榫卯結構文化內涵與裝置設計的關系
日期:2016/12/15 2:00:37   編輯:古建築結構古建築榫卯,之所以謂之中國傳統造物之典范,是因為它集自然簡約、工藝精湛、配合精妙、宛如天成於一身,成大美也。那麼凹凸之大美,其蘊含的設計思想則是無可選擇的優良,是難以超越的程式、典范與經典。我們需要學習研究,繼承發揚 。
榫卯結構蘊含的裝置設計思想,中國榫卯結構充分利用了天然材料本身的特性。因為古建築多以硬木為材,這樣就為工匠們造出形制精確復雜的榫卯提供前提條件。榫卯結構形制各異,種類龐多,在結構中所起的作用也有所不一,但其實都是從簡單的榫卯結構中提煉升華出來的,體現了“質真而樸素”的設計審美意趣。
裝置設計的科學實用,就是物品的功能為了達到預定的目的,滿足某種用途所應該具備的符合自身性質的基本條件,用“器完而不飾”可以概括。其出自西漢劉安《淮南子·齊俗訓》榫卯結構設計的目的首先就是為了實現榫卯的實用價值,即此物必須具備連接功能。早在先秦之時,墨子就提出了功力主義原則,極力強調產品的實用性,主張“先質而後文”,所謂“衣必常暖,然後求麗;居必常安,然後求樂。”就是科學實用第一性。而且他以科學實用作為美的評價基礎,“功利於人謂之巧,不利於人為之拙。”[3]《墨經》對設計行業提出一種評判標准,“兼相愛,交相利”即:重實用功能的設計而反對無謂的設計裝飾,以追求“器完而不飾”為評判標准。《墨子·魯問》篇出一例足以證明古代設計行業對科學實用的機能的重視。“公輸子削竹木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公輸子自以為之巧。子墨謂公輸子曰:‘子之為鵲也,不如匠之車轄,需臾斫三寸之木,而任五十石之重。故所以為功,利於人為之巧,不利於人為之拙。’”[4]此例子說明對於設計物品是否能滿足人的需要,達到實用,若無益於此的,再精良的技藝也謂之拙。墨子之“利”說物的價值,為設計行業提供了一種新的評判標准,即科學實用。古建築的榫卯結構亦具備此種機能。設計銜接精密巧妙的榫卯,是木制形制多與少,長與短,高與低的合理結合,有效限制了連接部件之間各方向的扭錯。結合構件之間不用釘膠,完全利用自身結構,經歷久之,和家具部件於一體的榫卯依然堅固如初,可謂之科學。僅利用簡單的凹凸關系就完成了功能之間的扣合,亦稱之實用。
中國榫卯結構結合處精巧嚴密,甚至看不出合縫的痕跡,渾然一體之態,宛若天成。榫卯結構的設計正是體現了天人合一這一思想,達到“天工”與“人工”渾然一體的效果,即順應自然物性,遵循自然規律,又了解人本所需,將自然物性與人的巧思、匠心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榫卯結構通過幾千年的沉澱,隱含的設計思想精髓對與裝置的設計是有重要借鑒意義的。