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工藝 >> 【交流學習】——榫卯

【交流學習】——榫卯

日期:2016/12/14 10:47:13      編輯:古建築工藝

榫,剡[yǎn]木入竅也。俗謂之榫頭。亦作筍頭。

榫卯是在兩個木構件上所采用的一種凹凸結合的連接方式。凸出部分叫榫(或榫頭);凹進部分叫卯(或榫眼、榫槽),榫和卯咬合,起到連接作用。組合可有效地限制木件向各個方向的扭動。榫頭伸入卯眼的部分被稱為榫舌,其余部分則稱作榫肩。這是古代中國建築、家具及其它木制器械的主要結構方式。榫卯起源

榫卯結構起源非常早,距今約7000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遺址屬於新石器時代,就發掘出了大量的結合完好的多種式樣的榫卯結構遺物,可以說是我國木構技術史上一件偉大的發明!

榫卯類型

榫卯種類很多,形態各異,這些種類和形狀的形成,不僅與榫卯的功能有直接的關糸,而且在木構件所處位置,構件之間的組合角度,結合方式,以及木構件的安裝順序和安裝方法等,均有直接的關糸。

一 按結合作用,分為三大類型:

1 、面與面的接合,也可以是兩條邊的拼合,還可以是面合。“槽口榫”、“企口榫”、“燕尾榫”、“穿帶榫”等。2 是作為“點”的結構方法。主要用於作橫豎材丁字結合,成角結合,交叉結合,以及直材和弧形材的伸延接合,如“格肩榫”、“雙榫”、“雙夾榫”、“勾掛榫”、“锲釘榫”、“半榫”、“通榫”等等。

格肩榫

在方形豎材的交接中,一般以格肩榫相接,格肩榫又可分為大格肩榫和小格肩榫。格肩榫榫頭在中間,兩邊均有榫肩,故不易扭動,堅固耐用

勾掛榫

霸王枨與腿的結合部位通常使用勾掛榫,霸王枨的一端托著桌面的穿帶,用木銷釘固定。下端交帶在腿足中部靠上的位置,榫子下的榫頭向上勾,腿足上的枨眼下大上小,且向下扣,榫頭從榫眼下部口大處插入,向上一推便勾掛住了下面的空隙。產生倒勾作用。然後用楔形樣填入榫眼的空隙處,再也不易脫出,故曰“勾掛榫”。3 是將三個構件組合一起並相互連結的構造方法,這種方法除運用以上的一些榫卯聯合結構外,都是一些更為復雜和特殊的做法.如常見的有“托角榫”、“長短榫”、“抱肩榫”、“粽角榫”等。粽角榫

棕角榫因其外形像粽子角而得名,從三面看都集中到角線的是45度的斜線,又叫“三角齊尖”。多用於框形的連接。另外,明式家具中還有“四平式”桌,其腿足、牙條、面板的連接均要用棕角榫。

二、按榫卯功能,分為六類(以木構建築為例)

一、固定垂直構件的榫卯

古建大木中的垂直構件主要是柱.柱子可分為落地柱和懸空柱兩類.落地柱即柱腳直接落在柱頂石上的柱子,如:金柱、中柱、山柱都屬此類.懸空柱即指落腳在梁架上或被其它構件懸空挑起、摔起的柱子.如童柱、瓜柱、雷公柱等,都是懸空柱.這些垂直構件,不管處於在什麼部位,都需要用榫卯來固定它的位置,於是就產生了用於柱上的各種榫卯.

(一)管腳榫

固定柱腳的榫,用於各種落地柱根部,童柱與梁架或墩斗相交處,也用管腳榫.它的作用是防止柱腳位移。

 

(二)套頂榫

套頂榫是管腳榫的一種特殊形式,徑寸都遠遠超過管腳榫(相當於管腳榫的加強版),並穿透柱頂石直接落腳於磉墩(基礎)的長榫,常用於地勢高﹑受風荷較大的建築物.它的作用在於加固建築物的穩定性。(三)瓜柱柱腳半榫

與梁架垂直相交的瓜柱(包括金﹑脊瓜柱﹑交金瓜柱等),柱腳亦用管腳榫.

二﹑水平構件與垂直構件拉結相交使用的榫卯

在石建大木中,水平構件與垂直構件相交的節為很多,最常見的有柱與梁﹑柱與枋﹑山柱與排山梁架﹑抱頭梁﹑穿插枋及單,雙步梁與金柱﹑中柱相交部位等.由於構件相交的部位與方式不同,榫卯的形狀亦有很大區別。

(一)饅頭榫

饅頭榫是柱頭與梁頭垂直相交時所使用的榫子,與之相對應的是梁頭底面的海眼.镘頭榫用於各種直接與梁相交的柱頭頂部,其長短徑寸與管腳榫相同中.它的作用在於使柱與梁垂直結合,避免水平移位。

(二)燕尾榫

這種榫多用於拉扯聯糸構件,如檐枋﹑額枋﹑隨梁枋﹑金枋﹑脊枋等水平構件與柱頭相交的部位.燕尾榫又稱大頭榫﹑銀定榫.它的形狀是端部寬﹑根部窄(三)箍頭榫

箍頭榫是枋與柱在盡端或轉角部相結合時采取的一種特殊結構榫卯.”箍頭”一字,顧名思義,是”箍住柱頭”的意思。(四)透榫

透榫用於大木構件,常做成大進小出的形狀所以又稱大進小出榫.所謂大進小出,是指榫的穿入部分,高按梁或枋本身高。

(五)半榫

半榫的使用部位與透榫大致相同.在古建大木中,常使用山柱相交處.在古建大木中,常使用山柱或中柱這樣的構件。三 水平構件互交部位常用的榫卯

水平構件互交,在古建大木中,常見於扶脊木與扶脊木、平板枋與平板枋之間的順接延續或十字搭交。

(一)大頭榫

亦即燕尾榫.做法與枋子上的燕尾榫基本相同,大頭榫采用上起下落方法安裝,它常用於正身部位的檐、金、脊禀以及扶脊木等的順延相交接部位,起拉結作用。

(二)十字刻半榫

十字刻半榫主要用於方形構件的十字搭交,最多見於平板枋的十字相交.方法是按枋子本身寬度,在相交處,各在枋子的上、下面刻掉下面一半的為蓋口十字扣搭。

(三)十字卡腰榫

俗稱螞蜂腰,主要用於圓形或帶有線條的構件的十字相交.古建大木構件中的卡腰,主要用於搭交桁禀。

四、水平或傾斜構件重疊穩固所用的榫卯

古建大木的上架(即柱頭以上)構件,都是一層層疊起來的.這就不僅需要解決每層之中構件與構件的結合問題,而且需要解決上下兩層構件之間的結合問題,這樣才能使多層構件組成一個完整的結構體.

水平(或傾斜)構件迭交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兩層或兩層以上構件疊合,再就是兩層或兩層以上構件垂直(交角成90度)或按一定角度半疊交.

在兩層或兩層以上構件迭合時,采用下面兩種銷合聯結的方法:

(一)栽銷

栽銷是在兩層構件相疊面的對應位置鑿眼,然後把木銷栽入下層構件的銷子眼內.在古建大木中,銷子多用於額枋與平枋之間、老角梁與他角梁之間以及迭落在一起的梁與隨梁之間、角背、隔架雀替與梁架相迭處等。(二)穿銷

穿銷與栽銷的方法類似,不同這處是,栽銷法銷子不穿透構件;

穿銷常用於溜金斗拱後尾各層構件的鎖合。

五、用於水平或傾斜構件疊交或半疊交的榫卯

水平或傾斜構件重疊穩固,需要用銷子;而當構件按一定角度(90度或其它需要的角度)疊交或半疊交時,則需要采用桁碗刻或壓掌等榫卯來穩固。

(一)桁碗

桁碗(小式稱禀碗)在古建大木中用處很多,凡桁碗與柁梁、脊瓜柱相交處,都須使用桁碗.桁碗即放置桁禀的碗口,位置在柁梁頭部或脊瓜柱頂部。

(二)趴梁階梯榫

多用於趴染、抹角染與桁禀半疊交以及短趴染相交的部位.趴梁與桁禀半疊交時,一般作階梯榫,階梯榫的做法。

(三)壓掌榫

它的形狀與人字屋架上弦端點的雙槽齒做法很相似.這種榫多用於角梁與由戗或由戗之間接續相交的節點壓掌榫要求接觸面充分、嚴實.不應有實有虛。用於板縫拼接的幾種榫卯

制作古建大木和部分裝修構件,常常需要很寬的木板,如制作博縫板、山花板、掛落板以及榻板、實榻大門等.這就需要板縫拼接.為使木板拼接牢固,除使用膠膘粘合外,還采用榫卯拼合。

(一)銀錠扣

銀錠扣,又名銀錠榫,是兩頭大,中腰細的榫,因其形狀象銀錠而得名.將它鑲入兩板縫之間,可防止膠膘年久失效後拼板松散開裂.鑲銀錠扣是一種鍵合作法.用於榻板,博縫板等處。

(二)穿帶

穿帶是將拼粘好的板的反面刻出燕尾槽.槽一端略寬,另一端略窄.它可鎖合諸板不使開裂,並有防止板面凹凸變形的作用。

(三)抄手帶

這是穿帶的另一種形式,但又不同於穿帶.穿抄手帶必須在木板小面居中打透眼。

 

(四)裁口

是將木板小面用裁刨裁掉一半,裁去的寬與厚近似,木板兩邊交錯裁做,然後搭接使用.這種做法常用於山花板。

(五)龍風榫

亦稱企口,將木板小面居中打槽,另一塊與之結合的板面居中裁作凸榫,將兩板互相咬合。常見榫卯類型(紅木家具為例)

近幾百年的中國,有兩件東西被海外華人視為國粹:一是京劇藝術,二就是紅木家具。中國傳統家具自明末進入技藝之巅峰。此後代代相傳,綿延至今,如今中國傳統家具文化已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一部分。舉世公認,日久彌香。中國傳統紅木家具的靈魂就是榫卯結構。整套家具甚至整幢房子不使用一根鐵釘,卻能使用幾百年甚至上千年,在人類輕工制造史上堪稱奇跡。這種傳統的中國制作工藝正是海內外人士追捧的原因。

 

燕尾榫:相傳為魯班發明,被後世尊稱為“萬榫之母”,是明清家具中不可缺少的榫卯連接法。燕尾榫是指兩塊平板直角相接時,為了防止受拉力時脫開,將榫頭做成梯台形,形似燕尾,故名“燕尾榫”。

燕尾榫結構圖

 

明榫:制作好家具之後,在家具的表面能看到榫頭的稱為明榫。明榫多用在桌案板面的四框和櫃子的門框處。

暗榫:制作好家具之後,在家具的表面不能看到榫頭的稱為暗榫,也稱“悶榫”。暗榫的形式多種多樣,就直材角結合而言,就有單悶榫和雙悶榫之分。明式太師椅和靠椅的椅背搭腦和扶手的轉角處常用暗榫。

明榫結構圖

 

暗榫結構圖

釘榫:是用來連接弧形彎材的常用榫卯結構,它把弧形材截割成上下兩片,將這兩片的榫頭交搭,同時讓榫頭上的小舌入槽,使其不能上下移動。然後在搭扣中部剔鑿方孔,將一枚斷面為方形,一邊稍粗,一邊稍細的楔釘插貫穿過去,使其不能左右移動。圈椅、皇宮椅的扶手一般都是使用楔釘榫。

楔釘榫結構圖

套榫:明清家具椅子搭腦與腿料連接時不用夾頭榫,而是將腿料做成方形出榫,搭腦也相應的挖成方形榫眼,然後將二者套接,這類榫卯結構稱為“套榫”。

套榫結構圖

 

抱肩榫:這種榫卯結構常用在束腰家具的腿足與束腰、牙條相結合處。抱肩榫常采用45度斜肩,並鑿三角形榫眼,嵌入的牙條與腿足構成同一層面。從外形看,此榫的斷面是半個銀錠形的“掛銷”,與開在牙條背面的槽口套掛,從而使束腰及牙條結實穩定。

抱肩榫結構圖

 

勾掛榫:通常用在霸王枨與腿的結合部位。霸王枨的一端托著桌面的穿帶,用木銷釘固定,下端交帶在腿足中部靠上的位置,榫子下的榫頭向上勾,腿足上的枨眼下大上小,且向下扣,榫頭從榫眼下部口大處插入,向上一推便勾住了下面的空隙,產生倒勾作用,然後用楔形料填入榫眼的空隙處。

鉤掛榫結構圖

 

夾頭榫:這類榫卯結構在案形家具中最常見,家具的腿足上端開口,嵌夾牙條與牙頭,頂端出榫,與桌案案面的卯眼結合,結構穩固,桌案和腿足角度不易變動,又可將桌面重量分擔到腿足上來。

夾頭榫結構圖

 

插肩榫:也是案類家具常用的一種榫卯結構,雖然外觀與夾頭榫不同,但其結構卻與夾頭榫相似。插肩榫與夾頭榫不同之處是插肩榫腿足的上端外側被削出斜肩,牙條與腿足相交處剔出槽口。

插肩榫結構圖

 

走馬銷:羅漢床圍子與圍子之間,或圍子與床身之間常用走馬銷,它是“栽銷”的一種,是指將一塊獨立的木塊做成榫頭栽到構件上去,來代替構件本身做成的榫頭。獨立的木塊做成的榫頭形狀是下大上小,榫眼的開口是半邊大,半邊小。榫頭由大的一端插入,推向小的一邊,就可扣緊。

走馬銷結構圖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