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蘇北窯灣古鎮——我的家鄉

蘇北窯灣古鎮——我的家鄉

日期:2016/12/14 21:00:48      編輯:古代建築
蘇北窯灣古鎮
       提到古鎮,人們大多想起被譽為“江南第一水鄉”的周莊、有“東方小威尼斯”之稱的同裡或者素有“江南之最”美譽的錦溪,然而在蘇北卻有一處尚未開發的“處女地”——窯灣。她位於徐州新沂西南駱馬湖岸邊,是一座千年古鎮。隆冬季節,漫步石板街上,阿婆們曬著暖陽,悠閒地扎針做鞋底,甚至會讓人忘記了冬天的寒冷……鎮裡的條條幽巷、座座古民居似乎在向游人們訴說著她的悠久。
       窯灣地處山東沂蒙山區南端,頻發的山洪挾裹而來的大量泥沙成了當地村民燒制陶器的最佳材料。在這裡,用泥土燒制磚瓦,自古以來就是重要的謀生手段,一片片規模不等的窯場,也成了這方土地悠久歷史的見證。由於地處京杭大運河拐彎處,故名窯灣。
       窯灣古鎮形成於春秋戰國時期,京杭大運河的開掘給這塊土地帶來了財富和繁榮,明清時期,隨著運河漕運的興盛而至鼎盛。會館、店鋪、錢莊、當鋪、茶館和衙門等林立,在當時俨然一副大都市的派頭。古鎮現存古民居813間,其中“中寧街”和“西大街”古建築群保存完好。窯灣古鎮的布局很是獨特,它不以傳統的一字形、十字形或井字形為街區格式,而以一個中心區,三條放射狀街道作為自己獨具一格的建鎮格局。這可能與窯灣處於南北經濟交融中心有關吧。
       走進古鎮窯灣,就仿佛走進了一幅水墨畫卷,綿延的古運河、歷盡滄桑的房屋、樹木,讓人俨然置身“世外桃源”;漫步幽巷、石街,“男耕女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畫面頓生腦際,不盡的遐想油然而生;“唧唧”的織機聲仿佛將人從“時空隧道”中帶回了古鎮興盛的年代。這裡沒有了都市的喧囂和躁動,徜徉在成片的明清建築群裡,一切煩惱都可拋於“九霄雲外”,一下子變得輕松寧靜、悠然安逸。
       “這裡能保存完好,是和諧發展的結果。”窯灣鎮黨委書記這樣告訴記者。據了解,由於受經濟因素影響,窯灣尚屬未開發的“處女地”,所以較周莊、同裡、錦溪而言,更有別樣的“風味”。
         清晨時分,走在被歲月磨得油光發亮的青石板街上,不遠處傳來的潺潺的流水聲,和著腳踏青石板的“嗒嗒”聲,感觸最深的就是從未有過的氣定神閒。古鎮房屋青瓦飛檐,雕刻精美,回廊婉轉,韻味十足。古建築依勢而建,自然而清新。石頭壘成地基,上面蓋房,下層為貯藏室。還有的就建在河邊懸崖上,十多根木頭是房屋的唯一支撐,從下往上看,頗似“空中樓閣”,加之房屋的地板也是用一塊塊木板拼接而成,走在上面總會發出“吱吱”的聲響……可謂“一房一景”,各有特色。千年之前建築工藝就如此精湛,著實讓人拍案稱奇。
        窯灣人是安逸的。時間在這裡仿佛過得特別慢,慢得像要停滯。走在這裡的“商業街”上,客棧、商店的老板不會向你兜售東西,而是靜靜地坐,靜靜地等,或許這就是窯灣的與眾不同之處。而古鎮人的廚房又是熱鬧的,他們通常會在灶台上掛滿臘肉,在紅火的爐光映襯下,人們的生活顯得更加火熱。夜幕降臨,華燈初上,古鎮人會在自家房前點上一盞紅燈,盞盞紅燈將黑得墨一般的古鎮夜空點綴得分外美麗。難怪有人把窯灣的生活喻為現代體的“古詩”。
        窯灣人是安逸的。時間在這裡仿佛過得特別慢,慢得像要停滯。走在這裡的“商業街”上,客棧、商店的老板不會向你兜售東西,而是靜靜地坐,靜靜地等,或許這就是窯灣的與眾不同之處。而古鎮人的廚房又是熱鬧的,他們通常會在灶台上掛滿臘肉,在紅火的爐光映襯下,人們的生活顯得更加火熱。夜幕降臨,華燈初上,古鎮人會在自家房前點上一盞紅燈,盞盞紅燈將黑得墨一般的古鎮夜空點綴得分外美麗。難怪有人把窯灣的生活喻為現代體的“古詩”。
       古時的窯灣是一個商業重鎮,同時也是軍事要地,從秦末楚漢戰爭到現代的淮海戰役,古鎮內始終彌漫著戰爭的硝煙。東漢末年,劉備、關羽、張飛曾率八千兵馬駐守河灣(今窯灣);唐朝初年,大將薛仁貴東征,駐扎窯灣,消滅匪患;元末,朱元津帶兵北上滅元,軍師劉伯溫在窯灣擺下戰場,設陷餅和絆馬索,引敵人陣,消滅號稱“萬馬鐵騎”的元軍主力;清朝末年,匪盜猖撅,太守吳憲奎駐守窯灣三年,名聞四方,由書法家張伯某書寫的“吳太守彌盜記”石碑至今還保留著。1931年,國民黨張華棠將軍率領一個騎兵師進駐窯灣,興修水利,發展教育,做了許多好事,深受當地百姓擁戴,當張將軍離開窯灣時,百姓揮淚為之送別。
       窯灣遠離城市,偏居一隅,故未遭到大規模的破壞,保存下來的古建築很多,這些古建築既有北方建築的穩實厚重,也有南方建築的秀雅靈巧。布局以四合院為主,一正兩廂,牆體較厚,屋頂較重,磚牆石基,窗戶較小而且很高。較講究的人家建垂花門和影壁牆。南方建築亦有不少,用大條石砌起的門框、雕花木格扇門窗等,都表現了南方建築的風格。
      古鎮現在依舊保留了兩條較完整的古街道,一條是中寧街,一條是西大街。
      中寧街一裡多長,石板鋪路,兩邊是店鋪,前廊出廈,木板門面,彎彎曲曲縱貫古鎮南北,可以想象這裡曾是熙熙攘攘、人頭攢動的鬧市。店鋪的後面大都是作坊,所謂前店後訪。
      西大街以居住為主,有富商人家的大院,也有小康之家的斗室,信昌醬園至今還生產甜油和鹹菜,上百個醬缸整齊地排在一起,上面覆蓋著罩笠,很是壯觀。
      如今昔日繁華的大街雖人頭稀少,但透過街道兩邊精心打鑿的石花紋依舊能感受到曾經的輝煌。窯灣至今還保留著一個傳統的早市“夜貓子集”,每天三更半夜,天上還掛著月亮和星星,四鄉的小販,遠路的商人,鎮裡的居民便不約而同地來到街市做起買賣,叫賣聲、講價聲不絕於耳。
      待到天漸漸亮起來時,趕集的人便手拉肩扛運著貨物離開集市,夜貓子集也就結束了。當地流傳著一首民謠描繪了夜貓子集的盛況:“梆打三更滿街燈,恭候賓客腳步聲。四更五更買賣盛,十裡能聞市潮聲。”

  攝影提示

  當年窯灣是個移民鎮,來自全國各地的居民,帶來各自的住宅建築風格,爭奇斗妍。山西古建築的特色是“天井院”,宅基寬大,地勢一級比一級低,財源滾滾往裡流,宅面狹長,周圍樓閣,門窗都不出屋檐,只有小姐的花樓例外。江西人和福建人則多注重室內裝飾,木格扇隔牆,北牆根長條幾、八仙桌和太師椅,東山牆放書架或博古架。窯灣古鎮中的慈雲寺、觀音庵、大仙堂、碧霞宮、奶奶廟、玄帝廟和城隍廟等建築,也各具特色,都是不錯的拍攝地點。

  旅游提示

  新沂市地處江蘇、山東兩省交界,交通十分便利。可到南京轉乘長途汽車前往。新沂客運站每13分鐘一班車至窯灣。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