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清代陝西巡撫讓後人在陝西哭錯多少墳頭?
日期:2016/12/14 10:52:03   編輯:古建築工藝
畢沅是一位古跡發燒友,同時也是一位業余考據學者,在陝西任職期間,利用職務之便遍尋轄區內的帝王陵寢。然後呢,導致許多人後來哭錯了墳頭!
周穆王是一個旅行發燒友,在位期間駕車全國亂轉,最牛的一次旅行跑到了昆侖山,還和西王母谝了次閒傳。《穆天子傳》記錄了他所有的旅行故事,於是就有專家推斷,絲綢之路其實就是他旅行時順帶開拓的。
在丈八七路附近,有一處土疙瘩,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這裡就被認為是旅行家周穆王長眠的地方。所以到了乾隆年間,時任陝西巡撫的畢沅經過一番考證後,認定這裡就是周穆王陵,還專門立了一通石碑,上書“周穆王陵”四個大字。
那個時候沒有考古學,也沒有人質疑過畢沅的判斷,甚至建國後,陝西省政府還將它列入了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只是後來遇到了“愛較真”的考古學家,一通發掘後認定所謂的周穆王陵,其實就是秦漢時期的一處建築遺址。有網友戲言,畢沅的一通石碑,那麼多年得讓多少人哭錯墳頭啊。
其實這種哭錯墳頭的事情,在陝西還有很多,絕大多數也都和畢沅有關。
畢沅是一位古跡發燒友,同時也是一位業余考據學者,在陝西任職期間,利用職務之便遍尋轄區內的帝王陵寢。但陝西埋的黃帝實在是太多了,一座座土疙瘩,也不知道誰是誰的。於是畢沅就開始考證,根據浩瀚古籍中只言片語的記載,以及附近村民口口相傳的傳說,一一確定出土疙瘩的主人們。所以在陝西多處帝王陵寢前,如今都能看到畢沅當年的學術成果——一通刻有黃帝谥號或廟號的石碑。
這其中,周朝是重災區,包括周穆王陵在內,文王、武王、成王、康王、共王,這幾位的陵寢都被畢沅立錯了石碑。按道理畢沅應該知道“不樹不封”(死後不起封土不種植樹木)的上古葬俗,《宋書》裡就有過詳細的記載。面對這些和官方記載明顯不相符的封土,也不知道畢沅為何就這麼堅信自己的判斷呢?
直到近日,仍舊沒有發現一座能確定身份的西周帝王陵墓,僅有一座東周某王的陵墓,還是洛陽在修廣場時意外發現的(但仍無法判斷墓主人是誰)。被畢沅認定的周文王陵、周武王陵,其實是秦國君主和夫人的陵墓,而成王、康王陵寢,則是漢代的陵墓。
對於漢代帝陵的認證,畢沅也錯了一些:陪葬漢陽陵的王皇後墓被認成了漢惠帝陵、漢元帝陵認成了漢昭帝陵、漢昭帝陵認成了漢平帝陵,漢平帝陵又被認成了漢元帝陵。當然這樣不能全怪畢沅,那些土疙瘩長得幾乎一個樣子,沒有考古鑽探,確實很難辨別。
只有唐代的18座帝王陵墓,畢沅全部判斷正確。
雖然畢沅的判斷,導致日後屢次發生哭錯墳頭的事情,但還是應該承認,如果沒有他立碑保護,陝西的帝王陵墓還不知道要被毀成什麼樣子。而這些石碑,不論對與錯,百余年過去了,本身就已經成歷史的一部分,被後人憑吊。
(來源:西部網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