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中國古建築總結

中國古建築總結

日期:2016/12/14 21:00:45      編輯:古代建築
1. 中國歷代都城規模大小的順序:隋大興城(唐長安城)>北魏洛陽城>明清北京城>元大都>隋唐洛陽>明南京>漢長安

2. 中國五大古都:西安、洛陽、開封、南京、北京
中國七大古都:以上五處加安陽、杭州

3. 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中國古代城市:山西平遙古城、雲南麗江古城

4. 中國古典建築中的勾闌即欄桿

5. 大木作為:柱、梁、枋、檩

6. 外柱和內柱:檐柱、金柱、中柱、山柱、童柱

7. 分槽的形式:
柱子分為內外二圈,‘金廂斗底槽’
以內柱一列將平面劃分為大小不等的兩區,‘單槽’
以內柱二列將平面劃分為大小不等的三區,‘雙槽’
用中柱一列將平面等分的稱‘分心槽’

8. 斗拱由方形的斗升和矩形的拱、斜的昂組成,在結構上挑出承重,並將屋面的大面積荷載經斗拱傳遞到柱上

9. 斗拱分外內檐斗拱、柱頭斗拱、柱間斗拱、轉角斗拱

10. 拱翹是置於坐斗口內或跳頭上的短橫木

11. 昂是斗拱中的斜置構件,起槓桿作用,有上昂、下昂,上昂僅用室內

12. 踩是翹和昂自坐斗出跳的跳數,清稱踩(宋稱鋪作)
出一跳叫三踩(宋四鋪作),出二跳叫五踩(宋五鋪作)

13. 屋架有疊梁式柱上設梁、梁上設柱和穿斗式密柱上直接承檩、柱間不設梁

14. 舉架(宋稱舉折):
舉是指屋架的高度
唐代舉高與進深之比1/6;宋代1/4-1/3;清代1/2

15. 梁(宋代稱桴)
有單步梁(抱頭梁、褡牽)、雙步梁(乳桴)、三架梁(平梁)、五架梁(四椽桴)、七架梁(六椽桴)、順梁、扒梁、角梁(陽馬)
宋梁桴的名稱是它所承的椽數來定名的
而清代則按其上所承的檩數來命名的

16. 單體建築在外觀上大致可分為台基、屋身和屋頂

17. 最早見於我國史籍的佛教建築是東漢明帝時洛陽白馬寺

18. 佛教四大名山:五台山、峨眉山、九華山、普陀山

19. 佛塔原是佛徒膜拜的對象,後來又有經塔、墓塔等

20. 樓閣式塔是傳統多層木架構建築,最早、最多,是主流

21. 密檐塔底層較高,上施密檐5-15層(一般7-13層單數)一般不供登臨遙覽

22. 單層塔大都作墓塔或在其中供奉佛像,方、圓、六角、八角
喇嘛塔多作寺中主塔或僧人墓塔(過街塔)

23. 金剛寶座塔是在高台上建塔5座

24. 隋唐時,寺廟對稱布置,沿中軸線排列山門、蓮池、平台、佛閣、配殿及大殿,殿堂為全寺中心
佛塔退居後面或一側或建雙塔,在大殿或寺門之前
宋代又增戒壇
佛寺建築布局的演變,以塔為主、前塔後殿、塔殿並列、塔另置別院或山門前、塔可有可無
明、清時,對稱中軸線,山門、鐘鼓樓、天王殿、大雄寶殿、配殿、藏經樓,塔以少見

25. 道教名山:江西龍虎山、江蘇茅山、湖北武當山、四川青城山、山東崂山、陝西華山

26. 道教建築特點:以宮觀院命名,不以寺稱;所奉神像蓄發長須,穿中式衣袍;不以塔為膜拜對象;常有洞天福地等園林布置

27. 中國四大尹斯蘭教寺:廣州懷聖寺;福建泉州清淨寺;杭州真教寺;揚州仙鶴寺

28. 尹斯蘭教禮拜寺建築特點:不供偶像;設朝聖地麥加朝拜的龛;不用動物圖象做裝飾,而用經文、植物及幾何圖案裝飾;設有邦克樓,望月樓和浴室等

29. 南北朝時盛行以捨宅為寺

30. 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的建築23*8M的采用榫峁技術的干闌式建築,距今約6000-7000年

31. 西安半坡村遺址中的建築為木骨泥牆式,屬仰韶文化時期,距今約5000年

32. 我國發現的最早的庭院式建築是商代河南堰師二裡頭宮殿遺址,是我國發現的最早的木構架夯土建築和庭院式建築

33. 中國第一四合院是陝西歧山鳳雉村遺址,是西周建築遺址

34. 瓦的發明是西周在建築上的突出成就;瓦的大量使用是在春秋時期

35. 我國從春秋時代就開始修築長城,秦始皇將各國長城連接西起臨洮東至遼東

36. 漢長安城的位置與隋唐長安城(遷至東南)關系是漢長安城的位置在隋唐長安城的西北

37. 漢、南北朝(北周除外)采用‘東西堂’制

38. 按開鑿年代排列甘肅敦煌石窟353>大同雲崗石窟453>洛陽龍門石窟500

39. 琉璃使用於屋面始於南北朝

40. 由唐至清斗拱的尺度、疏密程度的變化是由大到小到密

41. 作為中國古代木架建築顯著特點之一的斗拱是在漢代普遍使用的

42. 磚是在明朝普遍使用於民居的

43. 我國石窟從建築功能布局來看可分為塔院型、佛殿型和僧院型

44. 唐長安大明宮的主殿是含元殿

45. 南京明孝陵與北京十三陵的總體布置型制的主要不同之處在於神道

46. 清代太和殿僅為唐代大明宮麟德殿的1/3

47. 唐代帝王陵墓采用‘因山為穴’

48. 唐代建築的特征是斗拱大而數量少,出檐深遠,雄健有機

49. 唐代木構中無普拍方

50. 宋代開始有普拍方,它於柬額的關系是:由寬於柬額逐漸為等於柬額而後窄於柬額,至明、清時代則稱為平板方

51. 現存古建築中大殿脊傳下用叉手而不用侏儒柱的是唐五台山佛光寺東大殿

52. 世界上最早的一座敞肩拱橋是河北趙縣的安濟橋,隋朝600(李春)

53. 我國現存木構建築年代最早的是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大殿782年唐

54.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東大殿857年唐
在台南佛光山腰,面闊七間、進深八架椽、單檐四阿頂
是我國現存最大的唐代木建築

55. 天津薊縣獨樂寺,建於唐,觀音閣及山門重建於984年遼代

56. 河北正定隆興寺摩尼殿,北宋1052建,四出抱廈,山面朝前

57. 山西太原晉祠聖母殿,宋代1102重建,殿前有魚沼飛梁

58. 山西大同善化寺(大雄寶殿)遼代建築

59. 北京蘆構橋聯拱石橋長265米,為金代

60. 五台山佛光寺文殊殿,內柱僅留二根,減柱造、移柱造盛行,金代建築特點

61. 山西洪洞縣廣勝寺下寺正殿是元代建築的代表作

62. 山西芮城永樂宮,元代1264建,殿內壁畫極珍貴

63. 北京元大都位於金中都的東北方,規劃設計人是劉秉忠

64. 福建泉州清淨寺,元代1341-1370重建,保持外來影響(伊斯蘭教)

65. 西藏拉薩布達拉宮,清代1645重建,最大的喇嘛教寺院

66. 內蒙古呼和浩特席力圖召,清代1696重建,漢藏混合式喇嘛廟

67. 佛光寺東大殿平面柱網為‘金廂斗底槽’

68. 山西應縣佛宮寺釋迦塔、河北薊縣獨樂寺觀音閣平面柱網均為金廂斗底槽並有暗層中均於梁柱間實施斜向支撐(叉柱造)

69.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文殊殿的特點是‘減柱造’

70. 宋代的建築的書是《營造法式》作者李誡

71. 木結構正式采用統一模數制的是宋代,以‘材’為單位

72. 清朝頒布《工程做法則例》,改宋式的以“材、挈”為模數的計算方法為以斗口為模數

73. 宮殿中采用工字殿始於宋代; 唐代用於衙署

74. 宋代東京汴梁城的特點是沿街設肆,裡坊制破壞

75. 宋代的磚石塔比唐代的磚塔在結構上的進步是用多邊形平面,雙層塔壁,石蹬道

76. 河南登封嵩岳寺塔是我國現存最古的密檐式磚塔,北魏523

77. 山東濟南柳埠神通寺四門塔(單層塔),隋611

78. 蘇州虎丘的雲巖寺塔,雙層塔壁的磚塔,五代907

79. 南京棲霞山捨利塔也是五代時的代表作

80. 山西應縣佛宮寺釋伽塔是國內現存的唯一的樓閣式木塔,遼代1056(世界上現存最大的古代木建築)

81. 北京西城妙應寺(大聖壽萬安寺)白塔(喇嘛塔),塔建在凸字形台基上(尼泊爾人所授),全高53米,元代1271

82. 郭守敬創建登封觀星台,是中國最早的一座天文台,元代建築

83. 居庸關雲台是一座過街塔,是元代建築

84. 北京西直門外大正覺寺塔(金剛寶座塔),明1473

85. 道教祠觀:大體仍遵循傳統的宮殿、壇廟體制(未形成獨立風格)
山西太原晉祠聖母殿采用‘副階周匝’的平面形式
山西芮城永樂宮--原在永樂鎮,因修黃河水庫工程,已將遷至芮城,是一組保存得較完整的元代建築物

86. 隋代完全采用‘三朝五門’的周制

87. 五門:承天門、太極門、朱明門、兩儀門、甘露門

88. 三朝:外朝-承天門,中朝-太極殿,內朝兩儀殿

89. 唐代大明宮以太極宮為准則;外朝-含元殿,中朝宣政殿,內朝-紫宸殿

90. 唐代較少琉璃瓦,高級殿堂亦以青棍瓦為主,牆面、構架用色以赤白兩色為主,是魏晉以來風格
唐代作風明朗健壯,很少繁缛裝飾

91. 在主體建築外加一圈圍廊的做法在《營造法式》中稱‘副階周匝’

92. 《營造法式》中規定的‘側角’是外檐柱向內傾斜;
前後檐向內傾斜柱高10/1000,兩山外檐柱向內傾斜8/1000,角柱兩個方向都傾斜

93. 北京四合院住宅特點有
前院與內院隔以中門院牆
四合院由房屋恆牆包繞,對外不開敞,面向內院
無論多少進,主房、垂花門必在中軸線上

94. 頤和園全園總面積為3500公頃

95. 南京中山陵和廣州中山堂的設計人是呂彥直

96. 古代著名哲匠
春秋—魯班
漢代—陽城延
北魏—揚銜之
隋朝--宇文恺
五代—喻皓
宋朝--李誡--《營造法式》
明朝--蒯祥
清朝--雷發達

97. 黃山、泰山、峨眉山和武夷山為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
其他的都可以名稱來判斷是文化還是自然遺產

中國佛塔的五種主要類型
密檐塔------河南登封嵩岳寺塔(北魏)
單層塔------山東濟南神通寺四門塔(隋)
樓閣式塔----山西應縣佛宮寺釋迦塔(遼)
喇嘛塔------北京妙應寺白塔(元)
金剛寶座式塔----北京大正覺寺塔(明)

99. 長安興教寺塔、西安薦福寺塔為唐塔;

100. 宋代塔有泉州開元寺雙石塔(現存最高的石塔)
定縣開元寺料敵塔(現存最高的磚塔)
開封佑國寺塔(鐵塔-第一座砌琉璃面磚的塔)

101. 北京天寧寺塔、應縣佛宮寺塔為遼塔

102. 元代塔有永樂宮三清殿、廣勝寺大殿、登封觀星台、妙應寺塔

103. 南京報恩寺琉璃塔-明代,現已毀,被當時譽為世界建築七大奇跡之一

104. 河北正定隆興寺摩尼殿1052年宋構,七間35米,進深七間28米;
佛香閣又稱大悲閣,三層高33米(建於971)
祠聖母殿為宋構

105. 著名的石窟寺:甘肅敦煌石窟、山西大同雲崗石窟、洛陽龍門石窟、山西太原天龍石窟、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新疆拜城可孜爾石窟

106. 窯洞式建築主要分布於河南、山西、陝西

107. 帳房、蒙古包主要分布在內蒙、青海

108. 雕房—藏族的住房

109. 干闌主要分布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防潮、防蟲蛇野獸的木構房屋

110. 現存的明代住宅建築:在山西、安徽、浙江、福建

111. 御街千步廊制度是宋代宮殿建築的新發展
北宋東京城內庭不復保持對稱格局

112. 明代造園專著《園冶》的作者是計成

113. 無梁殿最早出現在明代

114. 明代北京城在元大都城址上略向南移並加大
北京故宮始建於明永樂四年1406,整個明北京城區是在元大都基礎上構造的
宮殿所在稱皇城,位於北京內城中心偏南,東西2500米,南北2750米,呈不規則方形
皇城四向辟門;南面正門天安門,皇城內還包含宮苑(北海、中海、南海)
太廟、社稷壇以及皇家所建寺觀等;
天安門前皇城引伸成一處廣場,向南延伸為千步廊,南端為太明門(大清門),門南即京城的正門正陽門,由外城正門永定門經正陽門、天安門到地安門;
鐘鼓樓的中軸線上,建立了金城和故宮最主要的一系列建築物,宮殿群的軸線和北京全城線重合為一
宮城也稱紫禁城,位於皇城之中,南北縱長960米,東西760米矩形;
宮城四隅有美麗的角樓,城四面辟門,北-神武門,南面正門-午門,
宮城前亦有千步廊,廊東(左)為太廟;廊西(右)為社稷壇;‘左祖右社’
紫禁城之內,大致分為外朝、內廷兩區
外朝以奉天(太和)-華蓋(中和)-謹身(保和)一組殿為主
主殿奉天殿,明為九間,清為11間,他和明長陵稜恩殿並列為現存最大的木構建築
太和殿闊63.93,進37.17,高26.92,台基高8.13米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