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割裂的千年古鎮
日期:2016/12/16 18:37:24   編輯:古代建築晚飯時分,華燈初上,陣陣菜香不時飄入口鼻,記者信步走進了一家門首燈籠上書“張”字的土菜館。
老板熱情好客,又頗健談。他家世代都是居住於此,這棟房子已經有200多年的歷史。起初為一個太平天國將領的宅子。後幾易其主,輾轉到了一個資本家的手裡。解放後,資本家被打倒,宅子被政府沒收。幸運的是,雖然經歷過1991年的大水,但房子基本上仍保持著原貌,青磚灰瓦,飛檐翹角。
當問及更喜歡老房子還是新房子時,只有小學文化的張老板竟然用了“懷舊”這樣一個時髦的詞匯。因為懷舊,他沒有和別人一樣粉刷有200多年歷史的青磚牆,後來《上將許世友》劇組還曾到他家取景。因為懷舊,他至今還有著哼唱廬劇的愛好。“過了一山又一山,前面就是鳳凰山,鳳凰山上鳳凰開……”,歌聲響起,引得路人紛紛駐足圍觀。臨走的時候,老張還指著貼在牆上的《肥西日報》自豪地說,就連省長前幾日也來他的飯館詢問情況。
作別老張,筆者繼續在青石板上閒逛。古街巷中的人們,大多還保留了古老的生活方式。晚飯過後,拿出家裡的小竹凳,三五一群,搖著蒲扇,聊天納涼。
然而,出了古巷呈現的則是另外一番景象,讓人眩暈的割裂之感撲面而來。三四層的小樓,鱗次栉比,燈火通明,人們來來往往。音響裡傳出的歌聲也不再是傳統的廬劇,而是時下流行歌曲。雖然刻意模仿了徽派建築的粉牆黛瓦,但是一點也掩飾不了現代建築的特征,整齊劃一,仿佛一夜之間一下子冒出來的。讓人不由感慨,短短的幾步之遙,恍然間已跨越了200年。
當地的居民講,1991年的大水讓許多老房子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損毀。大水過後,政府組織災後重建,為了安置當時的災民,索性就拆了很多的老房子,重建新房子。著名的英王府就在那次拆建中基本消失,只留下幾間房子,現在住著十幾戶人家。竹苑新村、北苑新村等新的住宅小區也是大水後迅速建成的。
最近幾年,古鎮也經歷了幾次大的拆建。旅游業發展起來後,政府要在小南河邊建一些新的仿古建築,就拆掉了河邊的一批老房子。據古南街的居民講,最感到可惜的就是現在楊振寧故居對面的春明樓。那裡本是一座大宅院,有兩座走馬轉心樓,比現存的劉同興隆莊的走馬轉心樓還要大。後來因為建其後面的新的仿古建築,就拆除了,只存有破敗的門面和牌匾。
“春明樓無樓,小南河不流。”擅長創作民謠的三河人用這樣的民謠來表達自己的痛心惋惜,在開發模式探索的過程中,但願當地人這種惋惜之情能夠早日排遣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