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銘刻歷史系列 (2) 不破不立
在中國有一句老話,即“不破不立”, 此語基於中國古人對“天道循環”盛衰轉換的先驗認知,雖然歸於“形而上”的認識論,但用此語來概括中華古建發展史,卻是最為形象和准確的,因為整個中華古代城建的歷程,都是在“破與立”的歷史循環中演變與發展而來的。
縱觀中華古代城建的歷史,建築從未被賦予獨立的審美及認知價值,所有的建築均被納入城市建設的“皇權建制”及“宗教象征”的規劃制度中,其符號的象征及制度的“宣化”意義遠高於建築本身的實用價值,所以每一次的朝代更替及宗教的盛衰衍變,都在“不破不立”的思想指導下,頻繁上演對城市及建築的大規模毀滅的故事,且數千年而下,周而復始,直至今時亦未能改變。
所以說,“不破不立”幾乎成了中國的“國家性格”,頑固而從不改變。
由於“不破不立”的觀念始終處於古人的“主觀價值觀念”中,所以古人對待建築的態度,唯求其新而換之。由此而生的後果,便是中國古建的遺存少之甚少,保留至今的古建築,基本上為五百年內的建置,這不得不另今人有所歎然。
因“不破不立”這種堅定不移的“國家性格”,令中國古人有樂於對城市及古建一再“毀滅與重建”的習慣,這個習慣除了歷史的、社會的自然因素外,更多來自於文化的層面,即商周文化對中華文明的深刻影響力,作為商周文化的代表,《周易》的思想一直牢牢控制著中華文明的走向,其“一陽復生,萬象更新”的思想一直是“天道循環”的理論基石,所以中國古人對“破舊迎新”有著強烈而堅定的心理需求,對待建築及城市“毀滅與重建”,一直就沒有歧義存在,視為最正常不過的事情。
在中華“毀滅與重建”的歷史上,有很多重要的案例,且都是重要的歷史事件。
最為著名的案例,便是公元前206年項羽滅秦後對阿房宮及秦都城的縱火。《史記》載“項羽引兵鹹陽,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秦都鹹陽歷經數朝而建,秦始皇自天下一統後,又集全國之力營建阿房宮,其建置規模之宏及建制水准之高,在當時都已堪稱極致,也代表了中華古文明的一個高峰階段,然如此之文明精華,在一場燒了三個月的大火中消失殆盡,實為可惜!此後,漢高祖劉邦重建長安城,又開始了新一輪“立”的開始。
自項羽開了毀滅前朝都城建築之風後,由秦漢始,直至明朝,每一次的朝代更替,新的統治者都會一無例外地對上一朝的都城建置進行大規模的破壞和重建,而“破舊迎新”的發生地,又多集中在古長安、洛陽、南京、北京等地。
東漢都城長安,自高祖始,直至武帝時,其建置規模已甚宏大,主要建築代表有未央宮、長樂宮、建章宮及上林苑等,皆為中華古建史上的巅峰之作,但很不幸,在光武二年,赤眉軍起義而兵犯長安,縱火焚西京諸宮,就此長安故宮遂徹底毀滅。
中國歷史上其他幾次著名的建置毀滅事件,如金兵滅宋而盡焚東京、明滅元而拆毀元大都等,都是對文明推倒重來式的顛覆,雖然屬於歷史的自然衍變,歸於社會發展的正常“新陳代謝”,但之於國人對傳統文明的承傳心態而言,實在是不希望今時現存的這點屈指可數的古建遺存再度被毀!否則中華古建文化將會在中國這源生地徹底的蕩然無存,將不得不到周邊鄰國去感受中華古建的魅力,那將是我們民族的悲哀。
言及古建的“不破不立”,其實對今時的城市建設頗有鏡鑒作用。推倒從來未必都是好事,尤其是中國二、三線城市,一旦盲目而無節制的改造城市,未必就能“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