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工藝 >> 遵祖訓守承諾 仁壽虞丞相墓第14代守墓人接班

遵祖訓守承諾 仁壽虞丞相墓第14代守墓人接班

日期:2016/12/14 10:51:08      編輯:古建築工藝

 

 

宋克成將祖傳長刀交到幺兒宋建彬(右)手中。

 

  3月29日,眉山市仁壽縣虞丞鄉丞相村,86歲的宋克成拿出一把四十厘米長的祖傳長刀,交到幺兒宋建彬手裡:“把刀拿好,把墓守好。”

 

  一天前,從樂山犍為縣遠道而來的虞氏後人,將一面寫有“護陵千百載僅為一諾,感恩萬萬重永志銘心”的錦旗,送給了宋克成。宋克成高興地向虞氏後人推出了自己的小兒子宋建彬:“以後就是他守了,大家放心。”

 

  1930年,宋克成出生在仁壽縣虞丞鄉一個普通小村裡,17歲時,宋克成遵從家人意願,成為南宋丞相、抗金名將虞允文的守墓人,至今已經69年。宋家守護虞允文墓已經八百多年了,宋克成是第十三代。

 

  兩個月前,47歲的宋建彬終於答應父親,辭職回家,安心成為第十四代守墓人。“這兩個月守得還可以,晚上狗叫我都沒起來了。”宋克成笑著說。祖先被選定

 

  宋家世代 守墓800多年

 

  虞允文(1110—1174),字彬甫,四川仁壽人。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1161),在采石(今安徽馬鞍山市)發生了宋、金水陸大戰。金國皇帝完顏亮經過長期謀劃,遣兵六十萬,兵分四路南下,意圖一舉滅亡南宋。就在南宋社稷危在旦夕之際,南宋抗戰派官員虞允文挺身而出,指揮不到兩萬人的宋軍與金兵決戰,以弱勝強,以少勝多,於采石江面大敗完顏亮。後人曾有“偉哉虞公,千古一人”的贊譽。

 

  記憶中,宋克成的長輩曾告訴他,虞允文並不是像書中記載的病死成都,而是被奸臣陷害而死。後宋孝宗念其忠誠,就在虞允文的家鄉仁壽選地,修了48座墳,其中一座為虞允文墓,其他則為假墓。機緣巧合下,宋克成的祖先被選定為守墓人,宋孝宗賜其20畝土地,並許諾:一不抓丁,二不完稅。

 

  仁壽縣文管部門負責人介紹,虞允文墓已有800多年歷史,以及宋家世代守墓,這兩點都得到史料肯定的,在當地人盡皆知。但守墓時間是否有800多年,是否有13代,還不敢確定。不過,從仁壽縣志上可以查明的是,清末時,宋家便在為虞允文守墓了。這樣算來,宋家守墓至少有上百年歷史。

 

  宋克成說,曾經有很多人來拜祭過虞丞相墓,他聽其中有人說,宋克成已經是第33代。“我也搞不清,我所知道的,我是第13代。”17歲那年,宋克成遵從了父母的心願,成了第13代守墓人。60年守墓人

 

  三次想離開 最後還是留下

 

  宋克成覺得,母親選擇自己傳承守墓,有兩個原因:一是大哥在當武裝部長,二哥有手藝;二是自己在兄弟三人中,最老實。

 

  但宋克成並不像母親想的那樣,甘願守墓。他曾多次想要離開。第一次,宋克成考上了中學,但母親以學費太貴,拒絕了他的讀書請求。第二次,抗美援朝打響,宋克成果斷報名,但身為武裝部長的大哥,再次將他拒絕。第三次,宋克成想到工廠當工人,在家人的干預下,他又失敗了。

 

  後來宋克成和比自己小6歲的李正南成親,有了孩子。歲月的磨砺、家庭的責任,他漸漸放棄了許多想法,安安心心成了守墓人。

 

  60多年間,兩老口迎來送往,不僅接待了成千上萬的掃墓人,還和盜墓賊斗智斗勇。

 

  其中最廣為人知的一次發生在16年前。1999年5月7日凌晨,一伙盜墓賊仗著人多勢眾來盜墓。宋克成讓老伴去向村主任報告,自己提起火藥槍與盜墓賊對峙。趁天黑,宋克成朝空中放了一槍,盜墓賊聽到槍聲撒腿就跑,其中5人被村民逮住,扭送派出所。

 

  60多年來,為了守好墓地,宋克成一輩子唯一一次出遠門,是在2000年去河北看大女兒。因擔心墓地安全,只待了5天,宋克成就匆匆回家。傳家族祖訓

 

  勸說5年 幺兒終於接班

 

  “當初要是我去當了兵,現在工資應該還不錯吧。”時至今日,宋克成還是有些遺憾,年少的願望未曾實現。不過和理想相比,宋克成心裡印記更深的,還是母親反復念叨的祖訓:宋氏不絕,守墓不止。

 

  2011年,年過八旬的宋克成,患上了肺氣腫、氣管炎,他深感不安,擔心兒子中沒人接班,違了祖訓。小兒子宋建彬品行端正,為人老實,正是14代守墓人的不二人選。

 

  2011年,舉行了莊嚴的儀式後,時年42歲的宋建彬結束打工生活,接過父親手中的火藥槍,成為了虞允文墓新一代守墓人。交槍時,宋克成將祖訓鄭重傳給兒子:宋氏不絕,守墓不止。他還告誡兒子:“既然要守墓,就要甘受孤獨,樂於清貧。要牢記祖訓,信守諾言。以前我也想過出去,但還是堅持下來了。你也要牢記我們的祖訓和家規,不要胡思亂想,好好傳承下去。”

 

  但現實的壓力也擺在一家人面前,守墓沒了收入,宋建彬的積蓄用得很快。宋建彬有兩個女兒,一個未嫁,一個還在讀書。不到兩年,宋建彬離開墓地,前往百裡之外的汪洋鎮打工,包吃包住,一天一百元。宋建彬的想法很簡單:掙夠了錢,就回來守墓。

 

  2015年,宋克成的肺氣腫愈發嚴重,進醫院輸了好幾次液。正在他不安之時,眉山市委書記李靜、仁壽縣委書記冉登祥到虞丞相墓調研,答應給他建好房子,解決基本生活。

 

  今年過年前,宋克成一家搬進了一樓一底的小洋房,徹底告別了以前的老房子,宋建彬也從工地辭了職,回家安心守墓。當地政府占用了宋家的土地,每年將給予6000多元的補償,每個月還會給宋家1000元垃圾清掃費,加上父母的社保和種田收入,可以保障基本生活。    

 

  對話宋建彬

 

  希望6歲的孫子能傳承

 

  記者:這次回家守墓,還會再離開嗎?

 

  宋建彬:不會了,這次回來就安安心心的。以前是經濟負擔重,現在房子修起了,大女兒已經嫁人了,小女兒也工作了,可以守了。

 

  記者:會不會覺得守墓枯燥,以後堅持不下去?

 

  宋建彬:我以前出去過,覺得外面不安逸,還是屋頭好。

 

  記者:在外面打工有沒得什麼興趣愛好?

 

  宋建彬:我不抽煙不喝酒不上網,以前在外面喜歡打牌,打麻將斗地主都要來,現在不打了,沒得人和你打,也沒得心思打。

 

  記者:每天做些什麼?無聊了怎麼辦?

 

  宋建彬:白天打掃衛生,晚上狗叫了就起來看看。如果沒得事,就去栽點紅苕、果樹。以後我還想開個農家樂,賣點豆花飯,我還買了三桌機麻。

 

  記者:將來你老了以後誰來接班?

 

  宋建彬:我離過婚,後頭找了一個老婆,她帶了一個孫兒過來,現在6歲了,我們現在教育他,以後希望就是他來守,從而讓“牢記祖訓,信守承諾”的家風一直傳承下去。

(來源:華西都市報)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相關文章
    没有相关古代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