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耀州窯遺址

耀州窯遺址

日期:2016/12/15 15:04:09      編輯:古代建築

  耀州窯遺址  位於今銅川市黃堡鎮、上店村、立地坡、陳爐鎮一帶,始建於唐而盛於宋,是中國
北方民間青瓷窯址。1954年故宮博物院進行過調查,1959年後陝西省考古研究所在這裡進行長期的發掘。

  窯址范圍長達5公裡。發現12座窯爐,平面呈馬蹄形,頂部為拱形,俗稱饅頭窯,高一般為3.36米。除單座爐窯外,還有2或3座並列,反映出個體經營的特點。宋代的窯爐皆殘。保存較好的有金元時期的窯爐,由火膛、窯門、窯室、煙囪4部分組成,皆以耐火磚砌築,外抹厚1厘米的泥。火膛略低於窯室,呈長方形。其下有方形爐灰坑。坑口用磚砌爐橋,以煤為燃料。火膛後為長方斜坡狀窯室,前高後低,寬2.16、長3.36米,底部有鋪底匣缽。窯室後面為隔牆,下有8個長方形煙孔通向南北兩個煙囪,中有煙道隔牆,牆上亦有小煙孔。據推算每窯可裝2590個匣缽。這種窯爐結構能充分控制火焰,使氧化焰轉還原焰,燒造出青綠光澤的瓷器。

  遺址內發現4間作坊及堆料場、晾坯場等遺跡。。作坊皆位於窯爐火膛前,長方形,面積30一80余平方米不等,周圍以廢匣缽或磚砌築牆基。在黃堡鎮窯場的1座金代作坊遺址內,出有金“大安二年”(1210)款的青瓷片。作坊內有貯存瓷泥或釉料的大陶缸,粉碎瓷土用的石碓,包括石杵、石臼、石碾槽等物,還有磚砌的水溝。作坊周圍有堆瓷土的料場。晾坯場地呈坡狀,便於排洩雨水。

  耀州窯的產品主要是碗、盤、盒、罐、壺等生活用具,也生產玩具、文具。

  唐代多黑釉、青釉、白釉瓷,以碗、盤最多,皆為敞口,平底,寬邊圈足,挖足較淺,用三角支
墊疊燒。壺為短流單把,胎釉皆較厚,胎外不施化妝土,釉不透明,只施於口及腹上部,紋飾少,僅
在一種白釉粉盒蓋上施黑色花卉紋。宋代主要產青釉瓷器,有少量醬、黑釉產品。器物種類多樣,以
喇叭口、深腹、圜底小圈足的碗最多。瓷器胎薄質堅,色灰白,燒成溫度達1300以上。胎釉間施化妝土,釉面勻淨光滑,釉色清雅,呈半透明狀。采用匣缽內單件仰燒或二次燒成法,即先素燒,上釉後再裝燒,成品率達70%。在發現的瓷器中,未見有煙熏、燒生、開裂、變形等情況,反映出宋代耀州窯燒制技術已相當進步。宋代耀州窯青瓷可分為中早、中、晚3期。早期為宋初至真宗年間(960—1022),器物種類較少,胎厚釉粗,紋飾多刻劃於器外壁,以簡單的蓮花瓣、牡丹為主。中期為仁宗至神宗年間(1023—1085),器物種類大增,胎薄釉勻,釉面開裂者多,紋飾滿布器內外,以范印為主,刻劃較前精致。紋飾題材生動多樣,植物類的有折枝、纏枝、交枝的牡丹、菊花、蓮花等,動物類有水波雙、鴛鴦戲蓮、水波三魚、龍、飛鳳等,還有回紋和紙扇紋。晚期為哲宗至北宋末年(1086—1127),器類同中期,多矮圈足小碗,胎較前薄,紋飾刻印更為纖細,構圖繁缛,主要施於器物內底,出現連環狀牡丹、竹葉、卷葉、鳳凰戲牡丹、群蛾,群鶴博古、水波五魚、蓮花六魚、雙鶴等。在折枝牡丹花蕊中刻有“大觀”、“政和”等紀年銘,此外還有體態生動的精美戲嬰圖,具有深厚的生活氣息。

  窯址附近還發現有北宋元豐七年(1084)《德應侯碑》,記載了耀州黃堡鎮的燒瓷盛況及制瓷燒窯
工藝過程。

  金元時期主要產品為姜黃色青釉瓷,同時燒造黑釉、月白色青釉及白釉黑彩等瓷器。器形中大件
碗、盤最多,碗為直壁深腹。器物內底皆有迭燒遺留的沙圈,挖足深,胎釉粗厚。紋飾題材新出現有
八卦、鹿、吳牛喘月等。

  耀州窯址的發掘,是中國對古瓷窯址首次進行的大面積發掘,其成果對北方青瓷的斷代與研究有
重要意義。


  耀州窯宋代作坊遺址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