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保護 >> 郭旃:怎麼落實呢? ——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化遺產系列論述

郭旃:怎麼落實呢? ——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化遺產系列論述

日期:2016/12/15 8:17:31      編輯:古建築保護

    近幾年,不斷聆聽到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化遺產的論述和對一些相關重大案例的工作批示,一次一次地被感動。

  從事文化遺產工作幾十年來,國家和執政黨的最高領導如此把文化遺產掛在心上,把文化遺產與民族的、人類的命運和前途緊密關聯在一起,見解之精辟,體系之完整,在中國歷史上聞所未聞。

  深刻、凝練而又樸實的話語、文字,入心難忘。諸如: 

  “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明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集體記憶……每一種文明都延續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巴黎總部的講話,2014年3月27日)

  對於一座城市而言,“保護好古建築、保護好文物就是保存歷史,保存城市的文脈,保存歷史文化名城無形的優良傳統”。(習近平:《福州古厝》書序,2002年4月)

  “實現中國夢,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發展、相互促進的結果。沒有文明的繼承和發展,沒有文化的弘揚和繁榮,就沒有中國夢的實現”。(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巴黎總部的講話,2014年3月27日)

  這些歷史性的宣示,透徹地揭示了文化遺產對人類文明發展不可或缺的銘刻、紀念、啟迪和指引作用,也以中華文明自身的由來和發展,無可辯駁地闡明了中國走適合自己國情與文明特征的道路的合理性與必然性。

  全世界文明社會公認文化遺產保存的意義在於證明和告訴人們,我們是誰,我們從哪兒來,我們向何處去?習總書記的論述以文明的客觀足跡令人信服地樹起了中國人的自豪和自信。從這個層面看文化遺產保護,我們能允許絲毫的輕慢和松懈嗎?!

  也是在聯合國教科文總部的講台上,習總書記講到,“文明是多彩的,人類文明因多樣才有交流互鑒的價值……‘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種花朵,就算這種花朵再美,那也是單調的。不論是中華文明,還是世界上存在的其他文明,都是人類文明創造的成果……中華文明經歷了5000多年的歷史變遷,但始終一脈相承,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中華文明是在中國大地上產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斷交流互鑒而形成的文明。”

  在人類文化多樣性公約(《保護和促進文化表現形式多樣性公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05年)的誕生地,習總書記這番關於文化多樣性和中華悠久文明的生動的中國聲音折服國際社會。而支撐這些論點的,就包含著中華大地大量留存著的珍貴歷史遺址、遺跡、遺物和中華文明流向世界的奇珍、遺痕。

  關於文化遺產和相關工作的根本屬性和特征,習總書記以城市為例曾經強調:“建築是凝固的歷史和文化,是城市文脈的體現和延續。”2013年8月,在一份關於河北正定古城情況的報告上,總書記批示:“充分肯定近年來正定古城保護工作。要繼續做好這項工作,秉持正確的古城保護理念,即切實保護好其歷史文化價值。”

  習近平總書記還曾特別強調:“古建築的保護、傳統街區的保護,任何文物保護單位、文物保護點的保護,都需要有專門業務知識和掌握國家文物法規政策才能保護好”。

  這是在指明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高度的專業性、科學性、嚴謹性;文物的珍貴性和脆弱性。任何不科學、不嚴謹的非專業行為都會給文化遺產真實性、完整性的保存和傳承帶來無可挽回的損害,鑄成歷史的罪責和惡果。

  更具體的,習總書記倡導,並已成為中國國家戰略和國際社會交往中大事件的,“一帶一路”的理論與實踐體系,使得2014年中國、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報成功的世界文化遺產“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路網”愈發引人矚目;海上絲綢之路申報世界遺產,也已受到相關國家的關切,有的國家已在務實推進這一重大項目。

  對每個國家、每個民族而言,文化遺產都是激發愛國熱情、凝聚人民力量、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場所。而無論是陸地還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存在和繁榮,都是人類不同文明在和平共存,相互交融中繁榮進步的歷史見證,並啟迪和指引著當今世界格局的發展和變遷。古老的絲綢之路在當今世界被再認識、關注、尊崇、保護和發展,意義非凡。

  文化遺產事業關聯到國家和人類文明的發展,這種認識和推進為中國的文化遺產研究和保護工作開創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空間,也為世界文明的共存、共榮與進步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動力。這麼好的形勢,人們不禁會焦急,該怎麼落實呢?

  很明顯地,提高認識,是當務之急。上上下下,方方面面,都要重新認識文化遺產的屬性、價值、意義和作用,從而把“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善於繼承才能更好創新”(習總書記視察內蒙古時的指示)這樣的理念融入到自己的生活和生命中;也從而能夠領悟和牢記習總書記對一些地方將經濟發展和文物保護對立起來的行為提出的警示:“如果說以前無知情況下的不重視還可以原諒,那麼現在有認識情況下的不重視,那就是意識問題、政績觀問題。”

  文化遺產無可取代,也不可再生。這就需要一系列大大小小的法規、技術細則、實施規范、定額標准、保護規劃等等。需要相關的一步一步扎扎實實的工作和反復的驗證、修訂,不斷地完善,嚴格地、不間斷地、永續地監督和管理。

  文化遺產首先在於確認、爭取和賦予鄭重的身份。世界遺產,國保單位,各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點,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街區,傳統村落等不可移動文物,各種可移動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都首先需要被及時納入保護的行列。同時,又要特別注意確認身份之後日復一日瑣細卻又不容絲毫疏忽的管理、保養工作。要切實改變“只重申報,不重管理”的嚴重傾向。

  從宏大、持久、長遠的“一帶一路”,到數不清的具體、繁重、看似平凡的每一項遺產研究和保護工作,我們都能從習總書記的話語中找到方向、動力和辦法,體會到時代的期望、重托和鼓舞。而實現一個又一個具體的目標,還需要不斷地學習,需要務實求真動腦、動手去做,甚至是去拼搏;需要一個健康的人才培養、激勵和選用機制;需要公眾的參與和社會的監督……

  這一切的一切,還是要問,該怎麼落實呢?!

  有的同仁提出,要從解決文化遺產的管理體制入手,首先克服管理現狀的亂象。文物單位的所有權、管理權、使用權,有時還牽涉到“經營權”,這些“權”的問題,嚴重、敏感、復雜。術業有專攻,職能、趨向、利益、目標有不同,文化遺產單位的專業化管理和機制的確是個急迫且需要進一步解決的大問題。但可能需要檢視的一個方面是,文物部門自己管理的遺產單位,保護維修、監測管理等方面的狀況,是否都符合專業的屬性和要求?

  也有的同仁特別有感於習總書記讓文化遺產“活起來”這一振聾發聩的號召。這無疑也是一種深切的感悟和心得。對這一鮮活理念和方針的理解與貫徹,更加深度、廣博地使文化遺產、歷史文獻面向大眾,更好地服務和吸引更多的參觀者,展出更多的藏品,以及更好、更多地拓展有特征、有吸引力、有紀念或教育意義的文創產品等等,都會是重要的方面。另一方面,可能要特別關注如何從根本上克服過去的文物考古工作中,有些地方不同程度存在見物不見人,見人不見史,見史不見生動的社會生活的缺憾,讓文物考古進一步從簡單的年代、數據中走入實際的社會生活和變遷,從學者的案頭和電腦,融入大眾的視野和思索。要關注如何提升對文化遺產的诠釋和展示水平,把诠釋和展示也真正當作一門高深、精致、普及的科學和藝術工作,認真研究、設計,不斷完善提高。也如習總書記所說,“對待不同文明,不能只滿足於欣賞它們產生的精美物件,更應該去領略其中包含的人文精神;不能只滿足於領略它們對以往人們生活的藝術表現,更應該讓其中蘊藏的精神鮮活起來”。

  唯有通過多方面的努力,形成一種全社會懂史、重史,敬先祖賢人,愛家鄉國家,人人了解和珍惜已存世不多的文化遺產這樣一種局面和風尚,文化遺產可能才是真正“活起來”了。

  應當說,“活起來”不應當被理解為只是簡單、膚淺的“用”,更不能是隨意濫用。

  在這些方面,習總書記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關於絲綢之路歷史脈絡、現實意義和未來昭示的闡述,為文化遺產工作樹立了典范。

  專業理念和規則,會是領會和貫徹、落實習總書記所闡述的文化遺產指導思想和方針的又一核心要素。習總書記以不同的方式一再強調,“修舊如舊,保留原貌,防止建設性破壞”(新華網北京1月9日電)。真實性是文化遺產的生命線。不遵循文化遺產真實性理念和“最少干預”保護維修原則的趕工限時定量的“政績”工程和盲目熱情,“再現輝煌”式的重大舉措,不應該再出現在文化遺產保護領域。

  上述事項,件件重要。但落實的關鍵,可能首先還是隊伍的建設。

  從機關到每一個遺產的守護者、遺產工作的執業者、參與者,如果不能真正領會習總書記對文化遺產的關注,又怎麼能指望文化遺產的存失安危被系掛在每位責任人的心頭和一言一行中呢?如果沒有周細、廣博的專業知識、政策法規基礎和處理實際事務的歷練,沒有全球視野中的對比和辨析,又怎麼能擔當世界文明之林中中國文化遺產事業的繁重復雜任務呢?沒有使命感、民族心、鄉土情、業務素養、實干精神和道德操守,一切將淪為空談。

  我們憂心地看到文化遺產界近些年在日漸惡化的一些現象。

  有官員追求政績、目無法紀而拆舊建新的;有只用不修,不珍惜瀕臨殘損的歷史建築,卻熱衷於打造歷史再現輝煌的;有漠視日常保養管理,只熱衷大修、重建,過度干預的;新的隊伍成長緩慢,也缺乏有效的培養、選拔、激勵和保障機制;培訓、監測、管理,很多工作不同程度地流於形式等等。

  自己隊伍的不良風氣和缺陷如果不能盡快被糾正,將何以引領全社會保護文化遺產的大業?!又如何能糾正、克服社會上危害文化遺產的不正之風和錯誤行為?落實貫徹習總書記代表國家發布的文化遺產保護方針和一系列指示,有巨量的具體工作需要扎實努力地去完成,去逐步推進、加強和完善。很多時候,這種需求和形勢都被消弭於隊伍和機構的缺憾中。這種狀況讓很多以事業為生命的老一輩文物工作者痛心疾首,徒喚奈何。

  打鐵還需自身硬。因此,要盡快建立一支認識上真正領悟、專業精進、品德和作風改進、人員機構加強、嚴密制度保障的隊伍,要警惕對習總書記一系列重要指示的理解和貫徹很可能會像以往一些重大事件一樣,只成為再一次“學習”和“宣傳”的跟風運動。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