎮,隸屬於常熟市。早在新石時代就有先民在此居住,繁衍生息。三國赤烏年間(238—251),在那裡建有吉祥庵,為常熟地區最早的廟宇。宋代元豐年間(1078—1085)正式賜名為鎮,鎮名"梅李"。
  "梅李"兩字何以解釋,有人以為梅、李是兩種果樹,即梅樹和李樹,春季開花,很有春意,實則非也。梅李是兩個人的姓,一姓梅,一姓李。據史籍記載:五代十國天寶元年(908),吳越王錢镠受封於吳,機構及王府均設在蘇州,為了保障常熟東南地區的安全,特派梅世忠和李開山兩位將軍在此防守。《大清一統志》雲:"梅李鎮,在昭文縣(今常熟市)東北三十五裡,《琴川志》 梅李鎮吳越錢氏時遣梅世忠、李開山戍此,以防江北南唐之軍,居民依軍成市,因取二將之姓以名其地,元豐間始為鎮。"這段文字告訴我們,這裡原先不是集鎮,只是軍隊的駐扎之地,老百姓為了自身的安全,居住在軍隊的附近,或與軍隊住在一起,時間久了,居民逐漸增多,有些軍士也在此安家落戶,人員多了,房屋多了,從而形成了一個小鎮。
  從防御上來說,梅李是一個重要門戶。五代十國時,南唐之軍駐於江北,如侵犯吳地,可以從浒浦渡江,登岸入侵,直逼常熟、蘇州,而梅李則是重要的關口,也是防備要地。所以,錢镠派兩員大將戍此,以擋來犯之敵。結果是梅、李兩將之姓,成為這裡的地名,也就很自然的了。明王鏊《姑蘇志》載,李開山墓在常熟東南四十四裡,俗稱"李墓"。
  梅李是個文明古鎮,也是個孝子之鄉。我國古代"二十四孝"中的人物,梅李就占有三位,這在其他鎮是絕無僅有的。《三字經》中有"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這個"香",就是東漢時的黃香,字文強,他九歲喪母,思慕憔悴;事父至孝,夏日扇枕席,冬則以身溫被,孝行鄉裡稱之。做官以後,官至尚書令,後因社會動蕩,死於亂軍之中。黃香墓在梅李南郊"龍尾巴梢",並立有祠堂,以資紀念。"刻木事親"講的是丁蘭的父母早亡,丁蘭非常思念,他買了最好的木料,請人刻了父母的像,供於香案上,天天奉祀。丁蘭是東漢人,他的墓在梅李北街市梢。"哭竹生筍"講的是孟宗少年時父亡,母親年老病重,醫生囑咐要用鮮竹筍做湯,才可治病。時值嚴冬,沒有鮮筍,孟宗無計可施,就到竹林裡扶竹哭泣。一會兒,忽聽到地裂聲,只見地上長出數莖嫩筍。孟宗采回做湯,母親喝了後果然病愈。孟宗是三國時人,在梅李東街有孟宗堂廟宇。
  梅李,亦稱"梅林"。清康熙時徐崧、張大純同輯的《百城煙水》雲:"宋陸绾有詠勝法寺詩:"道旁有古寺,巋然聳梅林"。"據此,後人也稱梅李為"梅林"。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