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留住了歷史,卻沒引來游客
日期:2016/12/15 16:27:13   編輯:古代建築兩名村民從石屋間的古街巷走過。依山而建的石屋是井塘古村的精髓所在。 本報記者 董钊 攝
一個剛下過雨的清晨,幾名外地游客來到井塘游玩。如今,井塘古村對游客的吸引力遠遠沒有達到景區管理人員的預期。 本報記者 董钊 攝
井塘新村的生活與普通村莊無異。本報記者 董钊 攝
本報記者 董钊
現在的井塘人,依舊懷念祖祖輩輩居住在玲珑山古村的日子。近四十年來,他們陸續離開山間石屋,遷往山腳下的開闊地。他們的家門口不再是蜿蜒的石板路,取而代之的是柏油鋪設的新街巷。
長達600年的風雨承襲,井塘古村最終遠離了喧鬧,開始獨守漸行漸遠的歷史。進入21世紀後,古村開發的腳步明顯加快。怎樣才能留得住游客,又留得住傳統?這是古村開門納客面臨的第一道難題。
群山中隱居的景區
井塘古村是一個具有明代民居典型風貌特征的古村落。從青州市區驅車15公裡來到古村,村落“隱居”在群山之中。
7月11日,持續幾日的細雨,讓井塘古村原有的綠色顯得更加濕潤青翠。
和其他古村落一樣,井塘古村走到今天,旅游開發似乎是不可逾越的階段。
去年9月,作為第12屆中國(青州)花卉博覽交易會重要活動項目之一,明代井塘古村正式開門納客。
井塘村保存著大量完好的明代建築,並以明朝衡王女婿吳儀賓的七十二古屋為中心,形成了以張家大院、吳家大院、孫家大院為布點的風格獨特的古民居建築群。
7月11日上午,臨朐人王路和五六位外地朋友結伴,漫步在濕滑曲折的石板狹道上。近兩年來,這是他接待外地朋友的主要方式。
景區入口處,劉小雲和另外兩位同事站著閒聊幾句,偶爾有外地游客到來,會提醒他們別忘了買票。景區比較冷清,多數時間,劉小雲和她的同事靠學習來打發。
從古村口拾級而上,一段長長的甬道延伸至人家深處,路面甚至有些陡峭。而一路迂回轉折,步行大約一小時後,就到了村民的新居住區。
這裡離古村不算遠,人們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陸續遷離村子,到山下西北側居住,如今這裡新瓦房林立。這裡地勢更為開闊,與古村裡僅可供兩人錯肩而行的狹窄巷道截然不同。
雖然環境幽靜,但是村民數百年來克服著生活上的不便。“古村的街道連地排車都沒法過。”村黨支部委員孫好平穿行在新居住區,指著一戶人家門口停放的汽車,“生活富裕了,總得有個停車的地兒。”
世外桃源的記憶
古村裡已經很久沒人居住。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村裡人陸續搬往更靠近通往市區道路的地方。留在村民腦海裡的,唯有記憶。
井塘村至今流傳著“衡王嫁女”的故事。明代衡王是嘉靖的兄長,封地青州,有三個女兒,其中一個女兒與井塘村人吳儀賓結緣。村裡人至今相信,是這段平民與皇族的婚戀,給這個村帶來福音。
井塘以“井”得名,井水四季不枯。在孫好平成年之前,他和伙伴們一直生活在古村裡。至今讓他津津樂道的仍是,當初伙伴們的嬉鬧和鄰裡的和睦。
在夏季干旱時,周圍村莊的人都聚攏到井塘,這裡的井水依然清冽。孫好平和伙伴們則盡情地在村裡捉迷藏、捕鳥。
那時候的井塘熱鬧非凡,留存數百年的古井養活著周圍幾個村子的人,人們在往來打水的過程中說笑。距古井不遠處是古村的關帝廟和戲台,逢慶典日,香火極旺。
如今的井塘古村與村民居住區幾乎完全分隔。這也讓井塘古村的保護與開發,和其他古村落相比,保持著自己特有的優勢——搞旅游開發可以不受村莊現代生活的影響和制約,居民原本安靜的生活也不會因游客的增多而受到過多打擾。
要保護的村落和技藝
7月12日上午,一行人走在古村的一段甬道上,腳下的石板路剛剛被修整。青州市政協副主席孟慶剛,正和村支部書記吳道光等人研究著石板怎麼鋪砌,才能更接近歷史原貌。
孟慶剛還有一個身份,是井塘古村旅游項目工程建設指揮部指揮。
對於一直熱衷並致力於古村開發的孟慶剛等人來說,古村的旅游剛剛起步。從2011年5月18日起,青州市正式決策開發井塘古村,成立了井塘古村旅游項目工程建設指揮部。目前已投入擴修了兩條通往景區的道路,修建了新的停車場,進行了水庫防滲處理,按原樣修復了五處民居大院和村內道路。“現在景區基本具備了對游客開放的條件。”
吸引游客來到這裡的最大看點,是依山而建的棟棟石屋。在地勢陡峭的街巷兩側,這些石屋猶如“插”在斜坡上,數百年紋絲不動。從建築手法和用材看,所建房屋、圍牆、道路全部就地取材,用當地所產的青石干砌。
“但凡年過55歲的老人,基本都會建房的手藝。”孫好平說。2009年,山東省公布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井塘村的石砌民居建築技藝名列其中。
擁有這項技藝的人如今也難以施展拳腳。“連計量單位都不一樣了,尺寸和米換算起來總是那麼麻煩,年輕人沒人學這個。”
現在,針對古村典型建築的修復仍在進行。
留住游客還是留住歷史
孟慶剛認為,在保護與開發的問題上,如何尋找到平衡點,是決定井塘古村前途的關鍵。
近年來,古村被一些開發商看中,想要進行房地產開發,被孟慶剛攔了下來。“沒有進行好的規劃就開發,容易把祖宗留下來的東西破壞掉。”
孟慶剛的專家朋友,包括中國民俗學會副會長葉濤。7月12日,葉濤在井塘古村景區門口,拿著相機反復拍照。近10年來,葉濤數次來到這裡調查。
葉濤認為,即便放在全國范圍內看,這裡也是民風民俗保存最為完好的村落之一。“現在有些村落,在長年的旅游開發中,將民風民俗作為賣點,失去了原來的味道。”
如今在井塘新村,為了迎接更多的外地游客,已經有四戶人家開了農家樂。22歲的吳海軍在家做起了大廚,而他的同齡人,大多都已外出務工。
“現在的生意很不好,多是街坊四鄰訂菜訂飯,以後可能會好些。”吳海軍說。
33歲的吳紅軍算是村裡闖出名堂的。在新村,他的院落裡有幾間冷庫,他把家鄉的特產山楂銷往天津,許多鄰居是他的加工戶,形成產銷一條龍。
“大家的日子都過得好一點,才是硬道理。”吳紅軍認為,在種植加工和搞古村旅游兩者間,種植加工是帶領大伙致富的路子,而古村旅游要搞起來,需要太長時間。
按照當地規劃,青州市將以井塘古村為龍頭,打造玲珑山·井塘古村落原生態文化旅游區,將井塘、張家峪、南闫三個村以及玲珑山全部納入景區開發。 “通過衡王嫁女的古道將其連成一片,使景區面積達80平方公裡,全面開發其生態和歷史文化資源,配套旅游設施,提升旅游產業檔次和水平,打造一流的完整原生態古村落遺址。”孟慶剛這樣介紹。
“但現在這裡遠遠不能吸引人。”孫好平說,很多人來到這裡看了看,覺得不值,說“上當了”。
怎樣既能留住游客,又能留住歷史余味,井塘古村還在摸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