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所長朱敏介紹,這些化石是在周口店以南的田園洞出土的。其中人類遺骸多處於破碎狀態,骨塊彼此多不連接,有一定的石化,似屬一個男性成年個體。目前所發現人類化石的解剖部位包括:下颌骨(附多枚牙齒)、鎖骨、肱骨、桡骨、脊椎骨、股骨、腓骨、跟骨、趾骨。此外還有幾枚零散的牙齒,似屬另外個體。經過專家用同位素方法測定,初步確定化石的鈾系年代為距今2.5萬年左右,與周口店山頂洞人同期,系山頂洞人時期的晚期智人化石。
擔任此次野外發掘隊隊長的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同號文,饒有興趣地向記者講起“田園洞人”的發現和發掘過程。他告訴記者,2001年,北京市田園林場的工作人員在尋找水源時發現了一個山洞,洞內看起來很幽深。工作人員進去尋找水源,結果在洞內挖掘時發現了一些動物化石。隨後,林場經理田秀梅就攜帶著部分動物碎骨到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請求鑒定。為了探明田園洞的科學資源和學術價值,尤其探明殘存洞穴有無第四紀原生紀堆積,是否包含更多的動物化石和人類遺存,周口店古人類學研究中心於2002年底向國家文物局提出發掘申請,2003年5月獲得發掘執照。
2003年6月,發掘取得了突破,周口店古人類研究中心在周口店遺址附近的田園洞出土了這批山頂洞人時期的晚期智人化石。田園洞由此也成為了周口店遺址群的第27個地點。
中科院院士、著名古人類學家吳新智介紹說,人類的進化大致分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早期猿人,第二階段是晚期猿人,第三階段是早期智人,第四階段是晚期智人。田園洞人屬於晚期智人,從形態上說,我們就叫他解剖學上的現代智人,就是說他的解剖學結構和形態學結構已經跟現代人基本是一樣的了。而我們中國從2萬年前一直到現在,沒有任何證據表明人類有很大的遷徙活動。所以應該說,他就是我們的祖先。
田園洞人肢骨化石
在野外的發掘中,考古隊還在擾亂層之下的由角礫和黏土構成的原生堆積中,發掘出土了一批古動物化石,目前已鑒定出哺乳動物化石26種,其中以鹿類化石為主,並有大量的豪豬化石。這些發現對研究該地區的哺乳動物演替及古環境變遷,具有重要意義。該地點的哺乳動物群與周口店山頂洞的相當一致,有63%的物種曾出現於山頂洞動物群中;而田園洞中出現的猕猴、豬獾、原麝等,是山頂洞動物群中所缺乏的。少量化石上有黑褐色斑塊,疑為火燒所致。
周口店遺址是一處古人類文化遺址,位於北京市西南約48公裡處的房山周口店龍骨山,是北京猿人和山頂洞人化石的發現地。山上有8個古人類文化遺址和哺乳動物化石遺存點。
新聞發布
1929年,中國古人類學家裴文中在龍骨山發掘出第一顆完整的“北京猿人”頭蓋骨化石,震撼了全世界。1936年,考古學家賈蘭坡又在這裡發現了3個“山頂洞人”頭蓋骨化石。20世紀60年代末,在這裡又發現了距今10萬年的“新洞人”遺址。此外,周口店還發現了“北京人”制作的大批石器和用火的證據。北坡山頂還發現動物化石118種。1973年,龍骨山的東南角,又發現一處古人類遺址,科學家稱他們為“新洞人”。“新洞人”是介於“北京猿人”和“山頂洞人”之間的古人類。
但截止到這批田園洞化石被發現前,除1949年以後發現的“北京人”7枚牙齒、一段上臂骨、一段腿骨化石外,此前發掘出的化石都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遺失了。
吳新智興奮地說,這次在田園洞的發現,是建國以來出土化石最豐富的一次,將彌補以前遺失化石的空白。該遺址的發現以及古人類遺存的發現,對東亞地區現代人的演化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據介紹,目前,發掘工作仍在進行之中,遺址並未被全部揭露,尚不清楚洞穴的延伸范圍及全部地層的厚度,且現在出土的化石數量有限,那具人類化石及其年齡仍需進一步測定。
田園洞四周概況
吳新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因為田園洞裡找到的有大腿、小腿、胳膊、手的化石,那麼頭骨的化石就有可能還在,有可能滾到洞裡的其他地方去了,我們還沒有挖到,所以我們會繼續挖掘,有可能找到頭骨。頭骨相對於別的部位反映的信息更多,能夠反映腦容量的大小,以及人與人之間、人與動物之間的區別,在古人類研究中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