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戴雲山脈現三處明清古堡 有助研究古人生活(圖)

戴雲山脈現三處明清古堡 有助研究古人生活(圖)

日期:2016/12/15 15:10:50      編輯:古代建築

 

 

 

    近日,泉州市文物普查隊來到德化戴雲山脈進行普查,結果有了意外的收獲:萋萋山草叢中,竟藏著三處明清時的古堡(古寨)。普查組工作人員黃明珍一一給記者作了介紹。黃明珍/圖

    發現一:東裡村土堡

    位於赤水鎮東裡村,明末清初建立,該堡坐西朝東,長28米,寬40米,牆基用大塊鵝卵石、碎石壘築而成。東門為正門,花崗巖石砌成拱門樣。拱門高2.5米,寬2.2米,厚3米。現僅存東西兩個大門,四周殘存牆基高4.5米,寬3米。

    發現二:永嘉寨

    位於赤水鎮永加村,始建於明代,初為土木結構建築。明崇祯十七年(1644),當地村民改建為石砌大寨。民國後期,寨內尚有“四廳朝向”完整的屋宇,住有人家。今屋宇已盡毀,僅1座豎立於高台的正廳石砌門口牆垣、城門保留基本完整。北門外有一口小井。寨坐北朝南。東牆外沿全長68.3米;北全長58.8米;南全長43.1米。西北角和東北角各有一角樓平台。西北角台2.6×3米;東北角台5×5米。西北角寨牆高9.5米;西南角城牆高14.5米,這兩處為全寨城垣的最高點。東門為正門,石砌拱形,橫截面呈梯形,門楣上刻寫“永嘉寨,崇祯十六年”。門高2.8米,寬1.73米;北門較小,呈長方形,高2米,寬1米。整個建築占地面積為3390平方米。

    據稱,民國23年,東路討賊軍團長兼德化縣縣長許振光將指揮部成立於此,寨內現有一石質大門,原為英烈平嘉侯王祠。據該村書記介紹,明洪武八年,赤水西南部發生瘟疫,平嘉侯來此救治老百姓,後來自己也染上瘟疫,不治身亡,百姓感念他的救死扶傷,就設立祠堂來祭祀供奉他。

    發現三:乾興堡

    位於赤水鎮蘇坂村大旗尖山下,又名蘇坂寨。建於雍正元年,當時裡人陳用馭為防范土匪而建。該堡坐西向東,土堡城基、牆壁、門皆用石塊砌成,寨堡呈半月形,僅有東邊一個大門入口處,大門為石券拱門,門高2.5米,寬1.5米,門楣上镌刻“乾興堡”3個楷體大字,右邊镌刻“雍正元年”字樣。殘存牆高1.8米,寬2.7米。整體建築面積2500平方米。

    有助研究古人生產生活環境

    泉州市博物館館長陳建中告訴記者,“當時,普查隊員們為了不讓文物流落散失,進村入戶,向當地村民了解其先民是如何到這個地方的,有何實物見證等等問題,後來在村民的指點下才有了此次的發現。”

    據介紹,這些古堡、古寨當時是村民的居住地,又是一種防御設施。整個村寨的人遇到突發事件時,如土匪入侵,就起防御作用,對保護村民生產、財產安全均有重要意義。

    另外,這些古堡、古寨位於閩中屋脊——戴雲山腳下,對於了解當時這些地方村民的生產、生活環境有重要意義,是一種實物的再現,對於研究明、清建築的延續有歷史意義,對於現代整體旅游開發項目具有現實意義。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