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烏商人轉行愛上古民居修復讓村子恢復傳統味道
日期:2016/12/14 10:51:34   編輯:古建築工藝
一個完好保留著傳統格局和古代建築的村落,承載著歷史的記憶,見證著社會的發展。事實上,每個村子都有一個美麗的傳說,都有自己的傳統印記,只不過,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我們忽略、破壞了它們。幸運的是,不管在哪裡,總有這麼一批人,他們一直默默守望著這些傳統。
100個小景點提升村莊文化內涵
一段黛瓦覆蓋的圍牆,兩座渾厚的門樓,幾處磨盤堆砌的花壇,還有那矮牆上完全仿古的雕菱花窗……走進李祖村,就感覺這是一個有傳統有故事的村莊。
據村民介紹,在李祖村,這樣的小景點有100處。這些創意和建設,都出自當地一位古民居收藏與修復師傅譚洪桂。
李祖村是義烏市後宅街道最偏遠的山村之一,是義烏西北部的“山裡窩”。去年5月中旬,李祖村被列入“義烏市美麗鄉村精品村”建設培育對象。村裡將建設重點鎖定在如何提升文化內涵上,包括充分挖掘村裡的傳統文化、引進村外的文化設施,期望通過充實文化,來增強李祖村的魅力。其中,充分挖掘村莊傳統文化的任務就交到了譚洪桂手裡。
李祖村確實是一個有著許多故事的老村子,村後有一條與抗倭名將戚繼光有著深厚淵源的“戚宅嶺”古道,村裡還有10多幢古民居、老建築,開過“方太興隆記”“方太興成記”等店鋪。經過多天考察後,譚洪桂有了主意,在村裡新建和恢復100個小景點,讓青山綠水的李祖村,顯現出江南園林村落的典雅和古樸厚重感,從而體現出李祖村的傳統特色。他說:“古村的修復,既不能完全遷就現代物質生活需求而改變黛牆灰磚,同時又必須揣摸過慣現代生活的城裡人的消費心理,滿足人們對傳統文化審美情趣的要求。”
為了建好這100個小景點,譚洪桂特意運來自己收藏積累的石頭、木頭和瓦片。這些可是他13年來跑遍大半個中國搜羅到的好東西,比如從江西明朝古民居上拆下來的磚瓦和梁柱、椽條。也正因此,雖然這些小景點很多都是後來建設的,看上去卻沒有違和感,好像它們原本就屬於這裡一樣。春節裡,不少游客慕名前來游玩。
14年的守望迎來古民居的春天
今年63歲的譚洪桂是黃宅村人,小時候家境貧困,小學畢業時正巧碰上“文革”,只好辍學回家務農。改革開放之初,黃宅村附近不少農民卷起褲管,上田經商辦廠,老譚也受聘到服裝廠上班。後來,他闖蕩上海灘,在物流行業打拼。2002年,走南闖北的譚洪桂看到各地農村隨著一排排樓房平地而起,一幢幢承載著記憶的老房子卻消失了,深感可惜。
“那時候,我也不懂什麼文化內涵,只知道老百姓居住的許多傳統建築,十分耐看,特別是那些精美的雕刻、架構十分精密的梁柱,真是越看越好看。”譚洪桂說,就這樣,他冒出了一個想法,要把這些好看的房子留下來。“如果你們決定把它們拆了,那就賣給我吧。”譚洪桂把做生意賺的錢都用到了收購瀕臨拆除的古民居上。譚洪桂當時的想法很簡單:“讓我這個只有小學文化的農民做一回傳統古民居的‘倉庫保管員’吧,說不定哪一天人們又會想起這些古老的建築。”
幾年後,譚洪桂收集了5幢古民居。家裡房子不夠堆放,就租房子堆放。他還四處收集被遺棄的各種石頭——磨盤、石臼、石頭門檻、石雕牛羊、石頭門柱等,買回來,運回家收藏著。
如今,譚洪桂已經成為這方面的“專家”。“明朝的建築,特別是雕梁畫柱,線條簡潔,結構緊湊;而清朝的,則復雜得多……”只要說起古民居,譚洪桂就侃侃而談,從安徽,講到江西、福建,再講到浙江,還講到上海一些收藏家對古民居修復利用中的誤區。他說:“我已經入迷了,我願意做一個傳統文化的‘守望者’,直到傳統古民居再次發揚光大。”
經過多年的守望,譚洪桂終於等到了古民居的春天。2010年,佛堂鎮開建“佛堂古民居苑”,一些業主認同譚洪桂對古民居的見解,請他去主持修復工程。從那以後,譚洪桂就轉行,一心一意做起了古民居修復和收藏。
志同道合的古民居愛好者
譚洪桂發現並結交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古民居愛好者,他們都是農民,曾經做過生意。不知不覺間,在義烏,不少商人已轉行古民居收藏與修復。
今年64歲的黃偉慶與老譚同村,是老譚的泥水匠搭檔。在黃偉慶家,最多的就是畫在掛歷上的圖紙,還有兩本翻舊了的《義烏家園文化》和《義烏古建築》。這些圖紙都是黃偉慶畫出來的。黃偉慶曾經在建築企業當泥水匠學徒工,學會了看房屋建築的圖紙。有空的時候,黃偉慶經常盯著村裡的老房子,思考它們的結構,畫圖紙。黃偉慶對自己很有信心,他說,只要譚洪桂一說,他很快就可以畫出各種圖紙。
嶺腳村的方鴻興是一個木匠,今年64歲,也只有小學文化。方鴻興最早學木工,後來在一家絲毯廠干過圖案設計,近些年來,方鴻興將木工與繪畫設計合二為一,開始自己設計單幢古民居的結構圖。在他家的牆壁上有一幅平面圖,那是他正在設計的一幢大宅子,占地1萬多平方米,光柱子就有1044根。方鴻興說,他最大的願望是能夠將這幢自己設計的房子落地,成為現實。
“我很感謝這些搭檔,正是因為有了他們,守望傳統文化的理念才能轉化成實體的建築物。”譚洪桂說,“現在,隨著美麗鄉村的建設,村莊的傳統文化越來越受到人們重視,以後,像我們這樣轉行從事古民居修復和收藏的人會越來越多。”
(來源:浙江文物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