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騰沖和順古鎮:雲貴高原的江南水鄉

騰沖和順古鎮:雲貴高原的江南水鄉

日期:2016/12/15 22:44:46      編輯:古代建築
 第一次聽說和順這個地方是從電視劇《我的團長我的團》中知道的。在《團》劇中,龍文章把炮灰團從緬甸帶回國後就一直住在禅達的收容站,迷龍、孟煩了、小醉的家都在禅達。

  禅達是一個虛無的名字,它的真實地名叫和順。作為當年滇緬抗戰的戰場,劇中許多重要場景都是在和順古鎮拍攝完成的。

和順古鎮和順古鎮

  和順古鎮位於滇西邊陲的騰沖縣城西南3公裡處,與緬甸毗鄰,古名陽溫暾,因境內有一條小河繞村而過,更名“河順”,後取“士和民順”之意,雅化為和順鄉。由於地理位置重要,被稱之為“極邊第一城”。有“華僑之鄉”、“書香名裡”的美名。在2005年中央電視台舉辦的中國魅力名鎮評選活動中,和順以六大魅力:面向南亞的第一鎮、火山環抱的休閒勝地、大馬幫馱來的翡翠之鄉、漢文化與南亞文化、西方文化交融的窗口、居民和諧生活的古鎮景區一舉成名,入圍中國十大魅力名鎮並獲得唯一年度大獎。

  大理到騰沖大約330公裡。我們上午十點從客棧出發,經大(理)保(山)高速至潞江出口,接著轉走國道320滇湎公路,至螞蝗菁岔省道317線,開始翻越高黎貢山。

  天公不作美,從大理到保山,一路陽光明媚,進入高黎貢山就開始下雨。高黎貢山車禍不斷,一路走走停停,到了和順已經是下午5點多。

  古鎮門票每人次80元,一票通,各景點驗票。沿著油光發亮的青石板路從入口進入,穿過一片稻田,跨過青石拱橋就到了古鎮的外圍。民居環山而建,錯落有致。古鎮所有的小巷都是由青石板鋪就,縱橫交錯,猶如小鎮的血脈。一條小河繞過古鎮,在這裡迂徊成一個天然的湖塘,塘水清澈見底。幾位村婦在洗衣亭中搗衣洗菜,孩子劃著竹排在湖塘上游玩,幾只白鵝悠然地游弋在水中……,安寧靜谧的古鎮仿若世外桃源一般。

古樸的青石拱橋古樸的青石拱橋

  古鎮前有兩座古樸的青石拱橋,橋上建有一青石牌坊,橫批的“和順順和”字樣依然完好。

和順和諧和順和諧

  “和順和諧”,前國務院總理朱镕基的題詞。印象中朱镕基還為湘西的鳳凰古城題過詞。

早起的農婦和晨練的老人早起的農婦和晨練的老人

  早起的農婦和晨練的老人。古鎮的清晨,恬靜而安詳,純樸且悠然自得。

在古鎮入眼最多的是牌坊在古鎮入眼最多的是牌坊

  在古鎮入眼最多的是牌坊,有些似乎很威嚴,有些似乎很寂寥,更有些靜默中的歷史沉澱的滄桑。

卷起尾巴表示友好卷起尾巴表示友好

  面對我的鏡頭,它只是卷起尾巴表示友好,懶散地趴在青石板上,一副愛理不理的樣子。

青石拱橋青石拱橋

  橫臥於小河之上的青石拱橋。《團》劇中有這座石拱橋的鏡頭哦。

田園田園

  隱居田園之外。

古鎮古鎮

  古鎮依山而建,臨水而居,錯落有致。

安寧靜谧的古鎮安寧靜谧的古鎮

  安寧靜谧的古鎮,仿若世外桃源一般。

就像是一座隱秘的花園就像是一座隱秘的花園

  就像是一座隱秘的花園,攜著悠久的文化深藏在風景之中。

古鎮所有的小巷都是由青石板鋪就古鎮所有的小巷都是由青石板鋪就

  古鎮所有的小巷都是由青石板鋪就,縱橫交錯,猶如小鎮的血脈。

白鵝白鵝

  幾個孩子劃著竹排在湖塘上游玩。幾只白鵝悠然地游弋在水塘中……

古鎮獨有的洗衣亭古鎮獨有的洗衣亭

  古鎮獨有的洗衣亭。洗衣亭,顧名思義就是供村婦洗衣、洗菜的亭子,沒有什麼特別之處。騰沖許許多多的村寨都是沿河而建的,演繹著一種豐富多彩的"河文化",成為騰沖文化積澱中不可多得的一部分,洗衣亭正是這種"河文化"的傑作之一。而在騰沖的洗衣亭中,就數和順洗衣亭最為引人注目。

  和順是著名的僑鄉,自古以來村中男人十有八九離家在外經商謀生,家中的全部擔子就落在了女人身上。發了財的男人為了家鄉婦女洗衣有個遮風避雨的地方,便在溪邊河邊修一座座亭子,供村裡的婦女們洗衣洗菜。從清光緒年間開始,逐步沿河修建6座形態各異的洗衣亭,是和順最獨特、最溫柔的建築。

和順洗衣亭更加堅固實在和順洗衣亭更加堅固實在

  與騰沖其它村寨的洗衣亭相比較,和順洗衣亭更加堅固實在。它沒有秦時雕梁漢時畫棟,沒有古今名人的詩、詞、題字,更多的時候,像舊社會的一些婦女一樣,連個名字都沒有,它有的是對村婦們海枯石爛都不變的溫情呵護,有的是和流水一起流過的如歌歲月。

洗菜洗菜

  “洗衣亭是男人有力的臂膀,為女人遮風避雨;洗衣亭是女人溫柔的依靠,為男人祈禱平安。”走進洗衣亭,像走進出門男人的懷抱,他們寬寬展展的胸膛總想為女人遮風擋雨,總想裝下女人的嬌弱、委屈;走進洗衣亭,像走進出門男人的心,在漢子的沉默無言中,訴說著一份溫婉與體貼,一份化骨的柔情與欠疚。也許,只有久遠出門而又牽掛著故鄉的人,才有如此精心的心思。

華僑之鄉華僑之鄉

  作為滇西高原美名遠播、歷史文化內蘊十分豐厚的“華僑之鄉”、“書香名裡”,和順擁有“在中國鄉村文化界堪稱第一”的“文化之津”和順圖書館。圖書館位於古鎮入口的雙虹橋畔,占地1300多平方米,建築物由大門、中門、花園、館捨主樓、藏書樓等組成,為一中西合璧式的建築群。大門為清光緒年間所建漢景殿的牌樓式大門,門額懸和順清代舉人張砺書“和順圖書館”匾額,藍底白字,十分醒目。

和順圖書館和順圖書館

  和順圖書館為中國最大的鄉村圖書館,於1924年由華僑集資興辦,圖書館中藏書萬余冊,其中尤以許多古籍最為珍貴。1980年被列為國家公共圖書館。

館內樹木蔥郁,花香芬芳,環境十分清幽館內樹木蔥郁,花香芬芳,環境十分清幽

  征得圖書館工作人員同意,上得藏書樓俯拍下這一張。由此可見園內布局之典雅。

建築結構新穎,氣宇軒昂建築結構新穎,氣宇軒昂

  清朝末年,在戊戍變法新思想影響下,和順的一些進步知識分子組織了“鹹新社”讀書會。辛亥革命和“五四”運動後增加了一些新書刊,租用十字街一小間鋪子成立了書報社。後又得先進組織“崇新會”鼎力相助,於1928年正式擴建為和順圖書館。由於文獻資源的增多,圖書館館設不能滿足需要,1937年籌建新館,於1938年建成和順圖書館主館(現閱覽室)並投入使用。當時和順圖書館的館藏資源已達二萬一千八百多冊。從“閱書報社”時期到公元1980年,和順圖書館的管理和經費一直由和順崇新會負責,和順圖書館於1980年納入國家編制,屬國家事業單位,隸屬騰沖縣文化局。1993年公布為雲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館捨坐東向西,分為東高西低的兩小院館捨坐東向西,分為東高西低的兩小院

  館捨坐東向西,分為東高西低的兩小院。東端的主樓為中西合璧式土木結構五開間二層樓房,兩次間各向前突出半個六角亭;整幢樓除兩端山牆外,立面都裝玻璃窗以采光;樓上前部為通廊,視界開闊,後部為書庫;兩亭間的中前門額上有廖承志題寫的“和順圖書館”匾;樓前院子是花園;主樓左前是南廂閣樓。將東西兩小院隔開的是仿蘇州東吳大學校門式樣的“凸”字形寬平頂三門牆,門洞頂部俱呈半圓形,中門之上有李石曾“文化之津”石刻和胡適題寫的“和順圖書館”木匾。出中門沿兩側石階而下,走過綠蔭樹叢的西小院,便可西出重檐牌樓式的大門,大門檐下懸掛雲南書家趙翼所書“文化泉源”等匾額。

和順圖書館和順圖書館

  在和順,你可以看到那些白天在田地裡勞作的農民,晚上會來到圖書館的燈下讀書,看到年輕人在電子閱覽室裡上網。了解了它的發展歷程,你就不會覺得那麼不可思議了。

  騰沖素有“書禮名邦”的美譽,自古崇尚文化。正是有著悠久而綿長的對於文化的傳承,才得以讓和順走出中國,成為最著名的僑鄉,也正是有著開放的思想,才讓這裡成為了滇緬戰役最好的支援後方。

  深深的小巷曲折,淙淙的溪流蜿蜒,邊地古鎮的儒雅在慢慢經歷著百年的傳奇……

一家馬幫博物館一家馬幫博物館

  一家馬幫博物館。和順又被譽為大馬幫馱來的翡翠之鄉。

  和順的魅力精華當數這裡的古建築和民居,或雕梁畫棟,或青瓦灰牆,每一棟樓房都像一件精美絕倫的藝術品。

古建築和民居古建築和民居

  這裡的民居多為合院式建築,一般由正房、廂房、廳房、照壁等基本元素構成。正房系合院院落內的主體建築,其面寬多為三開間,少數為五開間或七開間,前面帶廊子。正房的明間作為堂屋,是家庭議事和進行重要活動的核心空間。正房兩側次間為臥房,廂房則建於正房前兩側,開間進深小於正房。廳房與正房相對而設,有平房和樓房,廳前有花園,照壁多作裝飾處理。

這些民居民居兼有江南古鎮和徽派建築的特色這些民居民居兼有江南古鎮和徽派建築的特色

  這些民居民居兼有江南古鎮和徽派建築的特色,又融入了南亞和西方建築設計的元素。正如它的名字———和順,人、自然、建築,共同構築起一個和諧順達的居住環境。

和順的建築特色和順的建築特色

  和順的建築特色:寸氏宗祠的南亞風格大門、艾思奇故居的歐式窗戶、“彎樓子”民居的英國鐵藝,它們與四合五天井、三房一照壁這樣的雲南古民居珠聯璧合地融為一體,這裡所有的道路、牆基院落都用火山石鑲砌而成,古樸典雅。

  位於環村道上的闾門、月台、照壁,河上的石橋、洗衣亭,西式建築風格的宗祠,都稱得上和順最具特色的建築藝術小品。

槍眼,歷史的見證槍眼,歷史的見證

  據史料記載,騰沖作為滇西緬北抗戰的主戰場,發生了最為慘烈的戰斗,是中國抗日戰爭史上“焦土抗戰”和“全民抗戰”的典范。滇緬抗戰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遠征軍和中國駐印軍與美、英盟軍對日本軍國主義實行殲滅戰的主戰場,也是中國人民在近現代史上第一次將侵略者趕出國門的戰斗。 滇緬抗戰博物館就設於中國遠征軍20集團軍在和順鎮的司令部舊址。

攜著悠久的文化深藏在風景之中攜著悠久的文化深藏在風景之中

  和順古鎮就像是一座隱秘的花園,攜著悠久的文化深藏在風景之中。那裡不見城市的喧鬧,只有低飄的雲朵,伴著青山,靜靜的,悠悠的……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