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栱解析 | 明清北京官式建築角科斗栱形制
日期:2016/12/14 10:42:08   編輯:古建築工藝宋《營造法式》定義了“列栱”的概念,“凡栱至角相交出跳則謂之列栱”,列栱僅見於轉角鋪作,明清稱為角科。
斗栱是中國古代建築形制最復雜的部分,而列栱又是斗栱中形制最復雜的部分。其具體形制為:泥道栱與華栱出跳相列,瓜子栱與小栱頭出跳相列(平坐層之瓜子栱與華栱栱頭相列),慢栱與切幾頭相列,角內足材下昂造即與華頭子出跳相列,令栱與瓜子栱出跳相列。轉角鋪作正出與斜出跳頭上的橫栱,如在鋪作身內相連,需在中心刻出栱頭,稱為做鴛鴦交手栱,“凡栱至角相連長兩跳者,則當心施枓,枓底兩面相交,隠出栱頭,謂之鴛鴦交手栱”。
明代角科斗栱盛行的鴛鴦交手至清代中期徹底消失,在角科斗栱的斜跳上,明初出短翹,明中期出半支橫栱的短翹,同時明代亦存在少數搭角鬧昂做法,清雍正以後,搭角鬧昂徹底取代短翹。明代的昂嘴為弧形,清代為馬蹄形。
以下從《營造法式》及唐代以來的建築實例中提煉出三組角科形制:斜跳搭角、昂嘴形狀和橫栱連身,各組形制的分型如下:
(一)角科塔角形制類型
(二)昂嘴形制類型
(三)角科橫栱連身做法基本類型
L1 橫栱不相連(僅見與唐、五代和宋、遼中前期實例)
L2 橫栱連身做鴛鴦交手栱
L3 橫栱連身隱刻鴛鴦交手(此型在本文標尺中未見,但在見於午門部分亭閣)
L4 橫栱連身但不做鴛鴦交手
(四)北京現存角科實例
01 北京孔廟先師門角科
02 北京社稷壇大殿角科
03 北京東岳廟瞻岱門角科
04 北京大慧寺大殿上檐角科
05 北京太廟戟門角科
06 故宮午門西南角閣角科
07 故宮午門東北角閣角科
08 故宮樂壽堂頤和軒角科
09 北京都城隍廟角科
本文節選自《故宮博物院院刊》2013年第一期(有刪減)
來源: 山西省文物技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