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工藝 >> 故宮掌門人單霁翔解碼故宮修繕

故宮掌門人單霁翔解碼故宮修繕

日期:2016/12/14 10:52:16      編輯:古建築工藝

北京故宮的參觀者,2002年是700萬人次,2012年是1000多萬人次,成為世界第一。單霁翔就是那一年到故宮工作的,他到故宮後,把每天的參觀者限定在8萬人次以下。他說,不限流,故宮承受不了那麼大的壓力,觀眾也無法有好的觀展體驗。故宮和一般博物館不一樣,全國各地老百姓看了無數宮廷戲,省下錢來,一輩子也一定要到故宮來一趟,因此一定要接待好。而如何保護修繕故宮,更是一個重大的課題。

昨天,“2015(上海)國際建築遺產保護博覽會”在上海展覽中心開幕,北京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霁翔發表演講,以故宮的保護修繕為例,指出東方的建築遺產多是磚木結構,和西方完全不同,因此不能照搬西方的修補方式。

文物古建築修繕,中國長期失語

聯合國一直很關注中國的古建築修繕,但也提出了種種疑問,這和文物古跡修繕領域的國際話語權裡,中國長期失語有關。全球對於文物古建築到底是修繕重建,還是維持原狀,也是爭論了100多年,目前通行的《威尼斯憲章》認為要防止古建築衰老,但也要維持古建築原狀。

單霁翔說,日本唐招提寺的修繕,是把大殿分解後,各個部件都拆下來全部編號,一一修復,然後加以復建;而在奈良平成宮,完全重建了大殿,下面還加建了現代化的防震裝置,但這還是文物嗎?

希臘神廟,他們對於歷史的損毀並不加以修復,歷史原狀和新修部分之間留下明顯的區別,神廟雖然殘缺不全,但仍然讓它矗立著,希臘的博物館裡,那些建築、雕塑的殘件陳列在那裡也很美,但是這和東方完整而脆弱的磚木結構建築完全不同。

體制機制沒理順,修繕寧可停一停

單霁翔說,我們有些地方也學了希臘的樣子修繕古建築,圓明園的修補也留下了新修部分的痕跡,結果被網友稱為“三色冰淇淋”。東方文物古建築修復必須有自己的方法,對此他們進行了長期的思考、摸索和彷徨。比如對於古建築的修復工程,必須根據政府招投標的要求走程序,但能不能用承接一般工程的施工隊呢?他認為不行。

通過尋查,單霁翔發現通過招投標方式獲得維修資格的工程隊和最後進來維修的工程隊不是一碼事,政府采購比的是誰最便宜,但在文物修復中,這種方式並不科學。單霁翔說,在體制機制沒理順時,我們的古建築修繕寧可停一停。

修復一幅壁畫,材料到安徽山裡找

單霁翔表示,故宮從2002年開始維修,在不閉館的情況下,整個過程要18年,目前已經進行了大半。今天的故宮修繕,要注意原貌保護,於是故宮著力於培養自己的文物建築修繕專業技術人員。比如一個不起眼的倦勤殿,修繕卻極具挑戰性,地面上鋪的竹黃,是文人做筆筒用的材料,地上的金磚必須是蘇州造的,牆上的通景畫,用的材料中有一種植物只有安徽山裡面才有,於是工作人員就去千裡以外尋找並運回來。

單霁翔堅持,在修復中,必須尊重古建築。比如以前所有釘在古建築上的牌子全部取下,標牌獨立在地上;對於地磚,現在基本采用哪裡壞了補哪裡,不再大片大片地修復;以前乾隆花園裡有小賣部,搞得都是烤腸和爆米花的味道,現在把小賣部遷出花園,在外面專門設了室內賣品部;原來水池裡老有游客扔硬幣,後來就在周圍造了石雕欄桿,游客的視線看不見水面了,也就沒人再扔了;故宮開放區域的地面垃圾,他的要求是大家看到就撿,剛開始時,兩個殿之間走一趟,得彎腰四五十次,現在觀眾也不好意思扔了,連清潔工人都說工作量減輕了;博物院原來在古建築牆邊上搭建了一個職工淋浴房,後來也把它給拆了。故宮裡有8000多平方米的臨時建築,單霁翔說要在三年內拆完。

清代“退休女性的世界”將開放

對於故宮的未來,單霁翔表示,今年故宮新開放五大區域,都是之前從未開放過的區域。其中,午門兩邊原本不開放的雁翅樓將和午門連成一片,形成一個2800平方米的大展廳,各個國家要來的展覽都已經排到2018年了,不過首個展覽還是故宮自己的“普天同慶——清代萬壽盛典展”。

故宮西部有大片區域將開放,這個區域在電視劇裡經常看到,在清代是“退休女性的世界”,包括慈寧宮。1970年代因為西哈努克親王要到白馬寺參觀,慈寧宮裡原有文物都支援白馬寺去了,如今,我們把慈寧宮作為雕塑館。新開放的寶蘊樓,是故宮裡唯一的近代建築,90年前專門建造了用來存放故宮23萬件文物的,如今,在裡面主要呈現溥儀時代宮廷裡的民國味道。

另外,故宮北院區也將在海澱區西北部動工興建。單霁翔表示,故宮文物有180萬件,目前日常只能展出其中0.5%的藏品。有人戲稱,按照現在的文物輪展節奏,看完故宮的全部藏品得900多年。有了北院區,故宮的文物展示數量有望大幅度增加。而且,有了新的展廳,故宮古建築的修繕也有望大踏步地進行,包括故宮大殿裡那些大地毯,得十幾個壯漢一起卷才行,另外還有幾千件明清家具也有待修繕。“總之,我們要科學修繕古建築,把一個完整的故宮交給後代”,單霁翔覺得責任重大。

    (來源:新聞晨報)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