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寧青龍山附近再現歷史謎團 遺址疑似六朝祭壇
日期:2016/12/15 15:06:36   編輯:古代建築江寧上坊青龍山,自古就是一處風水寶地。臨近的趙家山,原本安逸寧靜,隨著南京繞越公路的興建,南京市博物館考古隊率先對這裡進行了考古勘探。拂去一層層表土,仿佛是一次次短暫的歷史穿越,越到下面驚喜越大。
根據發掘出的碎瓷片等物品,專家判斷,這是一處難得的南朝遺址。以往,南京城中發現的南朝遺址不少,但郊區發現如此規模的南朝遺址,這還是第一次。
1600多年前,皇家在此行祭祀之事。歲月變遷,祭壇已不可尋,但這處風水寶地卻成了達官貴人的歸葬之處。專家推測,青龍山右側的梅家山,很有可能是明朝建文帝皇後最後的歸處。
探坑中的南朝牆基
勘探工作進行的時間並不太長,但收獲頗大。
最初的表土去掉後,考古人員並無多少所得;但隨著一步步發掘,有些類如青花瓷的明清時代物件出土;在這層表土以下,考古人員發現了一些南朝瓷器碎片,而且這層表土相當純淨,並沒混入其他朝代文物。隨著更多證據的夯實,專家判定這是一處南朝遺址。在南京郊區發現南朝遺址,這還是第一次。
中午時分的考古工地,滿眼盡是黃土。考古工地的四個方形探坑呈“L”形,有三個探坑在一條直線上。考古人員說,如今看到的表層就是南朝遺址。
1號探坑中只有些凌亂的石塊和水坑;2號探坑中,對角線是一條碎石夯成的牆基,而在距這條牆基中點1米遠的地方,還有個直徑約50厘米的大圓洞。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牆基用碎石夯實,顯得十分平整;而那個圓洞可能是柱洞,用於放置房間內部的柱礎。至於這條牆基的走向,考古人員說暫時還無法估計。但從目前情況來看,這處南朝遺址上的建築規模應該不小,估計在500平方米左右。
在南朝遺址上還發掘出一些青瓷碎片。考古人員向記者展示了一個南朝時的青瓷小盞碎片,油綠的青瓷經過千年風雨,陽光下依然泛出綠光。在青瓷小盞底部,有很明顯的“天興”兩字。字很好識別,卻給考古工作人員留下了待解謎團。這兩個字很有可能是燒制時刻制上去的,有可能是當地地名,也有可能是燒制青瓷的窯名。
至於遺址上原有的建築,專家稱可能是祭壇的附屬建築寺廟。但目前這只是推測,而這個推測的證實取決於200米外的另一處考古工地。
200米外的疑似祭壇
200米外的考古工地,也是這次勘測的意外所得。
當時施工單位在此取土,結果發現了一處人工堆砌的圓形石堆,直徑在30米左右。考古人員迅速介入。如今,這裡已經被挖土機挖出了一個傾斜的剖面。記者能清晰地看到上層表土為人工堆砌,而在三四米以下,就是自然土層,沿著這層土層往外,有些石頭。根據勘測,這是自然形成的沉積巖和鵝卵石。
考古人員說,這處圓形石堆有可能是祭壇。因為根據文獻記載,六朝祭壇分布在南郊、北郊。北郊祭壇在紫金山、幕府山附近;而南郊則在雨花台、青龍山一帶。這裡離青龍山不遠,如能通過一些文字或其他證據證明這是與不遠處的南朝遺址同時代,則可判定,南朝遺址上的原有建築應是該祭壇的附屬建築。在古代,祭祀為國之大事,如果真能確定這是一處祭壇,應為皇家所有,規模肯定不小,整個遺址范圍能擴展到3000平方米。當然,這些結論的證實尚待考古工作的進一步進行。
建文帝皇後歸葬梅家山
說這裡是風水寶地一點不假。面向青龍山,左側是趙家山,右側是梅家山,整個地勢就如一把“太師椅”,青龍山一側曾發現上坊大墓。而右側梅家山、左側趙家山經勘測後可能都有明代大墓。
在明朝歷史上,建文帝朱允炆是一位悲情皇帝。朱棣攻破皇宮,建文帝攜皇後自焚。朱棣並未將建文帝和皇後葬入皇陵,迄今為止,建文帝與皇後歸葬何處依然成謎。
前不久,梅家山一處墓葬附近發現了琉璃瓦當,上有龍鳳紋飾,由此可見墓葬規模。據說,當年朱棣將建文帝與其皇後葬於郊區。當地文保部門認為此墓葬應是建文帝皇後最後棲身的地方。明惠帝朱允炆嫡妻馬氏,為光祿少卿馬全之女。朱棣攻破皇宮後,她與建文帝一起自焚。甚至有專家大膽推測,朱棣最後可能不會將這對患難夫妻分開,如果此處真是馬氏歸葬之地,建文帝可能也是被葬於此。如果推測真能證實,那麼許多歷史謎團都能破解。
趙家山上的尚書墓
在南朝遺址的3號探坑中,還留有一個明朝圍欄,長約一米,上面有些楔形凹槽。而在百米開外的趙家山上,蹲著一只石烏龜。
考古人員說,根據他們的勘探,趙家山上應有一座明代古墓,從3號探坑的楔形凹槽到石烏龜這段距離,應是明代古墓的神道。
他們了解到,當地農民將一些石刻碎片扔到了不遠處的水塘裡。這些石刻碎片有武將的盔甲、石碑,石碑上還依稀能看清“六”、“世”、“武”、“王”的字樣。據說,這些石刻碎片很有可能是從明代古墓的神道上搬過去的。由此可見,趙家山上的明代古墓規模應該不小。
至於古墓主人,專家推測可能是明代中期的一位尚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