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工藝 >> 古建今釋●木框架結構建築

古建今釋●木框架結構建築

日期:2016/12/14 10:47:04      編輯:古建築工藝

中國建築為東方最顯著的獨立系統,淵源深遠,而演進程序單純,歷代繼承,線索不紊,而基本結構上又絕未因受外來影響致激起復雜變化者。

在原則上,一種好建築必含有以下三要點:實用;堅固;美觀。實用者:切合於當時當地人民生活習慣,適合於當地地理環境。堅固者:不違背其主要材料之合理的結構原則,在尋常環境之下,含有相當永久性的。美觀者:具有合理的權衡(不是上重下輕巍然欲傾,上大下小勢不能支;或孤聳高峙或細長突出等等違背自然律的狀態),要呈現穩重,舒適,自然的外表,更要誠實的呈露全部及部分的功用,不事掩飾,不矯揉造作,勉強堆砌。美觀,也可以說,即是綜合實用、堅穩,兩點之自然結果。


清代一座廳堂建築的結構模型

結構上細部樞紐,在西洋諸系中,時常成為被憎惡部分。建築家不惜費盡心思來掩蔽它們。大者如屋頂用女兒牆來遮掩,如梁架內部結構,全部藏入頂篷之內;小者如釘,如合葉,莫不全是要掩藏的細部。獨有中國建築敢袒露所有結構部分,毫無畏縮遮掩的習慣,大者如梁,如椽,如梁頭,如屋脊;小者如釘,如合葉,如箍頭,莫不全數呈露外部,或略加雕飾,或布置成紋,使轉成一種點綴。幾乎全部結構各成美術上的貢獻。這個特征在歷史上,除西方高矗式(Gothic)建築外,惟有中國建築有此優點。

 

 

關於中國建築之將來,更有特別可注意的一點:我們架構制的原則適巧和現代“洋灰鐵筋架”或“鋼架”建築同一道理,以立柱橫梁牽制成架為基本。現代歐洲建築為現代生活所驅,已斷然取革命態度,盡量利用近代科學材料,另具方法形式,而迎合近代生活之需求。若工廠,學校,醫院,及其他公共建築等為需要日光便利,已不能仿取古典派之壘砌制,致多牆壁而少窗牗。中國架構制既與現代方法恰巧同一原則,將來只需變更建築材料,主要結構部分則均可不有過激變動,而同時因材料之可能,更作新的發展,必有極滿意的新建築產生。

 

 

 

 

 

 

再輝煌的歷史,嫣然已成為過去,國內部分城市在非理性的情況下強拆一些老建築,我們是否可以考慮下,是不是有些老房子,可以用現代的手法重新诠釋那些歷史?下面,我們展示一些現代建築大師們在木框架建築中的理解。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