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到南社古村學習明清古建築美學

到南社古村學習明清古建築美學

日期:2016/12/15 1:21:30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南社古村位於廣東省東莞市茶山鎮,處於南社村樟崗嶺與馬頭嶺之間,榮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廣東最美麗鄉村”等稱號。古村位於東江之南,寒溪河之東的馬頭嶺與樟崗嶺之間,周圍有大片埔田,小山包種滿荔枝。村中心的長形水塘由四個水塘連成,其形似船。塘邊的古榕綠葉婆娑,傍晚百鳥歸巢,早晨眾鳥爭唱,一派朝氣蓬勃的新景象。古村始建於宋朝,已有800多年歷史。南社村擁有謝氏大宗祠,謝氏宗祠、社田公祠、晚節公祠等30座。
 

 身臨其境,觸景生情。來到南社古村,除了用畫筆勾畫古代農村民居生活的外部形態,還可以深入“靈魂地帶”,立地成為關於歷史建築的“大師”:一邊逛逛村,了解古村建築的內涵,一邊吹吹水,聽聞歷史人物故事。

 目的地描素

 一派古代居民生活景象

 南社古村位於廣東省東莞市茶山鎮內,南社古村占地11萬平方米,現存明清祠堂30座,古民居250余座,廟宇3座,古墓30多座,古井及古水塘40多口。南社古村保存古建築群的類型和數量之多,特別是明清祠堂的數量之多,各地少有,反映了明清時期廣府農耕聚落的建築風格和水平。吸引寫生者的主要是南社明清古村落,以村牆為界,村內以中間長形水塘為中心,俨然一派和諧的古代民居生活景象,由民居、祠堂、書院、店鋪、家廟、古榕、樓閣、村牆、古井、巷道、牌樓等構成的景觀看起來就是一幅具有濃郁珠江三角洲特色的農業聚落文化風景畫。


 畫中南社古村

 未破壞的明末清初建築較多

 在南社古村,難能可貴的是未破壞的明末清初的建築比較多,保留大量石雕、磚雕、木雕、灰塑及陶塑建築構件,具有較高藝術價值。謝氏大宗祠、百歲翁祠、百歲坊、謝遇奇家廟、資政第等是南社古建築群中的精品。

 學習明清古建築美學

 古民居布局以金字間和明字間為主,以光緒六年武進士謝汝镠家宅為典型代表。祠堂除謝氏大宗祠以三進布局外,各家祠、家廟則是以二進四合院落形式、廣府建築風格為主,同時也受潮汕、吳越及西方建築文化影響。這些都是難得一見的珠江三角洲明清古村落特征。

 比如始建於明崇祯十七年的古圍牆,以夯土或紅石做牆基,先後抵御了順治五年李萬榮等率眾七日的圍攻和康熙十年劉進的圍攻。不可錯過的還有謝氏大宗祠和百歲翁祠,謝氏大宗祠以三開間三進院落為布局,采用歇山屋頂,為東莞地區祠堂少見;百歲翁祠記載現存神台基座及碑座紅石雕刻,特別具有明代風格。

 歷史故事也可提供創作靈感

 除了建築的歷史美學可以研究,村子裡關於建築的歷史故事也為當地後來人所津津樂道,可提供創作靈感。

 百歲坊始建於明萬歷年間,傳說當時南社村的謝彥眷之妻超過一百歲,朝庭准予建祠,公祠命名為“百歲坊”,所以百歲坊的正面像牌坊一樣;謝遇奇家廟的主人是清同冶的進士,曾到新疆平亂,後任職總兵,回廣東後又任兩廣提督。清光緒二十七年為紀念他而建家廟。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