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定梁思成文物保護史跡展昨天開館
都知道去正定不能錯過隆興寺,今後去隆興寺除了領略建築之美也別忘記“拜訪”一位中國古建築大師!昨天,梁思成文物保護史跡展開館儀式在正定隆興寺舉行。晚報記者作為第一批觀眾先睹為快,100余幅照片以及梁思成的手寫稿和手繪圖等,講述了這位大師與正定這座千年古城的不解之緣。
看點:大師的執著堅守很感人
梁思成(1901年-1972年)曾留學美國,先後創辦東北、清華兩座大學的建築系,曾參與人民英雄紀念碑等設計。他是著名的古建築大師,畢生從事中國古代建築的研究和建築教育事業,是這一學科的開拓者和奠基者,英國學者李約瑟評價說:梁思成是研究“中國建築歷史的宗師”。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梁思成與夫人林徽因等實地調查全國2000多處古建築,涉及全國近200個縣市,並主持編寫《中國建築史》。其間梁思成三次來正定,以大量圖片、文字和圖紙記錄了正定古建築的真實狀況。梁思成在正定期間的駐地就是隆興寺方丈院。在河北省文物局倡導和國家文物局的支持下,2013年起正定歷時兩年多謀劃完成了隆興寺方丈院保護維修展示項目——即在做好方丈院維修的基礎上,將其開辟為梁思成文物保護史跡展。
昨天上午記者走進位於隆興寺東路的方丈院,這個清代四合院由四個單體建築組成,總占地1079平方米。第一進房就是梁思成文物保護史跡展的第一展廳,該展廳展示梁思成的出身及求學經歷,少年時的梁思成多才多藝,他曾是學校歌詠隊和軍樂隊的成員,還喜歡美術。
四合院東廂房是第二展廳介紹梁思成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在全國進行古建調查的經歷,其中一幅梁思成繪制的山西佛光寺大殿建築圖紙照片,引起了特地從北京趕來的梁思成弟子、79歲的清華大學教授郭黛姮的注意,她說該圖繪制於抗戰期間:“當時梁先生在四川,因為生病無法低頭,就拿個花瓶墊著下巴繪圖。梁先生當時給美國雜志寫文章,不要稿費,讓對方買了外國最新建築學資料寄給他。”東廂房的北梢間正是1933年梁思成首次到正定時的暫居地,根據相關記述這裡被情景復原,安置了臉盆架、桌椅和單人床。郭黛姮感慨地說老師曾提及當年在正定的往事,一天晚上下大雨他凍得把報紙壓在被子上御寒。
小院北正房是第三展廳,展示梁思成在正定調查古建築的情景。令人印象最深的就是梁思成拍攝的古建以及手繪建築圖照片,其中1933年的正定市街、隆興寺外觀、文廟牌樓、正定北門、陽和樓全景等照片為今人留住了千年古郡的優雅厚重,而梁思成所繪建築圖則無比精細,昨天有業內人士感慨:“當年沒有精密儀器,梁先生他們就是憑借眼睛和技巧,把古建築的門、窗和斗拱等畫下來。畫出來的比例還得跟實際差不多才行。再用尺子一點點去量,很不容易。”這個展廳還有張梁思成在隆興寺轉輪藏殿檐下的照片,他在《正定調查紀略》中寫道“轉輪藏殿梁架的結構,可以說是建築中罕見的珍品”,為此他欣喜之余當即留影。那天正值1933年4月20日,正是梁思成的生日。郭黛姮昨天也說梁思成對中國古建執著了一輩子,“他晚年在病床上得知北京發現一處重要古建,他沒法去現場,就非要家人去給拍個照片。”第四展廳即西廂房,主要展示在梁思成古建築保護精神指引下,全國各地文保工作取得的成就。
正定文保所有關人士透露,展品中梁思成的著作15本、照片100余幅、獲獎證書12本、音頻錄像1個、手寫稿7篇、手繪圖一套等,來自或拷貝自梁思成家人、弟子和清華大學、天津大學等個人和單位的收藏,“梁思成的女兒梁再冰等曾到正定並給予建議。還要特別感謝梁思成的遺孀林洙,當時她因心髒病發作說話、行動有些吃力,但她熱情接待我們,還提供了展覽的大部分資料。”
意義:正定古城保護的成功案例
昨天國家文物局、河北省文物局、石家莊市文物局、清華大學以及正定的有關領導和專家出席梁思成文物保護史跡展開館儀式,大家認為作為河北首個梁思成主題展館,必將對提升各界文化遺產保護意識起到積極作用。
中國古跡遺址保護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副主席郭旃表示,“當國際社會認識到文物的生命線在於真實性,梁先生早早就提出‘整舊如舊’,要努力使歷史建築‘益壽延年,而不是煥然一新’的中國文物維修原則,與國際理念驚人的一致。”郭黛姮教授則說梁思成是站在國際和世界的大師,“不僅維護中國的文化遺產,還很熱愛各國的古建築,當年建議美國的飛機不轟炸京都和奈良,這種心胸實在少有,抗戰時他的家人曾在日本的飛機下喪生。因此梁思成文物保護史跡展不僅是正定的,這個展覽站在正定面向全國面向全世界。”河北省文物局局長張立方表示,梁思成文物保護史跡展是正定古城保護的一部分,“也是我們把保護工程和展示有機結合的比較合適的方案,它的開館對推動正定古城保護和利用有示范作用,理念上講這也是秉持正確理念保護古建築文化價值的一個實踐。”
往事:梁思成對正定有感情
談正定的文物保護成果,離不開梁思成;研究梁思成的思想學術,必須來正定。眾所周知,梁思成1933年4月和11月,以及1963年3月先後三次到過正定,當年又是什麼令32歲的他在兵荒馬亂中來到這座古城?
早在美國留學時,梁思成系統地學習西方古代建築史,他發現歐洲各國對本國的古建築已有系統的整理和研究,並寫出本國的建築史,中國卻沒有自己的建築史。那時梁思成就立志中國人一定要研究自己的建築,中國人一定要寫出自己的建築史。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專門研究中國傳統營造學的民間學術團體——中國營造學社成立,梁思成加入其中。其後學社成員對中國古建築進行大規模的勘探和調查。當年他們還在與時間賽跑,除了自然和人類的損傷,戰亂逼近也令他們決心要通過實地測繪和考察把資料留存住,畢竟古建築一旦被毀就無法復原。具有2000多年歷史的古城正定以其時間跨度大、種類繁多的古建築對梁思成有著莫大的吸引力。
梁思成的多次考察,除形成了《正定古建築調查紀略》頗有科學價值的考察總結,還繪制了大量的古建築結構圖,留下了許多有價值的建築結構攝影圖片,為後來正定大批文物的“修舊如舊”提供了翔實資料和科學依據。數次正定之行也令他對古城感情深厚,這一情誼還延續到他的弟子和後輩。梁思成的弟子、古建築專家羅哲文就曾說:“梁思成對正定很有感情,而且正定的文物、古建築,他都有深入的研究,並給予很高的評價。”郭黛姮教授昨天也提到老師生前說古建築時無數次談到正定,如今她年年都要帶學生到正定來。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副院長張悅昨天也透露,因為梁思成曾在正定工作,系裡的老先生對古城都很有感情:“這次到正定,我們一個老師就拉著我連夜轉古城,從一草一木都能講出正定與清華師生的緣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