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海南古村落衰敗 歷史文化名村被村民拆除建新房

海南古村落衰敗 歷史文化名村被村民拆除建新房

日期:2016/12/15 16:28:06      編輯:古代建築

本報記者況昌勳 邵長春 實習生王歡歡

  曾經的海南文化名村,現在變成了沒有文化氣息的城中村;獨具特色的火山石古村落,如今隨處可見坍塌衰敗的老房子;3年前入選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如今村民卻在拆除清代老宅建新房……

海南古村落衰敗 歷史文化名村被村民拆除建新房

海口市上丹村敗落的老屋。 本報記者李幸璜攝

  海南,是一個古老的移民島嶼。幾千年來,黎、苗、漢、回等民族遷徙而來。在歲月的變遷中,這些移民群體在相互融合的同時,保留下了他們獨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烙印,在海南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村落。

  然而,隨著社會發展和現代文化的沖擊,這些承載著海南文化記憶與生活方式的古村落,日趨黯然。幾乎每個月,都有古屋在倒塌、在拆遷,每年都有古村在消失……

  保護缺失

  海南古村落雖然規模不大,卻獨具特色。但長期以來,我省缺乏對古村落的保護,至今沒有摸清“家底”,古村落日益黯然……

  海南至今無古村落認定標准

  海南有多少古村落?

  面對記者的提問,《海南歷史文化大系·海南古村古鎮解讀》兩位作者楊衛平、王輝山都搖了搖頭。

  “據我了解,目前,海南沒有哪個部門,針對古村落做過全面的普查。”楊衛平說,《海南古村古鎮解讀》是目前唯一一本專門寫海南古村古鎮的書籍。

  “到現在,海南還沒有出台評定古村落的標准。”省博物館副研究員王輝山說,海南的古村落與其他省份不同,雖然沒有像鳳凰城那樣連片、成規模的古村落群,但卻有很多自己的特色,如民族文化、島嶼風格、海外交流等。

  記者了解到,目前國家對古村落的評定標准,有《全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評選和評價辦法》和《傳統村落評價認定指標體系(試行)》。

  “如果按照國家的標准,要求村落有清朝以前建造的成片建築,總建築面積在2500平方米以上,那麼符合標准的海南村落太少了。因為海南不僅村落的建築歷史不長,就是村落的歷史也不長。”王輝山說,各地的村落特色不同,認定的標准也只是提供一個大體的方向,具體的還得由地方具體制定。

  目前,廣東、安徽、蘇州等地均出台了地方古村落認定標准和相關保護法規。王輝山認為,海南也應該出台相應的認定標准和保護法規,評定出省級、縣級古村落保護單位,實行分級保護。

  20余年海南2000自然村消失

  日前,國務院參事馮骥才指出,我國一天時間消失的自然村有80個到100個。

  與中國整體情況一樣,海南的自然村落也正在消失。楊衛平說,根據各地民政部門、住建部門等提供的資料不完全統計,從建省到2012年,我省被拆遷、被改造、消失的自然村落約2000個。

  至於古村落,由於缺乏統計,無法查到具體數據。楊衛平說,上世紀90年代,他曾走訪過海南18個市縣100多個古村落,時隔20年再次走訪,很多傳統村莊或被破壞,或被拆遷,傳統建築或坍塌或被拆除,而村民的生活也在改變。

  保護姗姗來遲。直到去年5月,我省印發了《海南省開展傳統村落調查工作實施方案》,標志著傳統村落調查和保護工作正式啟動。

  目前,全省共登記上報139個傳統村落,其中文山村、東譚村、上丹村、保平村、十八行村、白查村、高林村等7個村落入選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另有15個傳統村落經初步認定具有一定的保護價值,但其資料不全。

  從上報的139個傳統村落分布上看,海口、文昌、屯昌、定安、瓊海傳統村落數目均超過10個,海口市以36個居首;中部的五指山和白沙傳統村落數量也較多;與之相比,西部分布較少,昌江、東方、臨高、樂東等市縣各有1個。

  現狀調查

  目前,海南古村落正處於危急狀態。有的因城鎮化,古宅被拆;有的因閉塞,人去樓空,人文景觀喪失;有的因古宅變危房,在拆還是不拆中糾結;還有的基礎設施落後,被垃圾圍困……

  海口上丹村

  昨天列入中國首批傳統村落名錄

  今天成了名副其實城中村

  “這是文化名村嗎?看了心涼!”慕名前來上丹村參觀的外地游客符先生,向記者訴說心中的遺憾和失望。

  2012年年底,中國首批傳統村落名錄公布,海口市瓊山區國興街道上丹村榜上有名。然而,這個光榮榜對於這座有800年歷史的古村來說,來得太遲了。

  上丹村,又稱攀丹村,曾被列入海南四大文化名村。南宋唐震出瓊州帥守,與其子瓊山縣尉唐叔建落籍攀丹村,“置書數萬卷”,修建“攀丹義學堂”,曾為瓊島培養了一大批名士賢才,包括丘濬、王佐、海瑞等。唐氏後裔,更是名人輩出,僅明代一朝便出了6位進士,其中兩對是父子進士。

  7月28日,記者走進上丹村,鄉土建築、舊式民居早已不見蹤影,取而代之的是,村民自建的一棟棟鋼筋水泥建築,有平房,也有五六層高的板式樓房。

  57歲的村民唐南雄說,上丹村位於主城區內,原來有很多人文古跡,如古牌坊,唐震、唐胄故居,青雲橋等,大多已被毀。隨著經濟發展,上丹村城市化加快,舊式民居均已拆毀。

  單從外觀建築看,上丹村絲毫看不出海南四大文化名村的氣息。

  在上丹村,只有一口由唐胄鑿挖及題名的竹根泉,見證過這座村莊輝煌的歷史。村裡唯一的“古式”建築是唐氏大宗祠,為2004年前後由唐氏後裔集資,屋內牆壁彩繪記錄著唐氏族人的歷史故事。

  不僅物非,就連村民,也陸續搬離了村子。上丹村村民小組組長張榮裕說,本地村民除了分散在全島外,大多都在海口東門一帶居住,現在村裡的樓房基本都已租給了在海口務工的外地人。

  據悉,隨著城鎮化進程、道路改造、重大項目建設,我省不少村落已經發生了巨變,如丘濬、海瑞故居瓊山金花下田村,已基本都市化了。

  海口榮堂村

  昨天火山石古村落保護區

  今天暮年老農孤守坍塌老屋

海南古村落衰敗 歷史文化名村被村民拆除建新房

南海網社區網友風光在線攝
  在海口市石山鎮榮堂村村口,樹立著一道牌子,“榮堂村火山石古村落保護區”。但是,這塊由國土資源部和海口市人民政府立的牌子,並沒有能夠阻止這座古村的沒落。

  相比上丹村,榮堂村的古民居保存較好。走進榮堂村,就進入了一個由火山巖組成的青灰色世界。腳下的村道,路兩旁的圍牆,密密麻麻的房子,都是火山石砌築的。從村莊的建築與布局,不難看出,這曾是一座繁華的村落。

  但如今,村民陸續搬離了村莊,人去樓空,繁華已去。榮堂村村民小組長鐘曉翼說,榮堂村曾經是120戶的大村,現在只剩4戶,不到10人,而且幾乎都是八九十歲的老人。

  王祖富是古村中年紀最大的村民,92年前,他就出生在老房子,6歲那年,他和比自己小3歲的陳桂娘也是在這裡訂下娃娃親。22歲那年,他把陳桂娘娶進門。

  如今92歲的王祖富和89歲的陳桂娘身體依舊硬朗,盡管子女們都已搬到新村,他們卻捨不得這棟老房子,決定繼續在這裡生活,直到生命盡頭。

  在榮堂村,記者隨處可見已坍塌的廢棄老房子,盡管牆體仍屹立不倒,但瘋長的荒草已成了房屋的主人。

  古村的沒落與交通有關。古時,它因靠近官道而繁榮,如今,它因遠離城鎮而蕭條。“古村交通不便,村民有的搬到了新村,有的搬到了鎮上,還有的搬到了海口。”榮堂村村民鐘凱說。

  沒人居住,房子也開始荒廢。攝影愛好者阿瑞2008年曾到過榮堂村,他說,5年前的狀況比現在好很多,現在古宅消失了不少,而榮堂村最迷人的傳統文化,隨著村民的離開,也逐漸消失了。

  東方白查村

  昨天唯一國家級非遺黎村

  今天80多間船形屋人去屋空

  東方市白查村,是我省唯一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的黎族村莊。

  從2009年開始,隨著危房改造完成,白查村的村民全都搬到了一裡地以外的新村。村裡80多間傳統黎族船形屋,全部人去屋空。

  據介紹,這些茅草屋,由於沒有人居住,最多只能保存3年。為保住船形屋,東方市投入了100多萬元進行維修。

  三亞保平村

  昨天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今天村民拆了清代老屋建新房

  舊宅塌、古樓拆、新樓起,保平村幾年來輪番上演著這一幕幕。

  三亞市崖城鎮保平村,2010年入選中國歷史文化名村,2012年又列入首批中國傳統村落保護名錄。

  在村子的西南角,4年前還是一處古宅,如今變成了一棟新樓。“這個被拆掉的古宅建於清朝同治年間。”崖城歷史文化名鎮保護管理委員會成員、瓊州學院退休教師張遠來說,房屋結構、磚瓦、屋檐、牆壁上精致的彩繪、題有“國學儒人”的匾額等,都折射出清代建築特點,可惜如今是一去不復返。

  張遠來感到痛心,而房屋主人周鳳群卻感到無奈。

  年過古稀的周鳳群是一位中學退休老師,考慮到年事已高,想回老家養老,但老屋已成危房,下雨時漏水,有時一些碎裂的瓦片還會掉下來,根本沒法住。

  周鳳群說,修繕的費用遠遠高於新建房屋的費用,全家人討論了多次,最終,“兒子們借了錢,把老屋拆掉蓋新房”。

  古宅因為歷史久遠而彌足珍貴,但也因為歷史久遠而不適合現代居住。像周鳳群這樣出於現實生活考慮而拆掉古宅重建的不在少數。雖然《保平村歷史文化名村保護規劃》明令禁止在核心保護范圍內進行新建、擴建活動。張遠來說,5年過去,村中已經有近十戶百年古宅被拆或者倒塌。

  2010年,保平村入選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得到了住建部下撥的500萬元保護經費,同時三亞也配套220萬元。“720萬元經費是保平村第一期古建築修繕經費,共修繕古宅16家。”張遠來說。

  但是,保平古村需要保護的歷史建築僅一類歷史建築就有46處,二類歷史建築有143處。“我們是在跟時間賽跑!”張遠來說,由於修舊如舊,修繕資金高昂,加上工程浩大,時間必然會比較久。

  儋州鹽丁村

  昨天古老的曬鹽村

  今天村裡遍地垃圾污水

  鹽丁村,是儋州市峨蔓鎮海邊的一個村莊。

  站在鹽丁海灘上遠眺,可以看到10公裡外的筆架嶺,那是一個死火山口。大約100萬年前,筆架嶺火山爆發,巖漿奔流、凝固形成了大大小小的火山石。

  鹽丁村人,將火山石鑿成平頂、留溝槽,或砌成平底的池子,從海水中曬出食鹽。曬鹽,既成為“鹽丁”村名的來由,也是鹽丁村民賴以生存的營生。

  男人出海捕魚,女人曬鹽,上千年來,鹽丁村人一直保存著獨特的生活方式。

  走進村裡,可以發現,這座古老的曬鹽村莊,還保留著完好的火山石材料古建築群,村落的布局,也是數百年未變。鹽丁村村委會主任李生華告訴記者,鹽丁村,共200戶,古石房還有80多座。

  不過,就是這樣一座保存較好的古村落卻被垃圾圍困。走在村道上,隨處可見被丟棄的紙屑、塑料袋以及糞便。村中幾乎沒有廁所,村民方便大都在野外或海邊,漲潮時,污物會被海水沖走。

  村子的中心有一個小湖,湖邊長著十幾株椰子樹,樹干需要兩人才抱得過來。這座湖,以前是村民休閒娛樂的場所,而現在,已經成了一個臭水溝,湖水發黑,上面飄著垃圾。李生華說,村裡沒有垃圾處理場,也沒有建排污溝,村子的垃圾和污水都直接排入這個湖。

  由於村裡的環境衛生差,加上國家實行食鹽專賣,許多年輕人離開村子,外出謀生。海南大學教授周偉民擔心,鹽丁村的古老曬鹽工藝和人文景觀將會消失。

  鹽丁村碰到的問題並非特例。記者走訪古村落時發現,大部分古村沒有設計排水系統和垃圾收集系統,衛生環境堪憂。

  復活之路

  當江西婺源、浙江烏鎮、江蘇周莊、湖南鳳凰古城等古村落,成為當地主要旅游景點時,海南大部分古村落卻依然藏在深閨人不識,如何才能讓海南的古村落煥發新生機……

  1

  政府企業都投入村民憑古宅入股

  榮堂村、鹽丁村等古村落,擁有很好的旅游資源,而發展鄉村旅游的夢卻一直落空。

  2006年,海口旅游投資控股集團曾對榮堂村旅游開發進行了調研論證,試圖把該村開發成一個與火山口公園互補的景區。但是,7年過去了,榮堂村依舊在深閨之中。

  鐘曉翼說,想開發榮堂村的公司不少,甚至有公司在村裡一呆就是3年,就是想利用村裡的老房子開發鄉村旅游,但最終沒有談成。沒談成的主要原因是開發成本太高,一是要完善村裡的基礎設施建設,二是要修繕古宅,三是建設配套旅游經營項目。此外,村民參與開發的模式仍有不同意見。

  “適當開發有必要,但要有度。”有專家認為,現在的古村落開發已成套路,首先是找有資本的開發商,然後不經過專家論證也不向當地百姓公示,完全按照商業營利的需要制訂方案,把無法當景點和賣點的文化遺產甩到一邊,最後是“騰籠換鳥”,遷走甚至遷空原住戶,使古村落失去活的記憶和生命。

  有關專家稱,對於古村落的開發,蘇州的經驗可以借鑒。政府完善古村基礎設施並對價值較高的古建築進行修繕,以此作為資本入股,然後引入社會資金成立旅游股份公司,村民按其古建築的評估價值入股,參與景區盈利分紅,實現三方共贏。目前,這一模式已在被譽為“太湖第一古村落”的陸巷村試點成功。

  工藝流程搬進村游客住宿請進村

  王輝山認為,保護古村落應該保護三個方面,一是村落自然環境,二是傳統建築風格與村莊布局,三是傳統人文生活景觀。

  但是保護不是停滯。許多人念念不忘的鄉村風景其實對村民來說,是一種“難熬”。“比如,不應該強迫老百姓住在狹窄、昏暗的古宅裡,更不應該讓黎族同胞重新住進茅草屋。”王輝山說,保護應該是一種文化傳承,比如黎族茅草屋改造可以改變建築材料,但保留船型的建築風格和文化符號。

  香港中文大學博士張慧敏說,要想保護傳統人文景觀,就要讓村民從傳統生活方式中獲利,而這需要開發利用。

  張慧敏建議,利用游客的懷舊心理重現“古村生活”,但這些“生活”是提供給游客的表演,同時,吸引游客在古村中居住。如果有手工藝的村莊,還可以復原傳統手工藝制造流程,游客可以觀賞、體驗、購買。海南可以選擇一個黎族古村落,呈現出從種麻、織布、染色到織繡等整個黎族織錦工藝流程,而不單單是 “織”這一手工藝。

  老房子開新酒店古村建影視基地

  “古村落的保護,也並非全部要恢復原來的狀態,也可以物盡其用,承載現代生活。”楊衛平說,在國外,許多小鎮上的酒店,都是利用老房子建的。 “我曾在泰國看到一家酒店,外面看就是村落,走進去,就是用村裡老房子改建的客房。像瓊海的蔡家宅、文昌松樹村的大屋,完全可以改建成有特色的酒店。”

  楊衛平認為,古村落還可以打造成為藝術家流動站和影視基地,吸引大批藝術家聚集村莊創作。

  榮堂村獨特的建築和歷史,吸引了不少畫家和攝影愛好者前來。記者7月27日到榮堂村采訪時,恰逢海口美協副主席符史雄陪著十多位廣東藝術家到榮堂村參觀、寫生、攝影。村道上隨處可見席地而坐在創作的畫家,而這對榮堂村的老人們來說,已是習以為常的事。

  而在海口博學村已逐漸形成了一座藝術家聚集的村莊。去年,中韓建交二十周年,10名韓國藝術家到博學村駐村17天,在本土藝術家和村民的配合下,進行社區空間藝術創作。(本報海口7月29日訊)

  澄邁縣大豐鎮大豐村

  曾是海南保存最完整的古驿站,

  如今面臨消失

  本報記者李幸璜攝

  關於 新聞

  · 海南政協委員建議保護瓊北火山古村落· 海南火山古村落 坐看時光倒流· 白查村:海南島一個古村落的迷惘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