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造法原》诠釋
日期:2016/12/14 10:42:08   編輯:古建築工藝二、牌科之種類及名稱 牌科之種類依坐斗開口之方向,及牌科之形狀分為下列數種:(一)一斗三升;(二)一斗六升;(三)丁字科;(四)十字科;(五)琵琶科;(六)網形科。茲詳述各項如下: 二、牌科的種類及名稱(原文“牌科”為舊名。今蘇州工匠間均通稱“斗拱”故下文悉用“斗拱”代之) 斗拱座之種類依照大斗開槽口方向,及斗拱座的形狀分為下列數種情況:(一)一斗三升;(二)一斗六升;(三)丁字科;(四)十字科;(五)琵琶科;(六)網形科。詳細敘述如下: (一)一斗三升及一斗六升:坐斗之面,開一面口以架拱,拱平行於桁。拱之兩端及中央,各置一升,故名一斗三升。升之面亦開口以架連機。苟於升子之上,再架較長之拱及三升,則稱一斗六升。一斗三升及一斗六升牌科,常用於廳堂廊柱間廊桁之下,故稱為桁間牌科。柱頭處則以雲頭挑梓桁連絡之。 (一)一斗三升和一斗六升:大斗的面開槽架拱,平行於桁條。拱的兩端頭和中心間各置一小升,稱為“一斗三升”簡稱“斗三升”。升的上面相對應開口以架連機(正心枋),若在斗三升上再架置比較長的拱及拱上面亦放置三只小升者,稱為“一斗六升”簡稱“斗六升”。一斗三升與一斗六升的斗拱座常用在廳堂廊柱一排間,與檐口平行的廊桁下,即稱為“桁間斗拱”,又簡稱桁間拱(圖4-9)。挑出柱處,另用柱頭拱的“雲頭挑托梓桁”來聯系(圖4-8)。 注:選擇用斗拱可按開間尺寸,後分座(攢)數,約取柱徑之六分之一為斗口寬。每座斗拱中距約為十一斗口。正開間之中心處為“空檔座中”,此為清式。 (二)丁字科;坐斗斗面開口,成丁字形,拱僅向外出參,自外觀之,形同十字科,而由內觀之,則似斗六升。丁字科之出參,三出參者較少,多為五出參。用於祠堂之門第,或廳堂者居多。 (二)丁字科:大斗斗面開槽口,呈丁字形,除平行於檐口之桁間拱外,另有拱頭向外挑出者,從外面看,形狀同十字科,由內看只有桁間拱平行於檐桁,則像斗六升(圖4-10)。丁字科很少是“三出參”,一般為“五出參”。用於祠堂的大六入口或者廳堂檐口下居多數(圖4-12)。 (三)十字科:坐斗斗面開十字口,拱向內外出參,出參之多少,視房屋之性質而定,用於殿庭,通常以五出參及七出參。各屋昂拱之分配不一,或為單拱單昂,或為重昂。唯向內出參,用拱者居多,以別內外,其最上皮內外均為雲頭。 丁字科及十字科於柱頭處皆置牌科,向內十字拱,以承梁底。梁端向外伸長,並予收小減薄,作雲頭或昂頭,外觀雖較整齊,但不如雲頭挑梓桁之能表示其承力作用。 (三)十字科:大斗斗面開十字槽口,拱向內、外、左、右出挑,出挑的多少層,根據房屋的性質確定。用於殿堂,通常是“五出參”和“七出參”,各層昂、拱設置不一樣,或者為單拱、單昂、或者為重昂。只是向內出挑者,只用拱而極少用昂,在宋式尚見有室內用上昂者輔助琵琶撐或架設棋盤頂而設。由此區別內外,其最上層十字科出挑拱頭內外者均用雲頭(圖4-12)。 丁字科及十字科在柱頭時另設柱頭拱,向內出挑的十字拱最上一層拱昂相應加寬作為梁墊,用以支承連接梁底。梁身端頭向柱外伸長挑出,並縮寬減薄,做成雲頭、挑尖梁頭或昂頭,外觀雖然比較整齊,但不如雲頭挑梓桁,層層托挑來顯示其支持作用(圖4-11)。 來源: 深圳市古跡保護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