榫卯之美:從魯班鎖說起
日期:2016/12/14 10:43:31   編輯:古建築工藝傳說春秋時代,魯班為了測試兒子是否聰明,用6根木條制作了一件可拼可拆的玩具,叫兒子拆開。兒子忙碌了一夜,終於拆開了。這種玩具後人就稱作魯班鎖。魯班鎖亦稱孔明鎖、別悶棍、六子聯方、莫奈何、難人木等。它起源於中國古代建築中首創的榫卯結構。這種三維的拼插玩具內部的凹凸部分嚙合,十分巧妙。
在沒有釘子、繩子、接合劑的情況下,你能將六根木條交叉固定在一起嗎?這對空間想象能力是一個極大的挑戰。兩千多年前的魯班就發明了一種方法,用一種咬合的方式把三組木條垂直相交固定,六根木條分別冠以六藝,中間有缺,缺缺相合,以十字雙交卡榫組成。它看似簡單,但設計難度相當高,卡榫僅借木條的不同凹槽放置、拼湊,挖槽的密合度稍有不足都可能影響結構穩固度,需將木塊大小不一的卡榫精准放置才能組合成功,而且只要抽掉一根木條,整個接合的木塊也即散架了。外觀看是嚴絲合縫的十字立方體,動動腦筋可拆解,裝上可不是那麼容易的。
榫卯結構家具(允典紅木供圖)
榫卯結構是一種很普遍使用的木鑿技術,起源非常早,距今約7000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遺址屬於新石器時代,就發掘出了大量的結合完好的多種式樣的榫卯結構遺物,可以說是我國木構技術史上一件偉大的發明!中國木結構建築和家具中一直在廣泛應用,但二者技術層面上側重不同,建築上側重結構穩定,因為榫卯結構在幾個方向都可以開卯口,可以兼顧結合在同一點上不同方向的受力,合攏時成為一個高強度的完美的整體。家具中的榫卯結構則成就了中國含蓄內斂的審美觀,接合處由於有略微松動的余地,在結構力學裡就是柔性節點而不是剛性節點(比如焊接),當無數榫卯組合在一起時就會出現極其復雜而微妙的平衡,除了木材延展力外,主要是由於一個個的榫卯富有韌性,不致發生斷裂。
榫卯結構家具(允典紅木供圖)
榫卯結構確實深深地影響著我們中國人的思想,比如有句成語叫作“方枘(音瑞)圓鑿(音座)”,出自《楚辭》,(圓鑿而方枘兮,吾固知其龃龉(音舉與)而難入),人們在用木料制作器具時,鑿出的卯眼叫作鑿,削成的榫頭叫作枘,鑿和枘的大小形狀必須完全一致才能合適的裝配起來,(圓形的榫頭是不能固定在方形的卯眼裡的),後來用此成語比喻雙方意見不合,不能相容,配合不好,格格不入。(可簡化做枘鑿或鑿枘)跟它相反的一個詞大家就很熟悉了,叫作“丁是丁,卯是卯”,(丁指榫頭)講的是做事嚴肅認真,一絲不苟。
(來源:微信公眾號“允典居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