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工藝 >> 李劍:給文物“治病”的年輕人

李劍:給文物“治病”的年輕人

日期:2016/12/14 10:42:32      編輯:古建築工藝



 

李劍在使用儀器清理華光礁I號沉船的陶瓷片上的粘連物

 

  文物修復的手藝如果從中國古代的士農工商中的“工”算起,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然而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文物修復師常常是隱居幕後,默默耕耘,不為外界所知,但近日一部《我在故宮修文物》紀錄片的熱播,卻讓文物修復師紅遍大江南北。在海南省博物館,也有同樣一位從事文物修復的年輕人——李劍,這位90後的西北小伙子,在文物修復的行當裡默默耕耘,自得其樂。

 

  學藝從擦桌子掃地開始

 

  1992年出生的李劍家鄉在甘肅隴南,地處陝甘川三省交界之地,境內和周邊有很多文化遺存,境內的禮縣是秦宮故地。

 

  因為家在礦區,李劍從小就愛好收集一些好看的石頭,上初中時他對歷史最感興趣,同齡人都在玩電子游戲,他卻喜歡收集郵票和紙幣,父母和親戚的一些老證書老證券也被他悉數收入囊中。

 

  等到高中畢業報考大學時,李劍選擇了文物鑒定與修復專業,當時班裡20多個同學,大多都有相關的家庭背景,有的父母就是收藏家、書法家、文物修復師,像他這樣完全憑興趣去學這個專業的很少。“我爸爸和姥爺都是工程師,希望我能夠學習與工程勘探相關的專業,因此一開始家裡也不太同意我去學這行。”

 

  在入學後,李劍發現一個師兄下課後總是喜歡呆在工作室裡埋頭修復文物,他們幾個新入學的同學覺得新鮮,經常去瞧熱鬧,去得勤了,慢慢地開始打打下手。李劍的興趣也發生了轉變,從鑒定轉到了修復上面,覺得能夠學習和傳承一份手藝更加有意義。

 

  李劍主攻的方向是書畫裝裱和修復、古籍裝幀和修復,他說自己比較笨,學什麼都慢一點,剛開始刷紙總是出問題,課後就多練。曾經為了練拓印,他把自己關在房間拓了一個通宵,後來又接觸了陶瓷修復。因為勤奮好學,老師經常給他開小灶,大一的時候他已經著手修復真實的文物了。

 

  等到大二上學期,學校開設大師工作室,即由博物館退休的修復老專家開辦工作室,采取師承制方法教學。當時有幾位老師傅分別挑選了兩三個學生,李劍被挑到書畫修復組,“入門第一堂課是先學習擦桌子掃地,老師說你們如果連擦桌子的活都做不好,還是不要干修復這一行了。”

 

  師承制的教學非常嚴格,但老師告訴李劍他們,自己當年做學徒的不易,相比之下他們這幫後生已經算是幸運的了。

 

  嚴格歸嚴格,李劍說,這些老專家們毫無保留地把近四十多年積累的文物修復本領傾囊而授,引領他走進文物修復的廣闊天地。特別是老師們精益求精、一絲不苟的職業素養更是讓他受益匪淺,“大熱天中午,我們年輕人都想睡個午覺,70多歲老人就坐在那裡守著剛剛上牆的古畫,不斷噴水保濕,沒有一絲懈怠。”

 

  曾用3個多月復原粘成一團的畫

 

  在校期間李劍就參與了明汲古閣版《劍南詩稿》等明清古籍的修復,整理了上海市中醫文獻館一批近現代中醫古籍,參加了錢學森圖書館錢學森私人信箋、藏書、中英文手稿的仿真復制,參加上海測繪院古地圖修復等工作。他還考取了古文獻修復中級證書和書畫裝裱工中級證書。

 

  此外,他還多次到上海金山區博物館、甘肅康縣博物館等單位進行拓片制作,修復了宋磁州窯瓷枕、紅山文化陶罐、三彩陶俑等,復制了唐三彩女俑等文物,專業技能得到了很大提升。

 

  2013年5月,李劍進入海南省博物館工作,在出水文物保護修復實驗室工作,主要進行修復工作,和同事們一起保護修復了華光礁I號出水陶瓷器1000余件,鐵器100余件,以及館藏鐵炮、陶俑、畫像磚等文物,此外還幫助三亞、保亭等市縣博物館修復陶瓷器、石器等。

 

  李劍給記者看了一些他修復的作品前後對比照片,他特別提起其中一副清代的水陸畫。李劍說這幅畫雖然經濟價值不高,但卻使他記憶非常深刻,不僅是因為這是他獨立修復的第一件書畫作品,更因為畫送來的時候太過殘破,已經粘成一團,他用了三個多月的時間才一點點復原。

 

  李劍說這正是他愛好這一行的原因,修復完成後的那種成就感不是用言語能形容的。每件修復完的作品他都會拍照留念,沒人的時候自己拿出來看看,心裡會很高興。想著它們曾經只是歷史的碎片,湮沒在時間的洪流裡無人問津,而如今經由己手使得它們恢復往昔舊顏,苦點累點也就釋然了。

 

  李劍工作的時候很認真,特別是修書畫的時候,大氣都不敢出,他說你歎口氣,可能一片小紙片就飄走了。修復古籍字畫,真是片紙只字都不能丟,如果丟了一小點紙屑,上面正好有關鍵的一個點,那個字就變了,前後文的意思也發生了改變,古籍的學術價值也就破壞掉了。老一輩的人修古籍講究描欄補字,也就是把缺損的欄線用筆船重新畫上,把亡佚的字考證出來用相同字體再寫回去,但現在修復理念不斷進步,講究修舊如舊,這件事情也就漸漸沒人做了,文物修復只能是盡最大程度復原,而不是去創造。

 

  李劍來海南後主要是做華光礁I號出水瓷器、鐵器和船板的保護修復工作,也為其他單位修復了一些地契、地圖,參加了圖書館舉辦的文化遺產日古籍修復的展示活動,教授讀者如何做古籍線裝書,他性格本就沉靜,干這一行後就更愛靜了。“做文物修復就需要靜下心來,不能躁,很多老師傅都是默默無聞在博物館干了一輩子。”

 

  傳承傳統技藝和工匠精神

 

  李劍說自己是幸運的,當初班上有二十幾個同學,現在還從事這個行業的只有四五個,能留在這個行業,從事喜歡的文物修復工作,他自己感到很滿足。“文物修復師就是文物醫生,我們的工作就是給文物‘看病’,治好文物的疑難雜症,挽救瀕危的文物。”

 

  據國家文物局調查顯示,全國文物系統三千多萬件館藏文物中,半數以上存在不同程度的破損,接近兩成屬於損毀嚴重。而國內真正從事文物修復工作的技術人員,也就兩千多人。文物修復最大特點就是“慢工出細活”,耗時數年修復完成一件文物的例子,比比皆是。據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副院長詹長法估算,“以現有人員規模,要修復全部受損文物需要上千年”,這還不包括修復過程中,又產生新的待修品。

 

  我國文物修復行業長期存在著後繼乏人、傳統工藝瀕臨失傳,其原因是文物修復工作復雜、待遇低、較枯燥;同時文物修復耗時長久,社會認可度不高,參評職稱有一定限制,導致很多工作人員不願從事此項工作。2015年11月初,新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正式出版發行,文物修復師編入其中,也算是為這一職業真正定了名。

 

  據介紹,很多老師傅都是在博物館默默無聞干了一輩子,沒有向外界展示自己的機會,但是隨著時代的變化,年輕人進入這個行業,跟外界的交流更多一些。很多從事文物修復工作的年輕人在網上開了微博、微信公眾號,普及一些文物修復的知識,向外界展示這個行業。借著網絡自媒體的東風,古老的行業開始有了新的變化,褪去神秘的外衣,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接觸、了解文物修復。李劍說:“我們年輕一代有責任和義務去傳承這些傳統技術。”

 

  在李劍眼裡,很多老師傅已經到了無欲無求的境界,有一種堅守的精神在那裡。他也希望自己一輩子能這麼生活和工作,“用心去對待手中的每一件文物,拿起它的時候,這是跨越千年的對話,與器物產生共鳴,你會很沉靜,內心會很滿足。”

 

  李劍說,在現在這樣一個浮躁的社會裡,他並不是把它當作一項工作,他覺得靜下心來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是種享受。沾上了文物修復,他准備就這樣陷進去一輩子了。

(來源:海南日報)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