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修復 無與倫比的傳承技藝
日期:2016/12/14 10:42:33   編輯:古建築工藝
就如看病,古籍修復也講究“望聞問切”,這個工序並不亞於醫生給人看病的過程。
撰文:曾啟秀
攝影:毛健
古籍,古代書籍的簡稱,主要指書寫或印刷於1912年以前具有中國古典裝幀形式的書籍(少數民族古籍為1949年以前)。它是流轉在時間裡的智慧結晶,是延續文明根脈的重要載體,更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但隨著時間久遠,它也會破損、有污漬、被蟲咬……我們把這種情況叫——書病。如人生病了一樣,古籍生病了也需要治療,於是古籍修復師應運而生,盡管我國也在加大保護古籍的力度,但估計的修復與保護現狀仍舊讓人堪憂,如何才能讓古籍“活”起來,延續它應有的文化命脈?
關於古籍修復的歷史,學術界對其萌芽說法很多,大體分為4種,第一種在漢唐時代,其表作是龍鱗裝也稱魚鱗裝旋風裝,此裝裱技藝基本失傳;第二種在宋代曾出現,因為在這之前書籍和古畫修復不分家,但到了宋代隨著印刷術的發展,古籍修復也得到蓬勃發展,逐漸開始和書畫修復分開來;第三種被認為是春秋戰國時期,考古發現了很多絹帛上有修改、挖寶的痕跡,有學者認為這是古籍修復的萌芽;第四種被認為是夏商周時期。
而古籍修復技術這項技藝在中國也擁有上千年的流傳史,歷代來許多文人墨客都曾參與和推動了這一技藝的發展,在其後來的發展中還形成了流派紛呈的盛況。蜀派的絕技“借屍還魂”技術就被廣為稱贊,這種技術可以把整個舊書紙更換,但原來紙張上的墨跡仍舊可以附著在新的紙張上,這樣就可以大大延長書的壽命。這項記憶目前已經失傳。
此外,解放後隨著古籍修復藝人的年齡逐漸增長,後續無人或者技藝人相繼另尋它路等情況,多個流派在1970年左右都逐漸消失了,留下裡的技藝就顯得尤為珍貴。
由於自然、人為等因素,造成古籍會出現蟲蛀、鼠啃、酸化、油污、撕裂等各種破損情況,修復師把這種情況叫做——書病。既然生病了,就需要看病。修復的過程,就如看病,也講究“望聞問切”,這個工序並不亞於醫生給人看病的過程。
潘艷是四川西部文獻修復中心一名修復師,她笑著說能堅持干這個活的都是有相當的耐心,而且能夠沉得下心來的人,因為那些需要修復的紙張,很多可能都是破亂零碎、脆弱不堪,“真的是大氣都不敢出一口。”
一本書從書庫提取後,整個修復工序是極其復雜的,首先要拍照存檔,記錄下古籍現存的種種病害,制定相應的修復方案.所有的存檔記錄工作,都要事先征得古籍所有人的同意。
然後進行拆頁、編號、選配補紙,明清刻印書的紙張,如今已經很難找到,現在普遍采用染色仿古紙或專門請傳統手工造紙的師傅按古籍紙的結構配方而制作,但也必須在幾十種紙中選擇能原紙張接近的紙來修復。
最難的是拼湊碎片,有些被蟲蛀的古籍已經成碎片化,最小的碎片不到一厘米大,要找到它在書中原來的位置實在是困難。即便這樣,他們也要盡力找到進行修補,實在是找不到的,也要將碎片包好,隨書保留,希望將來有技藝更好的人能繼續修復。
因為很多的古籍書頁都已經酸化,所以除酸是在修復前必須進行的工作,將特殊配置的藥水噴灑在書頁上,再經過晾干數日,才能完成除酸的工作。
修復用的漿糊分為干濕兩種,是經過了特殊的處理。根據不同的情況而使用。
做好一系列准備工作後,才能開始正式修補。將新的紙張輕輕放在破損處,用毛筆輕輕沾取特制的漿糊按在此處,同時用濕毛巾輕敷掉周圍漿糊余跡。看似簡單的過程,要做到修舊如舊可不是想象中那般簡單,稍不留神就會對古籍造成二次破壞。
古籍在大致修復完畢後需要進行壓平,每本古籍都要壓上一個月以上的時間,才能保證書頁的平整。
“書平口正”是修復的基本要求,裝訂前需要將書頁裁剪整齊。
修復的古籍在經過壓平後,就開始重新裝訂,給書頁打孔更是需要小心翼翼,否則,一不留神裝訂孔打偏了位置,修復工作就可能需要重新來過。
潤濕壓平、折頁、錘平、壓實、齊欄、打眼、穿稔、捆結、裝訂……幾十道工序一一完成後,一本書就修復完成了。
修復最講究的是“修舊如舊”的原則,盡可能恢復古籍本來的面貌,所以每一道細小的工序都不能有絲毫松懈。潘艷說,有的古籍已經是孤本,稍不小心,歷史就毀在他們手中了。所以就連書根上的字,都要盡可能保留。
“補天之手、貫虱之睛、靈慧虛和、心細如發”,這是明代周嘉胄在《裝潢志》裡要求古籍修復師所具備的本領。在復雜的修復工序中除了要具備這些本領外,修復的工具也尤為關鍵。
高倍放大鏡、馬蹄刀、噴壺、毛筆、起子、鑷子、尺子、剪刀、鉛筆、木槌、針錐、刷子…近30種工具一樣都不能少,每一種工具在整個修復過程中都充分發揮了它的作用。
馬蹄刀曾是修復師專用的修復刀具,專門用來切割紙張,修復師們還需要自己磨刀,現在到時省了不少力氣,修復師們已多用美工刀來代替。
尺子也是修復工具中較為關鍵的,修復是個很精細的活,絕不是用肉眼可以估量的,很多細節幾乎精確到毫米,則需要用尺子反復測量,容不得半點差錯。潘艷為此還專門寫了修復日志,每天修復了多少,存在哪些問題,哪裡裁剪了幾毫米,哪裡增加了幾毫米,都一一記錄下來。
每一本古籍“受傷”的程度都不一樣,修復中除了要用到這些常規的工具外,甚至還要因書制宜動手自制一些特定的工具。
書籖也是古籍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雖然破損的很嚴重,但是仍需要盡量修復,實在無法修復的,也需要原樣保留。
古籍修復工作看起來好像是個單純的技術問題,但它的修復方法遠比我們想象中復雜得多。
古籍經過代代相傳,會產生各種“疑難雜症”,每一種都不是好對付的,被酸化的,采取酸鹼中和的辦法,把古籍的書葉泡在鹼性溶液裡;書頁粘連的,給古籍包上皮紙和毛巾,放在竹制蒸籠上蒸熏,讓紙張間的墨汁和水漬慢慢化開……這時候修復師就要像“全科醫生”那樣,掌握方法對症下藥。
修復時還要考慮古籍儲存的地域條件,南方的古籍,因為天氣潮濕,被蟲蛀或霉變的可能性較大;北方的古籍,因為氣候干燥,風化、焦脆的較多,修復時就要采取不同的方法。
近段時間,潘艷和同事們正在修復清朝的《古今圖書集成》,對方拿了其中的50多冊來讓他們修復。因為被蟲蛀的現象實在是太嚴重,很多地方都已經無法修復,潘艷只好采取整頁托上去的方法來修復。即便是書封面使用的黃色紙張,他們也盡力調到與之相近的色彩來修復,使之看起來盡可能保持原貌。
不僅如此,修復師還需要積累各種知識,以便在修復中使用,造紙術、印刷術、文獻學、版本學、藝術、佛學等傳統文化,還要了解微生物、物理、化學等現代科學知識。這些知識可以使他們在進行古籍修復時更全面了解紙張、更合理調配補紙、更科學地制定修復方案。
每一本古籍都蘊藏著大量的歷史信息,對現代的研究有很重要的作用,據有關部門統計,目前全國各公藏單位擁有古籍總量超過5000萬冊,它們的珍貴價值用“價值連城”四個字根本不足以度量,但這些古籍中有超過1000萬冊都需要修復。而由於古籍修復工作枯燥等問題,國內目前從事古籍修復工作的僅有幾百人,一個較為熟練的古籍修復師一年最多能修復幾十冊古籍,遠遠滿足不了需求。要完成這些古籍的修復,估計得幾百年的時間,且前提是現有的古籍不再繼續遭到破壞。
好在我們看到國家在不斷重視,大家都在不斷努力。古籍修復技藝於2008年被列為第二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潘艷期望著如果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對接的矛盾能夠解決,古籍修復將會逐漸迎來一個美好的前景。
書香古流傳,巧手今再續。希望古籍的修復,能延續它應有的文化命脈。
(來源:微信號華夏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