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骨刻文是甲骨文的主要源頭

骨刻文是甲骨文的主要源頭

日期:2016/12/14 12:06:10      編輯:古代建築
    長期以來,學術界認為我國發現最早的文字是距今約3300的殷墟甲骨文。所以,國內外有些學者懷疑中國是否具有與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一樣的最古老文明,中華文明五千年受到質疑。骨刻文的發現,被認為是中國早期的一種文字,距今約4600—3300年,是甲骨文的主要源頭。

    2012年山東大學成功申辦2015年在濟南召開第22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2013年11月,劉鳳君教授向該大會第五專題組“史前敘事”提交了題為《中國早期文字骨刻文發現與研究》的論文。專題組召集人貝克教授給劉鳳君教授回信說:“這一古老的書寫系統(骨刻文)證明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並說:第22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我們原本沒有打算在‘史前敘事’這一議題中討論中國的問題,但是我現在要改變我的想法。”“我可以確定,讓大會秘書處知道您已經申請參加我們的大會。”2014年5月6日,貝克教授給劉鳳君教授邀請函,邀請他參加第22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並作為重點發言人之一。

    十九世紀末發現甲骨文以來,因為甲骨文已是非常成熟的文字,大家都在探討甲骨文起源問題,尋找中國更古老的文明,長期以來都徘徊在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等新石器時代陶器符號上尋找答案。然而,這些陶器符號都距今約4500年,與甲骨文相隔1000多年的時間。劉鳳君教授發現骨刻文初始,就認為骨刻文與甲骨文“有著內在的淵源和傳承關系”。2009年,他明確提出:“骨刻文是甲骨文的主要源頭。”他在《文史哲》2013年第5期發表的《骨刻文是甲骨文的主要源頭》,文中闡述了骨刻文與甲骨文傳承發展關系的六個方面:一、骨刻文產生和流行使用的年代距今約4600—3300年之間,甲骨文起始年代距今約3300年,兩者年代銜接密切;二、在發現商代甲骨文的安陽和濟南都發現了骨刻文,兩者的風格也有傳承和發展關系;三、兩者都主要以骨頭為載體,甲骨文發展為成熟文字,載體規范為主要用龜腹甲和牛肩胛骨;四、骨刻文發展到後期,幾十字成行布局大量出現,為甲骨文的章法布局奠定了基礎;五、兩者字體造型都是在象形和指事字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骨刻文後期字體的圖畫性逐漸減弱,符號性增強,有的與甲骨文造型基本相似;六、骨刻文後期用於宗教祭祀的逐漸增多,也出現了在肩胛骨鑽鑿、燒灼占卜和刻字記事現象,這種做法和目的直接為甲骨文所繼承。所以,甲骨文是骨刻文發展到晚期出現的成熟文字,也可視為骨刻文晚期發展出來的一個新類型。

    隨著骨刻文研究的逐漸深入,人們越來越發現今天西南地區的彝文和骨刻文相聯系處較多。劉鳳君教授經過研究認為,彝文是一種古老文字的傳承,它與骨刻文的關系非常密切:首先,骨刻文在今天淮河、黃河和遼河流域都有發現,特別是屬古東夷地區的山東境內及周圍地區發現較多。而彝文也稱“夷文”,說明彝文和古東夷人有密切關系,這一點和史書記載遠古時期東夷人大量遷徙西南地區的情況可互為證明。遷到西南地區的東夷人繼續沿用骨刻文類型的字,幾千年來雖有一些變化,但基本保留骨刻文以寫實和指事為主的造字規律;其次,骨刻文多類似於繪畫,筆畫繁雜和簡單皆有,用筆多用曲筆、弧筆和圓筆,也有直筆和折筆。彝文筆畫也是少直筆,多曲筆和折筆,筆畫類型復雜,保留了早期文字的特點;再就是,骨刻文和彝文有些字很相近,特別是骨刻文類似於樹枝形的字,在彝文起源中就有樹枝起源一說。所以,劉教授在研究骨刻文釋讀方法時強調“與彝文比較釋讀法”。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