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工藝 >> 山西“古建築模型第一人”帥銀川的“新愁舊憾”

山西“古建築模型第一人”帥銀川的“新愁舊憾”

日期:2016/12/14 10:52:11      編輯:古建築工藝

新華網太原10月4日電(記者王學濤)山西平順縣天台庵是中國目前僅存的幾座唐代木結構建築之一,目前正在落架大修。與眾不同的是,這次修繕過程中,為進一步研究天台庵唐代建築的結構,負責人帥銀川專門制作了一個結構“小樣”。

“有了按照兩種修繕方法制作出的結構模型,專家們就能更好地決定是恢復原狀,還是現狀維修。”帥銀川說。

值得慶幸的是,作為山西古建築保護研究所高級工程師,今年59歲的帥銀川是一位制作古建築結構模型的行家,30余天就制作出了兩種不同結構的小樣模型,為研究性修繕這座唐代建築提供了便利。

由於從小善於動腦筋,1979年年底,山西省古建築保護研究所剛剛成立時,帥銀川的手藝被看中,從一個農村小木匠“農轉非”,成為研究所的一名正式員工。“23歲時就是6級工,掙90元,當時副所長才掙45元。”他說。

小小的古建築模型卻蘊含著民間藝人的大夢想——把古建築搬到室內。帥銀川說,當時山西省古建築保護研究所領導們對古建築非常有感情,希望在中國古建築大省山西建立一座古建築模型博物館。

於是上世紀80年代開始,帥銀川就挑起大梁,一邊惡補古建築理論知識,一邊制作二十分之一比例的古建築木結構科研模型。

首個古建築模型花落洪洞廣勝寺毗盧殿。為了把這座元代國保建築模型做好,他借下黑白照相機獨自到廣勝寺對古建築進行了多角度拍攝,並對上上下下的結構進行了測繪,之後他又親自去買核桃木,等木料自然風干後才開始動手制作。

“工具自己制作,因為沒地方買。模型一般不上彩繪,所以選料時顏色要一致。最重要的,還是要把古建築裡裡外外的結構做出來。”帥銀川說,他花了兩年時間制作出了第一批廣勝寺古建築科研模型。

隨後三十余年,帥銀川制作出的古建築結構模型多達100余座,而且部分古建築模型,例如應縣木塔和鹳雀樓曾分別作為賀禮慶祝香港回歸和澳門回歸,並遠赴意大利等國參加展覽。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這些古建築模型因為無處安放而遠走他鄉、零散安身。帥銀川回憶說,部分古建築模型被“贈送”給了外省博物館,部分被借去做展覽至今未歸……因此,建造古建築模型博物館的願望30年未實現。

另外,隨著時代發展,為了提高生產效率,年輕的木匠們均采用機械化生產零部件,然後再讓工人們組裝成旅游紀念品、展覽品、教學用品等。

帥銀川認為,機械化生產古建築模型對山西古建築文化起到了積極的宣傳作用,但旅游產品只是工藝品,而不是靠傳統工藝做出的藝術品,此外,機械化生產的古建築模型大多只有“殼”,沒有做出古建築的內部結構。

“山西古建築數量眾多,且分布較散,如果能夠通過模型在一個地方集中展示,既可以作為立體圖紙保存下來,又能供眾人去觀看研究,對傳承山西古建築文化具有重要的積極意義。”帥銀川說,目前無論古建築模型制作還是工程修繕,工匠缺失,傳統工藝面臨失傳危機,希望能引起相關部門足夠重視。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