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山西古代建築精華系列16:月照青蓮——晉城市青蓮寺

山西古代建築精華系列16:月照青蓮——晉城市青蓮寺

日期:2016/12/14 22:13:08      編輯:古代建築史

  ●  梁思成緣何錯過青蓮寺?●唐代垂足大佛何以珍罕?●“珏山吐月”為啥成奇景? 

    青蓮寺,位於晉城市澤州縣硖石山腰,初名硖石寺。在當地,“硖石山”為山峽中的小石山之意。山雖小,山腰的青蓮寺名氣卻大。

    青蓮寺是我國佛教淨土中最早的寺院之一,也是佛教文物留存較完整的寺院之一:全國現存唐代寺觀塑像三處,青蓮寺居其一,精美絕倫的7尊唐代彩塑占全國70余尊唐代塑像的七分之一,其中垂足大佛全國僅青蓮寺一例。除此之外,唐碑首線刻佛殿圖、羅漢碑記、子母柏、藏式捨利無影塔等文物,國內罕見。

    晉城多次舉辦全國性文化旅游活動,青蓮寺都是一張王牌。在每次匆忙的參觀中,與之少有親密接觸。11月8日,晉城連續數日的降雨終於停止,記者驅車前往位於市區東南17公裡的青蓮寺,細細品味這座千年古剎的韻味。

    梁思成的憾事

    青蓮寺分古寺、上寺兩院。古寺居下,與上寺由500多米山道相連,上下相望。作為青蓮古寺的標志,身形巍峨的藏式捨利佛塔首先映入眼簾,位居山腰的青蓮上寺輪廓若隱若現,濃霧中宛若仙境。“這時候的青蓮寺,真是難得的清靜!”與記者同行的晉城市旅游文物局文物科科長張建軍說。

    拾步登上青蓮古寺廣場,放眼望去,遠有浮山為鄰,近有珏山對峙,前有丹水若帶,青蓮寺就像深深藏在硖石山幽谷中的隱士。青蓮寺的創始人是誰?據考證,青蓮寺創建年代可追溯至北齊天保年間(550-559),創建者為北朝高僧昙始、慧遠,二人先後成為全國宗教領袖。該寺隋唐時期已達一定規模,與著名的少林、法門寺比肩而立,“山田百頃,僧眾七百,鐘鼓之聲與天籁齊名”。現存主體建築大多為宋金遺物,依山而建,中軸對稱,古寺、上寺和諧協調,每個院落的大小、形狀各不相同,空間組織富有變化,將自然和人工天衣無縫地結合在一起,形成北方典型的園林式佛寺建築群。

    在古寺東側,有一座明萬歷年間建造的捨利塔,是晉城現存唯一的藏式白塔。此塔建築奇特:每逢五月端午,無論何時,不見塔影,故稱之為無影塔。在張建軍的帶領下,記者在寺院西側還看到一座高約5米的靈塔,石灰巖制成,為唐代慧峰大師塔,“這樣的石塔晉城僅有兩座。”

    慧峰大師塔原來並不在此。古青蓮寺西面50米處石崖下有塊台地,東臨萬丈深淵,西接千仞絕壁,只有一條小道和古寺連通,是青蓮寺歷代高僧長眠之地,歷史上此處寶塔林立,只有住持法師方可出入,是青蓮寺的一塊禁地。1986年,因丹河水泛濫將台地沖垮,塔林被毀,文物部門於是將僅存的這座石塔遷建於此。

    仔細觀瞧,石塔上下各雕仰伏蓮花,中間石面雕人形鳥。基座為八角形須彌座,其座束腰八面均刻有胡人伎樂圖案,樂人面部表情各異,所奏樂器為橫笛、腰鼓、琵琶、排箫、法螺、钹、拍板。這不僅為研究考證古代樂器提供了實物,也是唐代音樂繁榮與中西文化融合的歷史見證。

    在青蓮寺,與蓮花有關的圖形比比皆是,這讓記者大惑不解:蓮花是佛教修行的一種象征,寓意著聖潔和永恆,儒家對蓮花也多有推崇,此處為何名“青蓮”,而其他寺廟少有其名?

    了解得知,青蓮寺四周山勢若出水之蓮,又有寺內釋迦牟尼端坐蓮花座之上,唐懿宗時,賜額“青蓮寺”。隋唐時期,青蓮寺一度享有“佛都”的美譽,直到北宋政和四年(1144),日本才出現了青蓮院,並且自稱為青蓮下院。民國期間,作為知名文物古跡,青蓮寺登上國家保護名錄,一度引起著名古建學家梁思成、林徽音夫婦的關注。曾在上世紀30年代4次到山西考察古建的梁思成,多次欲往青蓮寺,但由於抗日戰爭的爆發,最終與青蓮寺失之交臂,歷史就此失去了一次燦爛的風雲際會。

    唯一的垂足唐佛

    古青蓮寺坐北朝南,現存主要建築有南殿和正殿。正殿又稱大佛殿,面寬三間,進深三間,單檐懸山頂。雖經元、明、清重建,但雄渾的外觀、古樸的手法仍存宋代建築的遺風。高大寬敞的正殿中央,大而低矮的束腰須彌式方形佛壇上,有釋迦牟尼等7尊唐代彩塑,“青蓮寺精華之處就在於此。”上世紀末,采用宋代“舉折平緩,出檐深遠”的風格,省古建築研究所修繕兩所大殿,就是為保護這些彩塑。

    主佛釋迦牟尼高4.2米,肩披袈裟,頭飾螺髻,面龐莊嚴肅穆,飽滿俊朗,雙腿自然下垂,坐在須彌座上。其左手置於膝上,右手作說法印,眉宇間鎮定從容,服飾衣紋線條流暢,保存著唐代佛像的典型特征。“這就是青蓮寺最具重要的文物價值最高的唐代垂足大佛,雕塑年代大致不晚於唐鹹通八年(867),為中晚唐時期的作品。”張建軍說:“其抬起的右手動態十足,衣紋的處理自然妥帖,頗具重量感。從全國來說,垂足唐代大佛全國僅青蓮寺一例,藝術價值極高。”

    釋迦大佛兩側,塑著站立的阿難、迦葉二弟子,居左迦葉顯得飽經滄桑,虔心誠摯於佛門淨地,居右阿難顯得少年持重,謙恭謹慎。佛壇前部左右兩端設置兩個須彌座蓮台,左邊台上普賢菩薩坐姿優雅,一腿盤曲,一腿下垂,蓮台束腰部分則雕刻著他的坐騎白象;右邊台上同樣坐姿的是文殊菩薩,蓮台束腰部分雕刻的是獅子。佛壇中部還有兩尊對稱的供養菩薩,一站一跪,雖已有損,身形猶在。“所有人物面相豐腴,膚色潔白、蛾眉細眼、高鼻小嘴,這是典型的唐塑‘豐肌秀骨’風格。”張建軍介紹。

    南殿是一座晚清重建的殿堂,面寬三間,也是單檐懸山頂,現存12尊彩塑,佛壇上正面的5尊塑像是宋代原作,當中為釋迦佛,結跏跌坐於蓮台上,兩側為文殊、普賢二菩薩和阿難、迦葉二弟子。與正殿中的唐塑相比,5尊宋塑更加注重寫實,生動傳神,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其余則為明清時期的作品。

    隨處可見宋代石刻

    由青蓮古寺上行裡許,就是上寺。紅牆綠瓦中,曲徑蜿蜒。入寺為兩進院落,由南向北,天王殿、藏經閣、釋迦殿、大雄寶殿,沿中軸線依次排列。

    位於前院台基上的藏經閣,整體為單檐歇山頂樓閣式建築,與上黨地區常見的二層民居有相似之處。張建軍說,除上層大木構造平梁之上構造之手法為元代特征外,該閣現存木結構件多為宋代原物,部分斗拱之上尚留有宋代彩繪痕跡。

    作為寺院中“圖書館”的藏經閣,北宋時曾藏有5000余經卷,但歷史上屢遭劫難,如今到底有多少藏經,由於未對外開放,外界很難知情。閣上所藏經卷在歷次兵禍和寺院興衰中散佚,民國時期,軍閥孫殿英曾在此借取部分珍貴經卷,再不復還。上世紀30年代,藏經中的三十八卷北宋《開寶藏》曾赴京展覽過,後丟失二卷。抗戰期間,剩余三十六卷沒了下落。1986年,在高平河西鎮新莊村發現三卷經書,經文物部門鑒定,為《開寶藏》二卷,《遼藏》一卷,均為該寺藏經中的一部分。

    創建於北宋元佑四年(1098年)的釋迦殿,位於青蓮新寺中軸線的第二進院落,坐落在高近2米的磚砌台基上,是一座保存完好的宋代建築。大殿面闊三間,進深六椽。單檐歇山頂,殿頂舉折平緩,出檐深遠,正脊、垂脊、吻獸均為琉璃制作。殿四周立柱為方形抹稜石柱,張建軍介紹,宋金時期晉城地區的寺觀廟宇,其主要殿堂多使用石料作柱、門框的現象已經非常普遍,釋迦殿就使用堅實細膩的石灰巖(當地俗稱青石)做柱子、門框等建築構件,“既克服了木料易燃、易朽的弊病,增加了古代建築的壽命。”這些建築構件表面刻出花紋、圖案,使構建本身又成為極精美的藝術品,“你看,這些隨處可見的刻有施主姓名和年代的石框、石柱、石枕石,除了留存下精湛的宋代石刻藝術,也為今天研究青蓮寺建築和斷代提供了准確依據。”

    上寺現存四堂36尊彩塑,多為宋代之作。張建軍說,在狂熱的“文革”中,為修建當地的文化宮,上寺的大雄寶殿被拆毀,巨大的梁柱被作為木材運往城裡,所幸一些文化人士和村民奔波呼號,其他建築才得以保全。

    寺外東南角有處高約20米的天然石壁,下部怪石峥嵘,頂上平若砥砺,石壁上刻有“擲筆台”三字,相傳為古青蓮寺創始者之一慧遠注《涅槃經》後擲筆之處。高台之上,是一座叫“款月亭”的重檐歇山四角亭——中秋之夜,銀輝皎潔的月亮會從珏山雙峰冉冉升起,古人由此將“珏山吐月”與“松林積雪”“孔子回車”“白馬拖缰”一道,列為晉城四大美景。

本報記者 李吉毅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