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是一個人的悲痛--貴州屯堡古鎮的14時28分
日期:2016/12/16 18:37:43   編輯:古代建築5月19日電(記者
石新榮、施雨岑)5月19日,距貴陽60公裡開外的屯堡天龍村。
當時針指向14時28分,村子裡的學生、農民以及外來的游客1400多人在50多輛汽車鳴笛聲中低下了頭,哀悼地震中不幸罹難的逝者。
屯堡人是明朝洪武年間的屯軍後裔。數百年來,更朝迭代、世事變幻,從南京
和內地遷來的屯堡人卻在黔境一隅堅守著明代江南的習俗。他們是地地道道的漢族人,卻有著跟現代漢族人截然不同的著裝、談吐和生活習慣,人們習慣地稱他們為"老漢族"。
今天,在屯堡文化最集中的天龍村,男女老少穿著樸素的藍色長袍,腰系白色布帶,外罩黑色圍裙,向遇難同胞寄托他們的哀思。
52歲的李琴芬的眼圈紅了。在屯堡景區門口開著一個小雜貨鋪的她,這幾天唯一掛心的就是災區。
"這不是一個人的悲痛。"她好不容易忍住眼淚,"我今天都不敢看電視了,一看心裡就不好受。前兩天看了那個捨命保護學生的老師的報道,我一個人對著電視機哭了一常當時我就想把店子關了,哪怕去災區給他們熬點稀飯,也是好的。"
72歲的尹遠老人用鏡頭記錄下李琴芬擦淚的瞬間。"這次地震,我在村子裡拍了很多照片,過兩天,我要到鎮上辦一個抗災攝影展。你看,我已經拍了兩個膠卷了。"
老人是1950年入伍的老兵,說到去救災的子弟兵特別有感情。"要不是距離太遠,年紀太大,我都要自己開車去災區幫助他們。現在,我只能用鏡頭記錄下村民對災區的種種幫助,以此來激勵前方的官兵和群眾,告訴他們有那麼多人還在掛念他們。"
尹遠老人第二天還要趕到安順
去。"這附近的地方我都要拍到。這兩天都是全國哀悼日,我要給大家留下一點紀念。"
三分鐘的哀悼儀式上,尹遠一次又一次地按下快門,卻不知道自己也早已淚流滿面。
站在哀悼隊伍最前面的王恩英是當地旅游公司的煮茶女工,聽說廣場有悼念儀式,她立刻扔下生意跑了過來。
"那些娃娃啊,這麼小就沒了父母,看著就可憐。"58歲的她今天特意在頭上綁了一塊白布,布滿皺紋的臉上滿是悲痛。"我們村子裡幾個老太太這兩天都沒心思家長裡短了,雖然沒什麼文化,做不成大事,但總還可以組織大家捐款。"
王恩英用袖子擦擦眼淚接著說道:"這幾天我都要綁著這塊白布去煮茶。雖然我沒什麼文化,也沒什麼錢可以捐給災區,但這是我的一片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