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築修繕技術現在很少有年輕人願意學習這門手藝了
日期:2016/12/15 1:30:37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國寶級文物蔡氏古民居遭遇部分維修人員“破壞性保護”一事,造成這一結果原因是維修人員技藝有限還是能者不按標准工藝施工?而目前泉州青磚文物維修專業隊伍、人才情況如何?泉州的古大厝正在不斷減少。”泉州市南建築博物館原館長黃金良介紹,早年建設的古大厝正在逐漸消失,無人居住、無人保護、保護不善都是古大厝不斷縮減的因素,而維修人員工藝不過關,亂修亂葺致使古大厝“走形”“失神”,使得“原汁原味”的古大厝越發稀有。
現在很少有年輕人願意學習這門手藝了,而一些有好手藝的老師傅也漸漸退出這一行業。”黃金良說,現在即使是一些擁有古建築文物保護施工資質的單位也很難聘請到工藝爐火純青的師傅。更是入列世界“非遺”名錄,但如今懂得閩南民居營造技藝的人才卻少之又少。泉州目前有幾家學校開設雕刻工藝專業,但專門學習古建築工藝的卻未曾聽聞。 沒傳統材料,傳統工藝難施展,另一方面,古大厝的“破壞性保護”還受客觀因素影響。
古大厝的精妙之處往往體現在“水車堵”(屋檐)位置,因為這裡集中呈現著由彩陶打造、形象各異的泥塑,但如今,這種用以打造泥塑的彩陶幾近失傳,市面上很難找到這種材料,所以修復泥塑成為古大厝維修的一大難題。 幾乎每個村莊都有自己珍愛的村級文物(盡管文保名單上沒有)……那是村民與游子的精神家園,又是一個時代現實生活與建築文化的印記。我曾有個市政協提案建議對鄉村“文物”進行登記造冊,補貼修繕,防止被盜,合理利用。不然。
希望有更多的特色青磚建築和古民居能列入省級重點保護單位,對於暫時無法列入省級的,可先調查列入市級保護。現在盜竊古民居建築構件的小偷很多,很猖狂,再不快點行動起來,過幾年就被盜光。有識之士應該群起保護泉州的多元璀璨文化,讓子孫後代也能看到祖先所創造的輝煌。
閩南民居營造技藝分為大木作、小木作、瓦作、磚石作、油漆作、彩畫、堆剪作等主要工種,其中大木作最為重要。閩南民居營造技藝是發源於泉州的一種獨具特色的建築技藝。它始於唐五代,是閩南地區古建築技藝的主流,傳播於閩南文化圈的泉州、漳州、廈門,還有台港澳以及東南亞等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