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共發現鹽業遺址700余 山東鹽業考古:引全球關注

共發現鹽業遺址700余 山東鹽業考古:引全球關注

日期:2016/12/15 15:11:16      編輯:古代建築

              壽光雙王城遺址發現的商周鹽業作坊

         壽光雙王城遺址發現的宋元時期鹽灶 省考古研究所提供

    ●自2008年以來,我省文物部門在渤海沿岸發現了大量商代、西周、東周及宋元等不同時期的鹽業遺址。

    ●2009年3月,山東壽光雙王城水庫鹽業考古發現當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截至目前,我省發現的與鹽業有關的遺址已達700余處,其中5處欲申報國家重點文保單位。

    4月24至26日,由山東省文物局、北京大學中國考古學研究中心主辦的“黃河三角洲鹽業考古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我省壽光舉辦,海內外學者近60人參加了此次會議。壽光以蔬菜聞名天下,有中國蔬菜之鄉和菜都之稱。壽光雙王城水庫鹽業考古遺址的發現,讓壽光更加引人關注。

    壽光雙王城水庫鹽業遺址群——

    完整體現古代制鹽業風貌

    壽光雙王城水庫位於壽光市區以北35公裡處。雙王城鹽業遺址群位於水庫周圍,此地離渤海僅20余公裡。2008年12月,記者來到這裡時,看到在很大一片黃色的土地上,有坑,有窪,有淺溝。在這些不規則形狀的地形中,一些陶片類的東西散布其中。這就是雙王城古代制鹽的遺跡。山東省考古研究所王守功副所長告訴記者,這些遺跡包括保留完整的制鹽作坊、沉澱池、蒸發池、鹽井、盔形器等。王守功介紹,其中沉澱池、蒸發池均為目前國內首次發現。“雙王城水庫鹽業遺址群的發現可以說是抓住了中國鹽業生產的‘牛鼻子’。”

    省文化廳副廳長、省文物局局長謝治秀介紹,2003年秋和2004年春,因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雙王城水庫建設,省文化廳依照慣例,與重點工程辦公室和地方有關部門對該地區進行了兩次調查,共發現遺址37處。此後從2005年至2008年,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省考古所、壽光市博物館等單位先後對雙王城周邊更大范圍進行了調查、鑽探和試掘工作,基本摸清了雙王城作為一個鹽業遺址群的分布范圍、遺址數量及時代。該遺址群面積達30平方公裡,已發現古遺址87處。

     4月24日,在研討會現場,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鹽業問題專家李水城告訴記者,雙王城水庫制鹽遺址群面積之廣、規模之大、數量之多、分布之密集、保存之完好,在全國非常罕見,雙王城是一處完整體現古代制鹽業風貌的遺址。

    濰坊東周鹽業遺址——

    分布規模最大、數量最多


    謝治秀介紹,2009年底,文物普查部門在濰坊濱海經濟開發區發現了4處由100余個古代鹽業遺址組成的大規模鹽業遺址群,其中東周時期鹽業遺址有86個。數量如此之多、規模如此之大的東周鹽業遺址,在國內尚不多見。

    王守功介紹,這4處大型古代鹽業遺址群集中在東西長16公裡、南北寬3公裡的范圍內,遺址群間距2公裡至4公裡,共發現100多個古代鹽業遺址,其中包括龍山文化遺址1個、商代至西周早期遺址14個、東周遺址86個、金元遺址8個。東周時期鹽業遺址分布最為集中、規模最大、數量最多。

    據文獻記載,東周時期,渤海南岸地區是齊國乃至全國著名的鹽業基地,齊國還在中國歷史上首次實行了“食鹽官營”制度,包括食鹽的民產、官征收、食鹽官府專運專銷、按人口賣鹽征稅等制度。

    王守功透露,文物普查人員在濰坊發現,東周鹽業遺址多以群的形式出現,每處遺址群大約由30處遺址組成,每個遺址規模都在兩萬平方米左右。在每個鹽業遺址群內都發現鹽井、沉澱坑、鹽灶等制鹽遺存以及鹽工墓地,還有盂、盆、罐、壺等生活器皿和生活垃圾。

    山東共發現鹽業遺址700余處——

    在世界鹽業史研究中占重要地位


    謝治秀介紹,本世紀以來,結合課題研究、南水北調工程及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我省文物部門與北京大學、山東大學等科研機構在山東渤海沿岸進行了一系列的調查、發掘工作,使山東地區的鹽業考古不斷走向深入並在世界鹽業史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2008年對壽光雙王城鹽業遺址群的調查與發掘,揭露了比較完整的商周時期的制鹽作坊遺址,為中國乃至世界鹽業史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資料,被評為當年度的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並被國家文物局評為全國田野考古二等獎,這是山東地區鹽業考古成果的集中體現。近兩年來,結合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在渤海沿岸壽光、廣饒、濱海、昌邑等市區發現大量商代、西周、東周及宋元等不同時期的鹽業遺址,到目前為止,調查發現的與鹽業有關的遺址已達700余處;已將5個遺址或遺址群列為第七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申報項目;該區域鹽業遺址的保護研究已被列入國家“十二五”文物保護的申報項目。

    渤海沿岸鹽業遺址的保護與利用——

    與山東經濟建設國計民生相聯系


    記者獲悉,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省委、省政府將黃河三角洲開發列為全省兩大跨世紀工程之一,提出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規劃,並得到國家發改委批准。

    謝治秀告訴記者,黃河三角洲戰略開發的區域,正是古代鹽業遺址分布密集的區域。如何在經濟開發中做好鹽業考古的研究及鹽業遺址的保護與利用,是我們今後一個時期重要的工作任務。因此山東渤海沿岸鹽業考古不僅僅是一個學術研究的問題,而且與山東經濟建設與國計民生聯系緊密。因此,此次會議定名為“黃河三角洲鹽業考古國際學術研討會”,就是為了引起社會各界對黃河三角洲開發中文物保護與利用問題的關注與重視。

    本次在壽光舉辦的學術研討會——

    世界鹽業考古的第三次盛會


    謝治秀很自豪告訴記者,2003年,世界各國從事鹽業考古研究的學者在美國洛杉矶召開第一次國際學術研討會;2006年,在德國圖賓根召開第二次鹽業考古國際學術研討會。這次在山東壽光召開的“黃河三角洲鹽業考古學術研討會”是世界鹽業考古的第三次盛會,也是在中國舉辦的第一次鹽業考古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邀請了世界各國知名的鹽業考古專家參加會議,既是為了共同探討世界鹽業考古的現狀、成果和發展方向,也是為了向大家展示山東地區近年來鹽業考古取得的成果,並為山東地區鹽業遺存的保護與研究工作提出好的方法和建議。

    參加此次會議的海內外學者近60人,其中來自美國、法國的學者8名,港台地區的學者2人。會議邀請了我國鹽業考古領域的著名學者及山東周圍省份文物部門、大專院校及科研單位的代表。有的學者因為種種原因(如德國的學者由於火山灰影響飛機不能起飛)而不能參加會議,但他們也為大會發來論文,並委托其他學者代為演講。

    黃河三角洲鹽業考古——

    已列入國家專項試點研究


    王守功介紹,我省黃河三角洲地區鹽業考古研究已經被列為國家文物局“指南針計劃”專項試點研究———“早期鹽業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的子課題、教育部重大項目———“魯北沿海地區先秦鹽業考古研究”課題,以及山東省社科重點課題。為做好雙王城水庫周圍鹽業遺址群的保護工作,省文化廳委派業務單位制定了詳細的保護方案,省南水北調工程建設管理局也根據文物分布情況,對庫區進行了調整,將水庫原設計面積由17平方公裡調整為12平方公裡,影響到的遺址由30處減少到12處。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