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鎮一面 古鎮的魂在哪裡?有嚼頭才能留住客
日期:2016/12/16 18:45:54   編輯:古代建築“雙桂鎮擁有全省少見的行業性會館(棉花會館),已有的3個會館保存都比較完整,旅游開發價值很大。”
近日,南充市嘉陵區旅游局負責人告訴記者他們的構想:把雙桂古鎮建成新5大旅游區之一———嘉陵江生態文化旅游區的重要景點。記者還了解到,南充市高坪區的青居鎮、儀隴縣的馬鞍鎮,都已被納入當地的開發計劃。南充人希望,古鎮旅游能夠成為其旅游業的搖錢樹。
無獨有偶,雅安已將上裡古鎮二期開發納入規劃中,邛崃市茶園鄉正規劃牽手一江之隔的大邑縣新場鎮共同打造川西古鎮水鄉……借打造古鎮發展旅游業成為越來越多地方政府的共識。
但奇怪的是,與各地的開發熱情相反,旅游界為游客所推薦的四川古鎮名錄,僅有郪江、孝泉等10余個,其中為游客所認可和廣泛接受的更是屈指可數,剩下的百余古鎮都到哪去了呢?它們的現狀如何?開發進行得怎樣?
現狀:無米為炊
嘉陵區旅游局有關人士告訴記者,當地從7月就籌備開發雙桂鎮,但時至今日,仍處於“待開發”狀態,“以當地目前的財力,要政府全部出資開發很困難,招商引資吧,人家覺得風險較大。”與雙桂的情況類似,青居鎮、馬鞍鎮都還處於“等米下鍋”的階段。省建設廳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古鎮利用難度偏大的最主要原因是開發能力弱,類似南充的情況不在少數。
如何構建起有效的資金渠道,是古鎮保護和開發需破解的第一個難題。對此,省建設廳有關人士認為,省市縣三級財政應考慮將歷史文化名鎮的保護和開發資金納入財政預算,建立“保護”和“開發”兩個項目,政府補貼、稅費優惠、銀行貸款、社會籌建、招商引資、居民集資等多管齊下,多元融資,“旅游部門在進行景區招商引資,尤其是面向省外招商引資時,應有意識地推介我省古鎮資源及其開發前景。”
問題:都一個樣
“古鎮,不就是有些古建築,有些文化名人……哪裡還不都一樣?”成都市民趙先生的觀點帶有一定的普遍性,“甲古鎮與乙古鎮到底有哪些不同”,能明白說出來的人並不多。省建設廳對全省50多個古鎮進行的調查顯示,古鎮的個性和風貌急遽衰減,區域內雷同模式多,差異化產品少,部分地方在進行開發時囿於“幾個小溝、幾條古街”,甚至對古鎮原有風貌進行改建,造成“千鎮一面”。
“無差異化產品是旅游業發展的大忌”,事實上,按照概貌歸類的方法,我省古鎮可劃為山水風光型、碼頭驿站型、文化名人型、特殊背景型(因社會變遷、歷史原因或重大事件,使當地留下特殊內涵的思想文化價值,如因中國古代“二十四孝”所說姜氏一門三孝而得名的孝泉鎮)以及民族風情型。
業內人士認為,要解決“千鎮一面”的問題,首先要“規劃先行”,在規劃時就要深入研究當地特色和文化,注意差異性,強調對名勝古跡、古建築、古街區的整體保護等。“這個規劃也應該包括旅游商品的開發,應結合當地地域特色。”開發在先的黃龍溪古鎮就是依托“碼頭驿站型”特色,提出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千年水碼頭”。
難點:有形無魂
成都周邊的洛帶、平樂古鎮等創下了“十一”期間游客20萬人次,旅游收入2000-3000萬元不等的佳績。但一些專家認為,一些先期開發的古鎮要更上一層樓、後期開發的古鎮要後來居上,“靈魂”打造是當務之急。
在不少人心目中,古鎮的保護與開發重點都落在對古建築、古街道的修復與改造上,而對古鎮民間流傳下來的生活方式、傳統技藝等則多少忽略了,“其實這些非物質的傳統文化才是古鎮最寶貴的遺產,才是古鎮的魂。”省社科院研究員蔣華東認為,保護古鎮,必須是把有形物質和無形非物質遺產放在同樣的高度,甚至把非物質的放得更高。
一些古鎮上,賣的、玩的全是引進的、臆想的,沒有一樣是自己的東西,僅憑外觀而贏得的火爆是難以持久的。他建議,應原汁原味地將古鎮居民的傳統習俗、生活形態等非物質遺產保護下來,下大力氣保留挖掘傳統工藝,重現傳統工藝的作坊、流程,這樣,古鎮才有看頭,有嚼頭,才能留得住客。本報記者黃玲編輯:官泳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