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大港文物摸底保護考證並舉 “南塘遺址”成三普重點

大港文物摸底保護考證並舉 “南塘遺址”成三普重點

日期:2016/12/15 15:05:59      編輯:古代建築

日前,記者從區文物局了解到,隨著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的推進,大港區取得矚目成果——南塘遺址“現身”。該遺址的發現填補了本市南部無唐代歷史記載的空白。同時,根據大港區的發展特點和“三普”要求,區文物局還將對區域內的工業遺產進行考察與保護。 

    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從2007年4月開始,歷時3-5年時間,以復查、調查、登錄新發現的不可移動文物和具有典型價值的近代工業建築、設施等行業性質的文化遺產為重點。就大港區而言,“三普”期間,區文物局除對“工業遺產”和“南塘遺址”進行重點考察、考證外,還將對區域內已發現的42處文物進行復查,詳細、准確地登錄每處文物的名稱、位置、地理坐標、年代、類別、數量和文物特征等基本情況;文物本體的保存情況和損毀原因;文物周邊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現狀以及文物的所有權屬和使用管理情況等信息。

    剛剛發現的“南塘遺址”位於小王莊鎮劉崗莊村附近水庫邊緣一高台上。高台呈西、南高東北底的不規則方形,面積約300平方米,高約1.5米左右,高台上有條形石構件一塊(約長2米,寬0.8米,厚0.2米)兩面均有文字,由於風化嚴重只有少量文字可辨認。蓮花石座一個,石座上雕有蓮花(仰蓮紋)、麒麟、雙獸和花卉紋等浮雕。高台四周散落有大量的碎陶片、碎磚、白瓷片等。經初步考證,“南塘遺址”上唐、宋、金、元、明、清各時期文物均有。

    對工業遺產的考察與保護是大港區文物工作的特色。工業遺產是指具有歷史價值、技術價值、社會意義、建築或科研價值的工業文化遺存。中國開埠之後國外資本工業興建的近代工廠、洋務派官員以及民間資本家興辦的中國民族工業、新中國的社會主義工業,構成中國工業遺產的主體。根據“早期建設的具有開創性的工業景觀,標志某工業門類在中國的發端;與重大歷史或政治事件相關聯”等選取標准,目前大港區將的“港5井”和天津石化滌綸廠的部分生產設施列為重點。

    建於20世紀60年代的“港5井”是本市第一口油井,是華北平原的第一口油井,也是新中國歷史上的一口“功勳井”。它不僅對外國專家大肆叫囂的“中國貧油論”給予了有力一擊,更是對我國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關於華北平原、渤海灣蘊藏石油的學術觀點的有力證明。天津石化滌綸廠的大化纖生產設施建設於上個世紀70年代,為解決當時全國普遍存在的“穿衣”問題,周恩來總理批示建設、引進的全國第一套先進的生產設備。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