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水:300年古鎮演繹最後的輝煌
日期:2016/12/16 18:45:53   編輯:古代建築
300多年古鎮風韻依舊
萬足古鎮距彭水縣城南13公裡的烏江左岸,占地25畝。“明末清初,江西的客商來到萬足,借烏江水運暢通的地理優勢,在這裡定居,並形成了一個商貿市場。”向導介紹說。
萬足古鎮主街道由青石板鋪就,長150多米,寬2至3.5米不等。街道兩旁的木質結構民居一間緊挨一間,把街道擠得像條小巷。整個街道呈梯形,共6梯,每梯都設有一道可以關閉的石門。那些火磚砌建的畫有精美壁畫的封火牆,是讓這個古鎮較為完整保存了下來的守護神,同時也彰顯著古鎮厚重的文化底蘊。萬壽宮和萬天宮是古鎮最有特色的建築,也是萬足人的驕傲。兩建築均為木質結構,都是雕梁畫棟、窗棂嵌花,工藝精湛,造型別致,四壁上精致的浮雕和壁畫還依稀可辨。“萬壽宮是江西人的會館,萬天宮是人們看戲、祭拜水神李冰父子的地方。”向導說。盡管戲台、戲樓已破敗,李冰父子的塑像也已不存在,但依舊能從保存完好的刻著紀念李冰父子楹聯的石門上,看到當年的盛況。
記者看到,盡管有的地段已被現代的水泥、鋼筋結構建築所代替,盡管當年的折子戲被電視機、影碟機代替,盡管“我愛你,就像老鼠愛大米”的旋律在古鎮的街頭巷尾飄蕩,但當記者腳踩被人們幾百年用腳板踩光的青石板,看著穿著土家族的火汗頭、裹著苗族頭巾的居民在古牆下擺龍門陣的情景,仍感到身在300年前的古老歲月裡。盡管有穿羽絨服和長皮靴的姑娘,打著手機不協調地從街上走過,但古牆木屋和青磚碧瓦,依舊展露著獨特的古樸、典雅的風韻。
武陵漆鎮商貿仍榮
“1659年,江西人蕭芳政在萬足古鎮創建了‘蕭源順’漆號。主營生漆,兼營桐油、青麻等土特產,並在彭水縣城、涪陵、沙市、武漢、南京等地,設了‘蕭源順’分號。一時間,古鎮上相繼開設了10多家漆號。”向導說。據了解,到清乾隆年間,萬足古鎮已成為黔東北及川東南的生漆集散地。染房、釀房、刺繡坊等手工業作坊也隨之相繼興起。上海、寧波、廈門、廣州、南京、武漢等地的客商紛紛前來萬足經商,也把山外的風琴、口琴、自鳴鐘、汽燈、手搖留聲機等洋貨帶到了萬足。古鎮經貿的繁榮,讓萬足日進斗金,萬足也贏得了“金萬足”的美稱。
“晚清時,蕭芳政長子蕭鼎三秉承父業,將“蕭源順”漆號發展到了日本。日本漆商佐滕三郎和薛慎齋每年都要來到萬足,把“蕭源順”漆號的生漆全部買下,運至日本,使萬足生漆在日本享有盛譽。”向導說。“1918年,蕭鼎三50壽辰之時,佐滕三郎特送上壽屏8塊賀壽,演繹出中日民間貿易史上的一段佳話。”
2005年,投資120余億元的烏江彭水電站開工,數千建設者來到萬足,一夜之間,電站附近的古鎮冒出了集餐飲、休閒娛樂、百貨零售為一體的商貿市場。來自貴州、湖北和黔江、秀山、酉陽以及本縣石盤、朗溪等鄉鎮的1000多客商雲集這裡交易。冷清多年的萬足古鎮又開始熱鬧和繁華起來。“一個只有186戶、550人口的“彈丸之地”,竟有50多家餐飲、休閒娛樂場所和百貨商店,古鎮成了萬足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向導說。鎮政府一負責人告訴記者,古鎮每天的交易額大多在10萬元以上。正在建設中的烏江彭水電站僅今年1-11月份,就完成投資143480萬元,為彭水地方財政創造了2773萬元的稅收,占全縣地方稅收的五分之一。“當年萬足‘日進斗金’的景觀又回來了”。一位年過七旬的蕭姓老人激動地說。萬足古鎮的再度輝煌,引起了中外人士的廣泛關注,近年來,北京、廣州、上海、武漢、成都、重慶和英國等中外專家和游客紛紛來此考察和觀光旅游。
記者看到,盡管到12月底的移民生產安置的最後期限只有10多天了,但整個古鎮看不出一點清冷的跡象。趕場的依舊趕場,開店的依舊開店,擺攤的依舊擺攤,老人聚在一起打川牌,年輕人圍著電視機看多哈亞運會。人來人往,川流不息。古鎮好像要把最後的輝煌在被淹沒之前演繹得淋漓盡致。
萬足古鎮雖然歷經300多年的滄桑,但許多古建築依然保存完好,被考古專家譽為"研究烏江流域古文化發展的資料庫"。然而,隨著烏江彭水電站的蓄水,位於水庫水位線以下的萬足古鎮將被淹沒,為此,縣政府把萬足古鎮的修復項目列入了全縣旅游開發總規,決定對萬足古鎮實施整體搬遷。
據了解,新“古鎮”選址在離現在古鎮500米遠的茶林坪,比現在古鎮的海拔高度高出100多米。萬足鎮黨委書記楊國洪告訴記者,隨著烏江彭水電站的建成和當地基礎設施的完善,水上交通和陸地交通並舉,新“古鎮”建成後,將成為集旅游、生態、商貿為一體、古今文化相結合的“名勝古跡”,成為烏江畫廊的一道獨特的風景,迎來300年後的再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