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烔炀鎮:兩河交匯處的湖邊古鎮

烔炀鎮:兩河交匯處的湖邊古鎮

日期:2016/12/15 21:48:15      編輯:古代建築
藥鋪的老掌櫃正在搗藥。

  據江淮晨報報道, 烔炀鎮的老街,真的老了,青石巷道兩側,許多老屋只剩下框架,飄搖欲墜,更多的是遺棄後的斑駁粉牆、漏雨屋瓦。野草恣意橫生,少有人居住的人家,後院裡的桌椅床凳也蒙上一層厚厚的灰塵。岸上,老街寂寞如斯;湖下,唐咀水下古城也沉默了千年。

  從桐楊到烔炀

  五行避災換木火,兩河交匯出古鎮

  新華字典中關於“烔”字的注釋是“安徽巢縣烔炀河鎮專用字”。而烔炀河鎮現在的叫法已經改成了烔炀鎮。鎮上文化站站長何華說,取名烔炀鎮,因烔、炀兩水匯合入巢湖而得名,這裡是一塊“二龍戲珠”的風水寶地。烔河原名桐河,發源於肥東縣桐山南麓,炀河原名楊河,發源於鎮西的楊子山,兩河交匯於鎮南,形成桐楊河。古時因鎮區經常遭遇水災,百姓為避水患,欲以火來克水,故將桐楊河的“桐”、“楊”二字的木字旁,改為火字旁,於是桐楊便成了烔炀。

  何華說,今年合肥市民政局初步粗略統計的千年古鎮古村落中,並沒有包含烔炀鎮,但是看到晨報報道了柘皋、礬山等一系列古鎮古村落後,“我覺得晨報記者也應該來烔炀鎮走一走,看一看我們的人、情、事。”

  史書記載,烔炀鎮建於南宋淳熙年間(1174—1189年),有近千年的歷史。烔炀鎮雖然形成較早,但發展繁榮於明清時期,並形成一定的規模,清同治年間建制設鎮。更傳奇的是,相傳古巢州在烔炀鎮境內,赤烏二年陷為湖泊,“陷巢州,長廬州”的傳奇故事即發生於此。近年來,考古專家在該鎮唐咀村前的湖灘上發現湖下有座古城遺址,使傳說得到初步的印證,同時更為此地增添了神秘色彩。

  何華說,每年的12月是巢湖的枯水期,埋藏古城遺址的淺灘會露出碎石瓦礫和厚厚的牆體,近年來,文物考古專家在湖灘上考古發現了完整的陶器、玉器、銀器等文物260件。

  裁縫店、中藥鋪

  六十年裁剪補縫,七代人搗碾切煎

  初入烔炀,映入眼簾的是一座生機勃勃的新城,嶄新的小樓、干淨的水泥街道,無不顯示著小鎮的發展水平。不過,何華並沒有在新城多轉,直接帶著大家來到了現存三百多米長的老街。老街真的老了,青石巷道兩側,許多老屋只剩下框架,飄搖欲墜,更多的是遺棄後的斑駁粉牆、漏雨屋瓦,野草恣意橫生。

  盡管破敗,但是老街上依然開著鋪子。76歲的何國泰戴著老花鏡還堅守在縫紉機旁,自從18歲開始學成衣手藝,他已做了近60年的裁縫,老人用了幾十年的縫紉機也被時光打磨得铮亮,“以前很多人都來做衣服,解放後大襟子衣服很流行,哪家的婦女都要做幾套。”老人回憶往昔,陡然提高了聲調。而現在,只有為數不多的老人和小孩來做做貼身衣物。

  這種情況同樣出現在離裁縫店不遠的中藥鋪上,看著老鋪子的是羅家兄妹。60多歲的長兄羅掌櫃從父親那裡傳承了衣缽,但是老鋪愈發破敗了。自從先祖從江蘇溧水移民至此,家裡已經有7代人行醫了,到了羅家兄妹手上,放不下先人的交待,在中藥鋪不景氣的現在依然堅持著。但是讓羅掌櫃痛心的是,老鋪子只能傳到他這一代了,“兒子也學了中醫,但是實在守不住這個清貧,只能到外地打工去了。”

  這一幢老屋少說也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了,粉牆烏瓦,典型的徽派建築,但是只有這個鋪子還能使用,後院的住屋已經破敗不堪了。搗藥舂、藥碾子、切藥刀,都已經發黃,羅掌櫃說,這些也都使用了很多個年頭。

  俞通海、李克農

  古今雙雄開國將,笑談兵戈留傳說

  沿著青石小路,走到一個岔路口,在一片坍塌的屋牆上看到了一則“正堂陳示”,文化站站長何華說,其實這就是古時的政府公告欄,青石板的“正堂陳示”上刻著當時政府的公告,比如禁止私自宰殺耕牛、禁止開設鴉片館、禁止開場聚賭等等。在規定的末尾,還刻著同治七年八月初一日。

  繼續往裡走,便可以看到一個破敗的茶樓,何華說,這是民國時張治中的少將秘書開的。這座叫樂淘軒的茶樓二樓回字形的走廊依然保存完整。

  令烔炀人驕傲的是,傳奇人物李克農將軍是他們的老鄉,這裡還有李克農將軍的故居。據何華講述,白色恐怖時期,李克農將軍曾經為了躲避國民黨的追殺回到了家鄉,老鄉為了保護他,把他藏在了隔牆裡兩個月。

  再往前推,烔炀鎮的名人還有明代開國重臣俞通海、俞通淵、俞通原三兄弟,他們在烔炀河口訓練水師,為建立明朝立下戰功。

  相傳,朱元璋認俞通海之女為義女,敕封為“金花公主”。俞通海死後,朱元璋親自操辦了“金花公主”的婚事。婚後不久,“金花公主”夫妻便回到烔炀居住,後代在此繁衍不息。( 記者張琳琳 通訊員徐小中何華李惠珍 高博)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